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試論中等職業教育在高中教育普及化進程中的作用——國際比較視閾

佚名

【專題名稱】職業技術教育 【專 題 號】G53 【復印期號】2009年08期 【原文出處】《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重慶)2009年3期第85~89頁 【英文標題】A Commentary on the Effec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Review 【作者簡介】張德偉,教育學博士,東北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彥尊,東北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長春 130024) 【內容提要】 近代以來,歐美國家和日本在產業革命和社會民主化的要求下,積極推進高中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重視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制度化建設。從國際視野考察發現,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眾型過渡的進程中,中等職業教育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高中教育在實現大眾化和普及化的過程中,中等職業教育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今后,中國為實現完全工業化和進一步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高中階段教育要以實現普及化為目標,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加快綜合高中建設。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request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social democratization since the modern times, both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and Japan have advanced the massific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greatly, and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review has shown that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rocess of secondary education from elite period to mass period. Meanwhil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lso plays a main role in helping high school education realize massific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 From now 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mplete industri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igh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take universalization as its goal,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vigorousl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should be sped up. 【日 期】2009-03-08 【關 鍵 詞】產業革命/社會民主化/高中教育普及化/中等職業教育/綜合制高中industrial revolution/social democratization/universalization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中圖分類號:G40-05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841(2009)03-0085-05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工業經濟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工業化進程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課題組的研究報告《對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基本認識》表明:到2005年,“我國的工業經濟占據了絕對主體地位,中國的基本經濟國情已從一個農業經濟大國轉變為工業經濟大國”,“我國整體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但各個地區之間工業化水平差異巨大”[1]。這樣,為了完全實現工業化,推行新型工業化戰略被認為是今后我國經濟現代化建設的主導方向。在這一進程中,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是必須要采取的首要戰略舉措之一。與提高人力資本相關聯,我國的教育要做結構性、體系性改革,其中加快高中教育普及化進程,特別是進一步擴大中等職業教育的規模并提高其質量,成為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基礎教育階段一項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務。 從學校教育系統內部來看,我國在世紀之交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后,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就成為接踵而至的一個棘手問題。之所以說它棘手,主要是基于以下幾方面原因:其一,普及高中教育首先要促進高中教育數量的擴張,同時還必須謀求其質量的提高,這兩者是一個一體兩面的矛盾關系;其二,高中教育普及化表面上看是高中教育的規模增長和質量提高的過程,但其背后又是一個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上是追求公平還是追求效率或者是爭取兩者并立的教育理念權衡的過程,這種理念權衡不光是教育系統內部的事情,還與教育系統外部的社會環境和條件直接相關;其三,高中教育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格,又具有職業、技術、甚至專業教育的性格,這使得走向普及化的高中教育中的學生分流問題異常復雜。隨之而來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采取什么樣的模式來普及高中教育?其四,為了實現高中教育的普及化,有關部門和各學校必須在設施設備整備、教師培養培訓、課程與教學改革、教育經費投入等方面積極做好準備,在此過程中,必須處理好高中教育與其他各級各類教育的關系[2]。看來,圍繞高中教育普及化問題,各種矛盾和問題錯綜復雜、相互交織。由于篇幅關系,本文圍繞中等職業教育與高中教育普及化的關系,從國際視野出發,運用比較的思維,集中探討一下在高中教育普及化進程中中等職業教育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探討我國普及高中教育應當采取什么樣的模式。 一、高中教育普及化的涵義 對于“高中教育普及化”這個概念,目前很少有學者進行過縝密的論述和嚴格的界定。日本教育社會學者藤田英典在《月刊高中教育》1978年第2期上發表的《高中教育的普及化與選拔原理》一文,借用美國學者馬丁·特羅(Martin Trow)的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理論,對高中教育普及化問題進行了闡述。 20世紀70年代初,馬丁·特羅通過考察二戰后美國和西歐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狀況,分析這些國家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以高等教育的入學率為指標,明確地把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分為“精英”、“大眾”和“普及”三個階段。他指出:“一些國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規模擴大到能為15%左右的適齡青年提供學習機會之前,它的性質基本上不會改變。當達到15%時,高等教育系統的性質開始改變,轉向大眾型;如果這個過渡成功,大眾高等教育可在不改變其性質下,發展規模直至其容量達到適齡人口的50%。當超過50%時,即高等教育開始快速邁向普及時,它必然再創新的高等教育模式。”[3]這就是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理論。 藤田英典借用馬丁·特羅的這一理論,以高中入學率為指標,把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高中教育的數量擴大和性質變化的過程劃分為精英化、大眾化和普及化三個階段。精英化階段是從明治初期至大正中期(大約1872-1920年),該階段日本中等學校(舊制中學校、高等女學校、甲種實業學校)的入學率保持在15%以下;大眾化階段是從大正中期到昭和20年代末(大約1920-1954年),該階段中等學校或高級中學的入學率從15%提高到了50%;普及化階段是昭和20年代末以后(1954年以后),該階段高級中學的入學率超過了50%。同時,藤田英典還認識到,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高中教育發展在發生階段性躍進的過渡期,高中教育的性質發生了變化,1920年前后的過渡期為“第一次變化”,1954年前后的過渡期為“第二次變化”[4]。藤田英典的這一創見可以稱之為高中教育發展階段理論。 本文在考察高中教育普及化問題時亦依照這種階段區分法(精英化、大眾化和普及化)和階段劃分標準(高中入學率的15%以內、15%~50%、50%以上)。 二、精英化階段中等職業教育的作用 從世界范圍看,中等教育的精英化階段大體上處于從歐洲宗教改革、文藝復興運動以后至20世紀10年代這一段時期。之所以把歐洲宗教改革、文藝復興運動作為精英中等教育的起點,是因為從那時起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在中世紀時期的傳統學術型中學的基礎上,新建、改建了一批學術型中學。之所以把20世紀10年代作為精英中等教育的終點,是因為從那時起,美、日等國家中等教育的入學率超過了15%(1910年美國有15%的適齡青年進入中學學習[5]41,1920年日本舊制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和甲種實業學校的入學率達15.8%[5]172)。 (一)精英化階段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在精英化階段,世界中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傳統的學術型中學獲得了巨大發展,在整個中等教育體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同時,實施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各種實科中學逐步發展起來,但是它們僅處于從屬地位。這樣,在中等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關系上就形成了鮮明的雙軌制,其典型代表是英、法、德等歐洲國家。所以,精英化階段世界中等教育的結構特征是以歐洲為代表的雙軌制。 近代中等教育發展的早期,亦即其精英化階段的前期,基本是實施中等普通教育的學術型中學一統天下。但自18世紀后期產業革命首先在英國興起并向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等擴展開來以后,中等教育開始向大眾化方向邁進,同時職業中學和技術中學相繼建立并發展起來。1708年德國的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建立了一所實科中學,1747年德國人赫克(J. J. Hecker)在考赫斯特拉斯建立了一所“經濟學、數學實科學校”,這是世界中等職業教育機構創設的肇始。此后,中等職業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18世紀后期英國實科中學的盛行,19世紀中期英國實科技術學校的發展,19世紀后期法國“現代中學”的興起和德國實科中學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美國文實學校的蓬勃發展,以及19世紀末日本實業學校(甲種)的建立與發展都表明:在各個國家不同歷史時期開展產業革命的促動下,中等職業教育逐漸發展壯大,中等職業教育機構從自然無序狀態逐漸發展到了制度化狀態。 盡管在精英化階段中等職業教育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各種職業教育機構在制度層面上還沒有取得與傳統學術型中學同等重要的平等地位,它們的畢業生一般不具有升入大學的資格,只得在就業市場就業。例如,德國在1901年以前大學是對非文科中學畢業生持“歧視”態度的[6],英國在1926年發表《青年的教育》(即“哈多報告”)之前現代中學和技術中學的地位是無法與文法中學相比的[7]。 (二)中等職業教育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眾型過渡中所發揮的作用 中等職業教育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眾型過渡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考察。 從學理上來考察,由于學術型中學主要是為升大學做準備的,其服務對象主要是人口數有限的中產階級以上的階層,所以,單憑封閉的學術型中學是很難實現中等教育大眾化的。當然,這一階段學術型中學也取得了較大發展,但學術型中學的發展主要是由大學教育規模擴大所帶動的結果。可是,18世紀后期以來,產業革命的發展不僅需要成千上萬的普通勞動者(非技術工人),而更需要中等水平的熟練技術工人,于是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就成了非常必要的事情,歐美國家和日本的中等職業教育的大發展無不與產業革命的深入發展有直接的關系。 從實際來考察,18世紀中期以前職業類中學雖然已經產生,但其力量非常微弱。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中期,在產業革命的影響下,德國和美國等的中等職業教育有一定的發展,但其力量仍然比較微弱。到了19世紀后期,中等職業教育才以德國為首迅速地發展壯大起來。比如,德國于19世紀末形成了文科中學、文實中學、實科中學并存的局面,美國既設有實用課程又設有古典課程的公立中學自19世紀六、七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日本在《實業學校令》頒布、修改(1899年、1920年)后實業學校取得了巨大發展。 通過以上兩方面的考察可以發現,歐美國家和日本在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眾型過渡的過程中,中等職業教育擔當著一極。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中等職業教育的參與,中等教育向大眾化過渡是難以實現的。 三、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中等職業教育的作用 從世界范圍看,20世紀10年代以后,歐、美、日等國家相繼實現了高中教育的大眾化,進而實現了普及化。從時間上看,大體上從20世紀10年代至50年代是高中教育的大眾化階段,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是高中教育的普及化階段。但各個國家的高中教育進入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的日程表是不盡一致的。 (一)大眾化、普及化階段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20世紀10年代以后,相繼進入大眾化乃至普及化階段的歐美國家和日本的高中教育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中等教育制度的分化產生了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從而使高中教育實現了制度化。高中教育的制度化始于1918年美國教育協會“中等教育改組委員會”發表的《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報告建議把中學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第二,綜合中學在美、英等國成為中等學校的主流。綜合中學是美國在公立中學制度的基礎上創建的一種具有美國特色的中學類型,它的建立始于《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報告的建議,此后,綜合中學在美國逐步發展起來。美國的綜合中學制度對于歐洲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英國在綜合中學制度建設上邁出的步伐最大;第三,在高中教育綜合化的進程中,傳統的雙軌制逐步被消除了。二戰后,伴隨著綜合中學制度的發展,歐洲型的雙軌制逐漸走向了分叉制甚至單軌制。比如,英國在經過1965年和1976年兩次大的改革后,原來的雙軌制(文法中學和技術中學、現代中學)變成了以校內分軌(課程分化)為特征的單軌制。法國和德國的中等教育經歷綜合化改革以后,其后期中等教育階段演變成了分叉制。 高中教育由精英化階段過渡到大眾化階段再奔向普及化階段,這一過程是中等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過程。在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中等職業教育取得與普通教育同樣的合法地位是特別值得重視的事情。例如,英國歷史上(二戰以前)向來是重視文法中學而輕視技術中學和現代中學的國家,但二戰以后實行綜合中學制度,把職業課程和學術課程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從而在制度上提高了中等職業教育的地位。法國一向不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但1975年哈比教育改革之后建立的兩年制短期職業高中成為實施中等職業教育的主體,而且20世紀80年代中期設立職業高中科會考,更使職業高中的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日本在二戰后建立了單軌學制,其高級中學既設普通科又設職業科,職業科高中的地位和普通科高中是平等的,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進入經濟高度增長階段以后,產業界和政府都對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傾注了巨大的熱情。 應當指出,隨著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到來,歐美國家和日本(除個別國家以外,如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德國)在中等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比例關系上,出現了以普通教育為主、以職業教育為輔的局面。 (二)中等職業教育在高中教育大眾化、普及化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二戰以后,歐美國家和日本等都在法律上確立了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再加上這些國家都開展了新的工業化進程,所以,以培養熟練技術工人為主要目的的職業中學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它們的發展又直接加速了高中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進程。僅以日本為例,1954年是日本高中教育進入普及化的初年,就在這時(1955年)約有40%的高中生就讀于職業科高中。 二戰以后,歐美國家和日本為了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普職等值”改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創造了“普職雙軌體系下的轉換模式”(德國)、“普職整合體系下的滲透模式”(美國)和“普職單列體系下的互補模式”(日本)[8],注重使職業學校畢業生也具有同樣的高等學校入學資格,從而促動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這樣,取得合法地位、面臨工業化發展需要、有大學入學資格吸引的中等職業教育在高中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進程中充當著重要一翼就成為當然的事情了。 四、高中教育普及化進程中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因素分析 無論是中等教育的精英化階段還是高中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中等職業教育的產生和發展為中等(高中)教育的數量增長和規模擴張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一進程中,中等職業教育的地位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對于這種發展變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需要作具體的“因素分析”。 第一,工業化始終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通過對歐美國家和日本的宏觀歷史考察可以知道,高中教育的普及化過程和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具有同步性,而這兩者的發展又與工業化進程具有相即性。這一點是在高中教育普及化進程中來考察工業化對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作用的重要前提。 從歷史上看,職業教育從產生的那一天起就與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和工商業的發展有一定關系。18世紀后期以來,隨著產業革命席卷歐美國家,中等職業教育也在歐美國家不僅數量規模上取得了較大發展,而且還達到了組織化、制度化的程度,其典型標志是歐洲雙軌制中等教育體制的形成和美國綜合性公立中學的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繼完成由農業國向工業國過渡的各個國家,更是非常重視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以美國為首的綜合高中的形成和發展在高中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二戰后,在經濟復興和新型工業化運動中,中等職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歐洲國家賦予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同等價值和允許職業學校畢業生具有高校入學資格是中等職業教育得到發展的前提和制度空間。這一歷程表明,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是工業化發展的需要,工業化進程促進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其內部機理是職業教育具有潛在的經濟性。 第二,政治民主化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起著或制衡或促進的作用。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乃至中期,政治民主化程度偏低,一般庶民階層的政治地位十分有限,所以“近代型義務教育”基本上限于初等教育階段,而中等教育則在各社會階層間是不平等的,歐洲型的雙軌制是這種不平等的顯著體現。而制造這種不平等的正是相關國家政府組織的公共權利。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初的相當長一段時期,中等職業教育雖有發展但整體處于低迷狀態的原因是受到公共權利制約的結果。 20世紀10年代以后,在政治民主化總體進步(如一戰和二戰后的政治民主化)的形勢下,在歐美國家和日本等實現工業化并成為成熟工業化國家的情形下,“現代型義務教育”普及到了初中甚至高中階段,高中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才被提到一些政府或政黨組織的議事日程上。美國《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報告主張把作為“民主制度的原型”的綜合中學作為中等學校的“標準類型”[9],英國工黨發言人托尼(Richard Henry Tawney)發表的《人人受中等教育》報告(1922年)主張把中等學校建設成為面向所有男女青少年的“普遍的中等教育”機構[10],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發表的《關于后期中等教育的擴充整頓》咨詢報告(1966年)主張在后期中等教育階段“徹底強化教育機會均等”理念[11],這些都表明,在高中教育走向大眾化乃至普及化階段,政治民主化和教育民主化總體上是起促進作用的。也就是說,政治民主化和教育民主化促進了高中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而高中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又帶動了中等職業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反過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又大大推進了高中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 第三,文化傳統對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關系起著調節作用。文化傳統的涵義非常豐富,與探討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關系相關聯,不同國家人們的普通教育觀念意識和職業教育觀念意識是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什么樣的文化傳統,就有什么樣的對二者關系的認識。比如,同為歐洲國家的法國不像德國那樣重視職業教育,其原因何在?教育社會學者約西·沙威特和沃爾特·穆勒把法國社會和德國社會分別定義為“組織空間”和“資格空間”,并認為這種社會性質決定了兩國對待職業教育的差異[12]。而法國社會的“組織空間”性質和德國社會的“資格空間”性質的形成是有其深層文化傳統的原因的。 五、中國的可能選擇:以普及高中教育為目標,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加快綜合高中建設 通過考察歐美國家和日本高中教育普及化進程中中等職業教育的地位、作用的變化可以發現,在精英化階段,體現效率優先原則的雙軌制是歐洲中等教育的傳統,職業技術學校是雙軌制中的旁軌,它們在促使中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眾型過渡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在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美國型的綜合高中模式既體現了民主、平等精神,又基本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對普及高中教育的要求,因而受到了許多國家的重視;在這兩個階段,中等職業教育為各國高中教育的普及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通過考察歐美國家和日本社會經濟和中等教育的發展狀況發現,但凡處在工業化發展盛期的國家,都把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問題之一。那么,處在工業化中期后半段的中國需要把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這是滿足我國經濟現代化對中等技術人才需求的根本性舉措。同時,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也是使我國高中教育真正實現普及化的一條必由之路。 另外,建設“和諧社會”在教育上的體現應該是深化教育民主化建設,普及高中教育無疑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側面。今后,我國普及高中教育的模式會有多種選擇,基于繼承歷史和“洋為中用”式的思考,第三條道路(普通高中+職業高中+綜合中學)應當成為我國今后一段時期的必要選擇,因為處在既要大力推進工業化建設又要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中國要注重保持教育政策的公平和效率的統一;此外,這種模式在制度上的靈活性、在結構和功能上的多樣性或多重適應性可以解決普及高中教育中的一些棘手問題和主要矛盾。為此,現階段,我國應該以戰略眼光和科學態度加快綜合高中建設。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