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還是以人的發展為前提,人的發展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目的。音樂學科是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音樂教育也要樹立“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觀。要把尊重看成是現代教育的第一原則,提倡解放、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讓教育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教學內容轉向真實的生活化,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以人為本尊重生活
音樂教材的改革及新課程標準的出臺給我們的音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應認識到基礎教育的重要性、改革的必要性;要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尊重學生個性及“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觀念。
近期以來,音樂教育既拋棄了以音樂知識為本位的傳統教學觀念,又沒有真正落實音樂藝術陶冶人、塑造人、感染人的功能,忽視了“以人為本”,以致割裂了音樂本身所蘊涵的文化底蘊,拋開了學生,沒有針對“人的發展”,達不到音樂教育的目的。音樂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在教育教學中有所突破。接下來就談談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方向。
一、樹立“尊重學生”的教育觀念
新的課程標準理念使我們認識到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的人”,而另一目標則是“為了完善人的一切”。“以人為本”,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是現代教育的第一原則。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沒有尊重就不會有個性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之間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互相尊重的新型師生觀。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教育家鈴木曾多次呼吁:“孩子的生命不是自己私有的,生命是大自然所賦予的美好力量。應該說,生命是崇高的、偉大的力量,作為教師應該懷著崇敬的心情,大自然給予孩子們這一美好的生命,如果把他變成‘廢料’那就太遺憾了。做教師應該有這樣的責任,無論什么樣的孩子都應該一樣地‘尊重’。”
二、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
“以人為本”的音樂教育觀念,必須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輕松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學會自主性學習。關鍵是在教學中如何突出“以學生為中心”。
1、解放學生
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改變教學形式,把課堂變為舞臺,每個學生都是一名演員,都是節目的編導者,同一內容在學生中就可能創造出多種表演形式。教師也共同參與,這將使學生徹底從被動變為主動。 2、提倡“自主學習法”
“以學生為中心”,就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學生的學習同樣是一種發現,學習者自己發現的才是最重要的和富于個人特色的知識。實踐證明:由學生自己發現、弄懂的東西,要比老師教的印象深刻得多。在音樂教學中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點撥。
3、定位好教師的“位置”
音樂學習是表現個性、開發思維、注重情感體驗的過程,由于音樂的形象是模糊的、非語義的,在欣賞音樂和表現音樂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沒有標準的答案。教師要與學生形成交流式教育,不僅是學生從老師那學到知識,老師也從學生那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老師和學生都獲得一些在他們身上不曾擁有的東西。當老師和學生離開教室時,他們都得到了一些從未有過的體驗和收獲。
4、科學運用教材
音樂藝術所涉及的內容繁多,教材提供的內容是有限的,而這些有限的內容也并不一定能夠適應學生的審美需求。作為音樂教師,要大膽改革與創新,不要被教材所束縛,尋找學生喜歡的內容與形式。可以帶領學生去收集、去探索,尋找到“心平氣定”、“輕微淡遠”的音樂審美觀,以及“通乎杳渺”、“物我兩忘”的音樂至美境界。
三、讓音樂課貼近生活、走進生活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音樂,他們有許多的音樂磁帶,買過許多的音樂書籍,隨口就能哼唱幾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學生卻不喜歡音樂課,我們的音樂教育離生活太遠了。一為哲人說過:“音樂是人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音樂藝術幾乎無時不有、無時不在”。音樂既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音樂。音樂教育應該有一種開放的態勢,強調應用和生活。在音樂教學中,如果我們單純地把學生局限在課本上、課堂里,那么,無論是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欣賞音樂能力的培養,還是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都難以達到教育目的。音樂教學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與學生生活、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現代學校音樂教育要求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音樂教學內容向真實生活轉化,更多地聯系學生面臨的生活環境設計教學,增加與現代生活關系密切的流行音樂、通俗音樂等內容,學會探索并處理現實音樂生活中的諸多實際問題。
總之,音樂教育生活化,必然使音樂教學充滿活力。要讓音樂教學貼近生活、走進生活,使孩子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音樂的存在,不必顧忌“五音不全”。打開音響,充滿生機的一切就開始了,因為音樂的一切在你的身上都是早已存在的,放開自己,慢慢去發現它、體驗它吧。
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而不是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探索精神乃至人的個性、人格的尊嚴為代價去實現某個確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