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自愿性輟學:新時期農村初中教育的一個新問題

歐賢才 王凱

摘 要:農村初中生自愿性輟學率的升高已成為農村地區初中教育出現的一個新問題。分析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兩種因素。因而,需要整個社會用新的思維和方法去削減這些影響力量,以達到提高我國農村學生受教育普及率的目的。

關鍵詞:農村;初中教育;輟學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義務教育的普及,我國農村中學教育狀況得到了不斷進步和完善,突出表現在農村初中適齡少年毛入學率的提高,更多的農村少年有機會接受初中教育。然而,部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后,初中輟學率仍然居高不下。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轉型期中國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課題組,在以鄉鎮為樣本的抽樣調查時發現,被調查的17所農村初中學校,輟學率參差不齊,差異性較大,最高的為74.37%,平均輟學率約為43%,大大超過了“普九”關于把農村初中輟學率控制在3%以內的要求。在不少地方還存在著初一3個班、初二2個班、初三1個班的情況。

昔日許多農村兒童因貧困而輟學,是被迫輟學,而在當今社會整體經濟條件和教育條件都已經得到明顯改善,富裕起來的農村家庭從經濟條件方面看,完全可以供得起自己的子女上完初中,為什么還會出現初中生輟學率如此之高的現象呢?為此,國內學者展開了多維度的研究。

研究資料顯示,在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大趨勢下,目前農村地區初中輟學生中,因家庭貧困、勞力不足和父母對子女教育不重視等原因引起的輟學生所占比例相對較小,約占25%,而因學生本人厭學引起的卻占有較高的比例,約占65%。這說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的導致初中生輟學的主要因素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已由過去的以外部強迫被動性為主的輟學,轉化為以學生主動性棄學為主的輟學。我們將這種在外部強迫被動性原因相對減少情況下學生主動棄學的現象稱為自愿性輟學。對農村初中生自愿性輟學原因的分析,是進一步提出解決這一問題方案的基礎,將對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村中學教育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從新形勢下的經濟、教育和個人心理等諸方面,綜合性地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

二、從“經濟所迫”到“經濟所惑”

目前有關農村初中生輟學問題的研究,大多強調地方經濟落后以及家庭經濟困難等經濟負擔原因。我們認為,在貧困地區農村,經濟負擔過重的確是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義務教育投入的加大,大部分農村地區已經擺脫貧困,并逐步走向富裕、小康生活,大多農民家庭完全可以支持子女讀完義務教育,經濟負擔已經不再是這些地區初中學生高輟學率的主要原因了。相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就業機會和短期利益的誘惑倒成了一個主要原因。在經濟困難時期,農村青少年更多的是因為貧困而輟學,是被迫輟學;而在經濟好轉時期,他們是因為眼前的社會經濟利益而輟學,是主動輟學。這種主動輟學現象與我國目前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有密切關系。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特點是,勞動密集型經濟仍然是我國經濟的主要類型,這種經濟類型在我國目前得到了快速發展,它對勞動力的文化素質要求不高,小學、初中文化水平的農民工也可以適應大多數的工種。勞動密集型經濟的迅猛發展形成了對農村初級勞動力的巨大需求,而供求又存在一個很大的缺口。在城市,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主力軍。目前,全國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農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業占68%,建筑業占80%;在全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農民工占52%;城市建筑、環保、家政、餐飲服務人員90%都是農民工。另一方面,農民工勞動力的供給卻嚴重不足,已經持續多年的、愈演愈烈的“民工荒”現象就是個典型例子。廣東省現有1900多萬民工,是全國農民工的主要接納地。但正是在廣東,缺工現象表現得也最為嚴重。農民工缺口近200萬人,缺工率近10%。其中,深圳現有民工420萬,缺口約40萬;東莞1.5萬家使用外來勞動力的企業缺工近27萬人。在農村,諸如種植、養殖等農副業以及個體工商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鄉鎮企業等小規模“初級經濟”正在迅猛發展,它也需要大量的本地勞動力,而由于農村人口出生率趨向降低,農村勞動力也普遍出現了短缺現象。

正是這種初級勞動力的嚴重短缺現狀,對農村中學生主動輟學起到了強大而直接的“拉動”作用。勞動密集型經濟的發展給農村青少年(包括沒有讀完初中的)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發展機會,不少初中生正是在這種新經濟形勢中看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才紛紛主動棄學進入社會尋找工作機會的。正因為如此,從上個世紀末至本世紀初開始,不少經濟條件已經得到明顯改善的農村地區,就開始出現了初中生自愿退學進入社會“就業”的現象(有一部分學生是輟學后直接外出打工,另一部分則是在家待上一兩年后才出去打工),而且已經形成了一股“風潮”,這種風潮嚴重影響著農民家庭對教育的投資和農村中學生的求學心態。

另外,在家長看來,以前子女輟學在家“沒事可做”,如今只要他們輟學后能夠找到相應的工作,給家庭帶來一定收益,他們對子女輟學的反對也就不那么強烈了,而是具有更高的容忍度。

三、從“讀書無用論”到“讀書無望論”

目前,有不少研究認為,是“讀書無用論”導致了農村初中高輟學率的產生。“讀書無用論”認為,上學讀書沒有給受教育者帶來足夠的利益價值。它有新舊兩種版本,“舊讀書無用論”認為,知識本身沒有價值,書讀得再多也沒有實際價值;而“新讀書無用論”則主要從教育投資和收益對比出發,認為教育投入沒有產生應有的收益,處于“劃不來”“虧本”的狀態。我們認為“讀書無用論”的提法值得商榷。

首先,“讀書無用論”忽視了廣大農民對科學文化知識價值的認識轉變。在經濟社會各方面條件還沒有得到足夠發展,農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還比較低下的時期,農民家庭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解決溫飽問題上,他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相對于精神文化需求要強烈和迫切,因而對于讀書求學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讀書無用論”流行,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農村中學生的輟學。但是,在社會經濟全面發展、信息傳播技術相當發達的今天,人們思想已經得到很大的解放,科學文化知識的價值和教育的重要性不論在農村還是城市,都已經得到人們的普遍承認和高度重視,繼續沿用“讀書無用論”或者所謂“新的讀書無用論”來解釋農村初中高輟學率的現象已經不合時宜。

其次,“讀書無用論”并不符合農民真實的對文化教育的客觀態度。我們應該看到,在今天的廣大農村,絕大多數智力正常的農村人都不認為知識無用,他們都很重視文化知識。隨便去問任何一個地方的農民,沒有幾個從主觀認識上說讀書沒有用、知識不值錢的,即便有人在說“讀書沒用”,那也只不過是嘴里說說而已,真到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有機會有能力讀書上大學的時候,個個還不都是砸鍋賣鐵地都要堅持上學?“只要子女有出息,再多的錢我們也要千方百計湊齊來支持他們完成學業”等想讓子女接受更高級教育的想法,才是當今絕大多數農民的真實思想和心態。

再次,“讀書無用論”直接把農村教育問題的責任,推到了農民的思想認識這一“表面”原因上,無形中轉移了人們對傳統教育體制以及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這一“根本”原因的視線。因為從客觀情況來看,由于傳統的城鄉二元教育體制影響,高等教育機會的獲得,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希望太渺茫了,上大學對他們而言簡直比登天還難,讀書不是沒用而是沒有希望。正因為如此,農民才會認為讀書不如種地、打工有用。但是,不論是農民,還是高級知識分子,當面對回報機會很小的某種投資時,都會認為這種投資是“沒有用”的,就像不少人認為投資彩票無用一樣。

因此,我們認為,與其說是“讀書無用論”,還不如說是“讀書無望論”促成了農村中學今天居高不下的輟學率;“讀書無用論”不過是在“讀書無望論”基礎之上產生的,后者才是輟學產生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在目前,即使在富裕起來的農村,初中生在繼續求學的道路上也看不到多大的前途和希望。對于農村初中生而言,如果想繼續求學,他們的最終目標很少是僅僅為了上高中,而無非都是為了上大學,因為具有高中學歷和具有初中學歷兩者在社會上就業的相對優勢并不明顯,他們不會只是為了上高中拿個高中畢業證。而要上大學就要進入比較好的高中(一般都是市、縣重點高中),要上重點高中就又得進入重點初中,因為非重點學校進入更高一級學校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由于中學教育資源城鄉分配的不公平,重點中學多在城市和縣城,農村初中教育條件和教育水平也遠遠落后于市、縣,使得只有極少數的農村孩子有機會進入重點初中和重點高中。這種城鄉二元教育體制造成的城鄉差距在我國已經長期普遍存在,它使得農村孩子在上大學的希望上感覺渺茫甚至絕望,擇日退學、棄學的意愿自開學伊始,早巳隱約埋藏于農村初中生的頭腦當中。

所以,對于農村初中生,除非初中學習特別優異、有希望上重點高中,否則還不如不上高中,而不上高中就沒有必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經濟投入來讀完初中和參加中考,就上個一兩年,學會幾個英語單詞以及一些物理化學基本常識就夠了。因此,只有那些很看重初中學歷的學生才會堅持讀完初中并參加中考,而那些不看重初中畢業證的學生則更多地想到了中途棄學,早早進入社會,準備參加社會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農村地區的初中學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出于利益驅動,暗中給中途退學的學生“開綠燈”,只要他們交夠一定的費用就可以發給畢業證書,這無疑對學生自愿輟學起到了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從“渴望學習”到“厭惡學習”

關于應試教育的弊端,多年來已經備受教育界等各方面的指責。原教育部部長何東昌2005年6月曾給中央領導人寫信反映:當前基礎教育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或者應試教育的傾向,使我們的基礎教育偏離了黨的教育方針,重智輕德體美,不重視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應試教育把師生的精力集中在頻繁的作業和考試上,使學生負擔奇重,以致不能樂于學習甚至厭學。一些地方初中學生輟學率很高,有的超過30%。但是,人們對應試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礎教育領域,應試教育對農村基礎教育的危害一直受到人們的忽略。其實,農村中小學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危害最為嚴重,它給農村學生帶來的身心危害就是厭學情緒,而多數調查都表明,厭學是農村初中學生輟學的最直接、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原因。

首先,應試教育的評價標準單一,容易使文化課成績差的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長期以來,我們的農村初中教育體制一直以文化課考試成績標準和應試選拔思路來考察和培養學生,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被忽略,因而應試教育對學生能力素質的評價標準非常單一。應試教育標準使得那些文化課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得不到學校老師、家長以及周圍同學的應有重視和尊重,甚至受到歧視,例如不給他們相應的輔導以及參加各種活動的機會等,這就使得這部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產生厭學情緒,進而萌生主動退學動機。“初二輟學高峰期”的出現就反映了這一點。因為從初二開始,學校中的中考氛圍開始越來越濃厚,校方這時主要的精力都是集中在那些中考“有希望”的學生身上,那些不想繼續“深造”的學生這個時候感受到的卻是越來越明顯的歧視和拋棄:學校對他們的學習不管不問,管理上一切都要以中考有希望的學生為中心,例如有些學校干脆就把“好生”和“差生”進行臨時分班管理,這無疑嚴重削弱了“差生”繼續學習至初中畢業的愿望。另外,由于求學道路的艱辛與無望以及自身學習能力的限制,有相當多的農村初中生并不打算考高中或中專,他們的目標僅僅是讀完初中,學習最基本的文化知識和體驗初中生活。這樣,以應試選拔為導向的應試教育評價體系顯然不符合這部分學生的心理需求,不可避免地造成這部分學生的厭學情緒,從而造成自愿性輟學。

其次,應試教育使學生校園生活和學習生活單調乏味,容易使學生產生普遍的厭學情緒。由于教育資源分配的城鄉差異,使得農村中學中的教師專業結構單一,缺少非文化課的專業教師,不少學校中的音樂、舞蹈、美術、體育教師都不是專業出身,而是由文化課教師兼任,因此素質教育在農村缺乏施行的相應條件,應試教育成為農村中學的主要導向。這就導致了農村初中校園生活的死寂沉悶,嚴重壓抑了正處在青春期的初中學生的活潑好動、追求新異刺激的心理。另一方面,農村教育當中的非文化課主要是完成指定教學計劃任務而已,并不是面向學生才藝的開發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和才能被埋沒在文化課卷面考試分數當中,那些擁有各種才藝天賦和潛質的學生得不到及時地發現和培養。不少學生反映,整個初中生活無非就是讀書、背單詞、做作業和考試,這樣的學習生活實在太枯燥乏味了。

再次,有研究表明,城市取向的教材內容和課程難度偏大以及實用性不強,這也是導致農村初中生產生厭學情緒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許多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一直沿用和城市一樣的教材和課程,而這些教材和課程的難度和應用性主要依據城市環境和城市學生學力來設定,沒有考慮到農村和城市在教育環境、教育資源上的巨大差別以及農村少年和城市少年的身心發展差距,這就使得農村學生在學習這些城市教材和課程時普遍反映難度偏大,離農村現實環境很遠,實用性不強,因而造成學習上的困難和厭惡情緒,進而導致自愿性輟學。

五、青春期心理需要

目前有關的研究大多數都集中強調了教育體制、社會經濟環境以及家庭等外部環境對學生輟學的影響,而往往忽視了學生本身關于輟學的心理需要。我們認為,初中學生渴望獨立、自由、成長的青春期心理本身,是自愿性輟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內部主觀因素。

首先,步入社會參加工作,尤其是外出打工,它滿足了農村青少年的渴望獨立和長大成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在許多農村地區,中途退學后的初中生大多都選擇外出打工。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經濟收入,更多的是滿足一種自由、獨立和成熟的心理需要。一方面,打工使輟學學生掙脫了家長和老師的嚴格束縛,逃離了家務和學業的樊籬,他們可以在外地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和行為活動,具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滿足自己特定的消費需要,因此從根本上獲得了一種獨立自主的生活。另一方面,通過打工期間的社會鍛煉,這些學生似乎一夜之間就進入了成人的角色,例如學會了抽煙、喝酒、談戀愛等等,完成了一種從童年向青年的轉變,他們從內心獲得了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此外,以打工鍛煉為輟學理由,不少父母也持默許和支持的態度。

其次,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心理斷乳期。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對長輩具有反抗和叛逆心理,對擺脫長輩的約束有強烈的愿望,他們不愿意和長輩進行更多、更深入的交流,而更愿意和自己的伙伴、朋友相處和交流,因而群體歸屬感特別強。但在農村地區,因為村子一般都不大,加上計劃生育后農村家庭人口的減少,一個村中各年齡段的同性同齡少年一般都比較少,加上村與村之間往往相隔比較遠,—個山頭—個寨,因此農村初中學生的非正式群體(伙伴、“哥們”等)主要局限于本村的同齡少年,其群體規模比較小,四五個左右。這樣,一旦群體中的個別成員不想讀書或者被迫退學,其他的成員心理上就會受到影響:一個是對學習的影響,離校的學生在社會上的悠閑自由、“瀟灑”,使其他還在校的學生產生對社會生活的向往,無心向學;一個是對群體歸屬感的影響,在校的學生會感到自己與離校學生的疏遠——尤其在學生“拉幫結派”現象嚴重的初中校園——為了維持群體關系,不少學生選擇退學以維持一種青春期的群體歸屬感。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自愿性輟學的農村初中生大多是“成群結隊”的。

六、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農村初中生的自愿性輟學是在大的社會背景外因以及學生主觀內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厭學等內部因素成為學生離開學校的向外動力,而社會經濟誘惑等外部因素則成為拉動學生離開學校的外部動力,家長、學校等方面對學生任意輟學的容忍和默許態度是學生輟學的“潤滑劑”和“心理穩定器”。在這些內、外力量的共同推動下,導致農村初中生輟學率的升高,造成了部分農村青少年對知識追求的淡漠和絕望,因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需要用新的思維和新的眼光去研究和解決。

[1]原春琳,謝湘。初中平均輟學率達43%[N].中國青年報,2005—6—27.

[2]楊潤勇,王穎。農村初中學生輟學的現狀調查和規律研究——小康農村地區初中學生輟學現象研究之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1):38.

[3]蔣中一,戴洪生。降低農村初中輟學率和義務教育體制的改革[J].中國人口科學,2005(4):60—61.

[4]劉維佳。農民工已是產業工人組成部分,社會身份需要認可[EB/OL].中國新聞網。2006—1—15.http://www.chinanews.

com.cn//news/2006/2006—01—15/8/678496.shtml.

[5]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2005年第四季度工作簡報[R].中國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網,2006—6—15.www.sinoss.net.

[6]楊東平。走向公平:2005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R].中國

2006—1—17.http://www.china.cn/chinese/zhuanti/06fxyc/1095854.htm.

[7]江麗云,孫利。從課程視角分析農村初中學生輟學原因 [J].教育探索,2003(12):21—23.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