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
呂書梅
教學評價是新課標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課程評價改革的目的是改變課程實施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隨著新《英語課程標準》的逐步實施,英語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培養語言學習的自主性和創新性,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語言、感悟語言。以往的教學評價標準已遠不能適應目前的英語教學現狀,要確立正確的評價體系,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極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促進課改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一、 教學評價的功能及意義
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實踐活動,它要求必須經常地對教學實際情況及其變化進行評價,以驗證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
教學評價的功能及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診斷指導,因材施教。
有效的教學取決于教師對于學生背景的了解,這種了解是提出現實學習目標,并創設適當的學習情境來幫助學生達到既定目標的基礎。診斷性評價一般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或教學的過程中進行。通過評價,教師可以了解某個學生在特定學科的特定階段,其知識、技能和能力已達到的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從而分析原因、確定對策和具體實施措施。
2、反饋信息,調控教學。
通過教學評價可以提供教學活動的反饋信息,以便師生調節教和學的活動,使教學能夠始終有效地進行。這種信息反饋包括兩類:一是指以指導教學為目的的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通過這種評價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也間接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果;二是以自我控制為目的的自我評價,即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加深對于自我的了解,以便自我調節。
3、強化激勵,促進發展。
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可以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激發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使教師和學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學任務的某些重要部分。對于教師來說,適時、客觀的教學評價可以使其明確教學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對于學生來說,父母、老師的表揚和獎勵,同學之間的比賽,學習測驗成績等,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通過評價活動,教學成果能得到不斷的強化,在客觀上產生巨大的刺激、激勵作用。
4、甄別與選拔,關注教學活動的達標程度。
通過各種綜合性的測試,能夠對教師的工作成績、學生的學習成效作出較客觀的評價,為家長社會判定學生的教學質量、為學生領導了解教學現狀、為改革教學工作的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二、現行中學英語學生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1、在評價的具體運作上,存在著用單向維度的評價代替多維度的評價的現象。 評價的內容過于片面,過于注重學業成績,而對學生在活動中體現的創新精神、心理素質、行為習慣等綜合評價相對忽視,或者缺乏有效的評價方法。
2、評價主體單一和評價形式單一。
教師是評價的主體,學生處在消極的被評地位,缺乏自我評價的意識;過于注重量化評價和傳統的紙筆測驗,對體現新的評價理論的評價方法不夠重視。
3、只注重結果性評價而忽視了形成性評價。
三、評價體系改革方向
1、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除了注重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學業成績的評定,還要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評價。要改革教學觀念,克服評價的片面性,認識到素質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關注每一個人的發展,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實現自我價值。
2、評價體系中主體的多元性和形式的多樣性。
學生是評價的主體,無論是教學還是評價都應從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出發。評價應尊重學生的意愿、情感和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取教師評價、小組評價、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和合作評價等形式,鼓勵學生全程參與,這樣有益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有助于學生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語言功能的不斷發展。新課程的評價注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風格差異,在日常教學中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或優勢選擇自己的評價方式。教師應尊重個性差異,實行分層評價,在確定教學目標、評價內容、評價方式,以及作業布置上體現分層教學、分層評價。
3、評價方法:形成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和諧統一。
形成性評價是通過診斷教育方案或計劃、教育過程與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以提高實踐中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質量的評價。一般地說,形成性評價不以區分評價對象的優良程度為目的,不重視對被評對象進行分等鑒定。總結性評價與此不同,它是在教育活動發生后關于教育效果的判斷,一般地,它與分等鑒定、作出關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個體的決策、作出教育資源分配的決策相聯系。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效果,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
總之,教師應當主要利用評價的正面和激勵作用,根據結果和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通過評價使學生能夠分析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