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高中教育如何貫徹以生為本

侯沛成

【摘 要】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充分體現時代要求,促進學生全面而有人性的發展。我校在貫徹落實新課改精神方面,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營造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教學環境,堅持以生為本,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高中教育 以生為本

一、切實抓好三項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

1.關懷教育

(1)生命關懷。關懷學生的身心健康,關注學生的主動發展,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滲透在學生的生命關懷中。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學生青春期衛生、性知識、待人接物、禮儀規范等方面的系列教育;學校規定學生的午休時間不得少于一個小時,晚上十點二十不就寢的學生作違規處理;指導學生科學使用時間,科學使用腦力,確保學生很好地完成體能轉換,提高學習效率。

(2)學習關懷。在學習上全方位關懷學生,既關懷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增長,又關注學生心理的完善和健康,既關懷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又關注學生學習動機的激勵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關懷全班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和成績優秀的學生,學校把轉困促優工作具體落實到人頭,確保培養優秀生,激勵邊緣生,轉化學困生等項工作都有計劃、有次序地順利開展;關懷學生的每一個方面,查缺補漏,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全面發展,有個性的發展。

(3)生活關懷。學校無微不至的關懷學生的生活,特別是家境貧寒、生活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學校用關愛照亮他們求知的希望之路,用真情托起學生一個個成功的人生。對生活困難的特困生,學校按月把數量不等的生活補貼按時打到學生的飯卡上;每學期四次的階段性總結會上,學校給優生除進行精神激勵以外,又為他們發放營養品和生活用品,解除他們生活上的后顧之優,保證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去。

(4)文化關懷。以濃厚的文化氛圍感染學生,學校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營造濃烈的紅色文化氛圍,以此來陶冶學生的情操,激勵學生的意志,砥礪學生的品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信心;以豐富多彩的活動造就學生,學校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依托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用豐富的人文知識充實學生,學校通過舉辦人文知識講座、心理保健知識講座、書香校園評比、勞動創新技能評比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內驅力。

2.礪志教育

(1)以志冶情。校園建設以營造濃烈的紅色文化氛圍為基調,凸顯人文校園、科技校園、數字校園、書香校園的主題。改建新建祥璧公園、菊芬廣場、碩仁亭、博士長廊、校訓刻石等人文景點作為國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豐富了校園文化內涵,提升了校園文化品位。

(2)以志立身。我校把礪志教育和做人教育相結合,形成了“立大志,做真人”的育人模式。并以礪志教育為中心,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在以紅色文化為特征的人文景點開展入黨入團宣誓、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活動;把礪志教育個性化,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自定一名英雄人物或科學家作為自己的榜樣,確定一句礪志格言為自己的座右銘;開展“礪志之星”班級或個人評選活動,把礪志教育常規化。

(3)以志成學。我校把礪志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下苦功、講方法、學真知,形成了自主學習、專注學習、高效學習的良好氛圍。

3.榜樣示范教育

學校領導和教師以自身率先垂范的榜樣力量,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我校三面鏡子的管理思想,已經濡化為一種良好的教育氛圍,構成了一個優化的教育軟環境,具體地說:就是校長要成為中層領導的一面鏡子,中層領導要成為教師的一面鏡子,教師要成為學生的一面鏡子。這種良好的文化氛圍產生了一種“感動場效應”,也就是領導以模范行為感動著教師,教師以模范行為感動著學生,學生以模范行為感動著學校領導。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下,師生的物質追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淡化,精神追求得到了一定的升華,形成了一種無堅不摧的校園精神,演進為一種先進的校園文化,進而形成了推動學校發展的軟實力。 二、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和努力,初步建構起以問題教學法為主體的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問題教學法的教學過程有三個基本環節:

(一)第一個環節:教師利用多種方式方法,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引導學生自主地提出各種各樣問題。主要方法有:1.預習提問法。2.卡片提問法。3.情境提問法。

(二)第二個環節:課堂教學以問題為依據安排教學過程

1.以問題為重點,整合認知目標、情感目標、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確立課堂教學的目標體系。

2.以問題展開課堂教學,安排教學程序,重點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以及教材呈現方式的轉變。

(三)第三個環節:整理課堂教學中生成的新問題,作為后續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內容

在課堂上,課前預設的問題得到圓滿解決,標志著一堂課的圓滿結束,但并不意味著問題解決的終結。教師要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新生成的問題走出教室,使問題成為知識的紐帶,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以學論教”,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1.“以學論教”推進了學校集體備課的進一步優化,學生由教師備課的設計對象轉變為教師備課的合作者。我校的集體備課和問題教學法課堂模式是一個有機整體,也可稱作問題備課法,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把問題的提出放在課前,節省了大量的課堂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益。(2)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提出問題,并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主線。(3)教師在集體備課時,備課的重點不是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而是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并為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減少無效、低效問題提供方法論的指導。

2.“以學論教”推動了聽課、評課方法的改進。以往的聽課、評課關注的是教師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在“以學論教”這一原則推動下,聽課、評課的重點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化為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以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來評價教師教學的得失成敗。為此,學校教務處把聽課、評課的記錄作了調整,增加了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欄目,提高了聽課、評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3.“以學論教”推動了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進,學生由評價的對象轉變為評價的參與者、評價的主體。實行開放式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可以是教師評學生,也可以是學生評教師,還可以是學生評學生,同時也可以是教師評教師,真正實現了評價手段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公正。學生直接參與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評估,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確立。

“以學論教”使課堂真正體現了時代的要求,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健康成長、成功發展的生命歷程。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