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中教育現狀、改革趨勢及對我們的啟示
王曉陽
高中教育是重要的教育階段,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高中畢業,或升學,或就業,其素質如何,事關國家競爭力。正因如此,美國政府高度重視高中教育質量的提高。
一、美國高中學制、規模、經費等總體情況
美國高中學制多為四年,從9年級到12年級(美國多數地方的學制,1至5年級為小學,6至8年級為初中),各年級也經常像大學一樣分別被稱為Freshman,Sophomore,Junior,Senior。根據2003年的統計數據,美國公立高中四年的入學人數約為1420萬人,而私立高中四年入學人數則約為138萬人,私立高中學生人數大約為公立高中學生人數的1/10,合計約1560萬人。高中凈入學率為96.4%。
上述數字,如果和中國高中比較,也許更加能夠了解美國高中的發展水平。2003年,中國高中學生人數是3600萬人。高中凈入學率為48.1%,僅相當于美國的一半。也就是說,中國高中教育普及程度比美國還有較大的差距。雖然中國高中在校生絕對人數規模是美國的兩倍多,但是中國人口規模是美國的4倍多(中國13億,美國3億)。因此中國高中生相對規模還是比美國小很多。
據統計,2003-2004學年度,美國高中9年級學生總人數為410萬人。按該年度學生畢業率69.9%推算,2006-2007學年度,美國高中畢業學生人數為287萬人,未能畢業的人數為123萬人。
另外據統計,2001-2002學年度,美國中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為8922美元。而據統計,2001年中國中小學生生均教育經費僅為約1400元人民幣。可見從經費投入來看,美國比中國要多很多。
二、美國高中教育目標與要求
美國對高中畢業生的素質目標要求如何?據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已故主席歐內斯特·L·伯耶(ErnestL Boyer)對許多所美國高中進行調查總結的觀點,認為高中教育要達到如下四個基本目標:
第一,通過語言教學,幫助所有學生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有效溝通的能力。
第二,通過核心課程,幫助所有學生認識自己、認識人類文化遺產、認識相互依存的世界。
第三,通過選修課程,為所有學生參加工作或繼續接受教育做好準備,培養個性特長和興趣。
第四,通過學校和社區服務,幫助所有學生履行社會和公民義務。
作為教育目標,要能夠成為學生、家長、教師、校長、學區等的共識,成為大家一起長期努力的目標。不能只是停留在紙上的含糊與空洞的口號,也不能要求太低。從上述教育目標,可以看到美國高中教育強調創造能力培養與個性培養。上述四個目標中,第一、第三個尤其關系到這兩方面。
上述四個基本目標和課程實現途徑,當然是對一些共同素質的基本要求。實際上,美國各州對高中畢業的具體要求和規定各有不同。以2007年畢業班為例,規定了大學入門要求的州只有11個,正在制定這種要求的州有14個。這些要求包括課程要求、學術標準以及測驗分數。規定了工作入門要求的州21個,正在制定這種要求的州10個。工作人門要求包括強調職業技術教育標準、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等。中小學教育體系提供了工業界認可的證書或職業證明的州達38個,實施高中畢業統一考試的州為22個。這些考試一般以10年級或更高水平要求為標準。
1. 21世紀的高中教育要求加強“軟技能”的培養
專家們指出,在一種日益全球化的技術經濟時代,僅僅具有較高的學術能力是不夠的。高中畢業生還必須掌握“軟技能”或“應用技能”,還有一些人稱之為“21世紀的技能”、“生存技能”等。
所謂“軟技能”主要包括:日常社交技能;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共同工作的能力;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具有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能夠進行多學科的思考、用多種觀點看問題;能夠批判性地評價信息;能夠做到守時、可靠、勤奮。這些技能是在新經濟時代取得較高經濟地位的門票。
專家們指出,非學術能力方面的進步,例如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相信成功來自努力而不是運氣,對于大學學習及將來工作的成功,可能比學習技能的進步更加重要。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他新近出版的新書《面向未來的五種心智能力》(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中,描述了要在未來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五種心智能力,包括學科心智能力(Disciplinary Mind,掌握一門或多門學科或專業工藝的思維方式)、綜合心智能力(Synthesizing Mind,能夠綜合不同學科的思想,并與其他人交流)、創造心智能力(Creating Mind,能夠揭示、澄清新的問題與現象)、尊重心智能力(Respectful Mind,了解、欣賞人類的差異性)、倫理心智能力(Ethical Mind,了解和承擔作為勞動者和公民的責任)。
喬治城大學研究教授安東尼·P·卡內維爾(An thony P.Camevale)指出,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能力、思想的流暢性等方面得分高的學生往往能夠在勞動力市場取得較高收入。無論是獲得高中畢業還是大學畢業文憑的學生都是如此。
俄勒剛大學教育學教授大衛·康利(David T.Conley)指出,許多認知與元認知能力,常常被描述為“心靈的習慣”,經常被大學入門課程教師視為比高中階段特定的學科內容知識更加重要。這些能力包括分析能力、解釋能力、精細與準確的習慣、解決問題的能力、推理能力等。同樣重要的,還有一些態度與行為特征,為在大學獲得成功所必須。這些特征包括:學習技能、時間管理技能、對自我的認識、持之以恒的品質、在小組中學習的能力等。
以加州薩克拉門多新技術高中為例,該校強調通過小課題教學培養學生的工作倫理及多方面能力。例如,學生在上代數課程時,要做一個小課題,花數個星期研究比較燃油動力汽車與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的相對經濟性。每組學生要選擇一種型號的汽車,使用兩種不同類型的動力。使用汽油價格、汽車標價、每公升汽油里程數等,計算每英里的油電成本。他們必須把計算方法表達成代數方程式的形式,并畫出圖表,并使用不同的計算機應用程序,將計算結果呈現出來。把一組家長當作猶豫不決的購車顧客,向他們進行說明,并使用數據和家長們分析討論每種汽車的經濟性及其缺點。
指導教師對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的多個方面進行評分,包括數學內容、最終陳述表現出的口頭與書面溝通能力、批判性思考技能、計算機知識技能、團隊合作技能、工作倫理等。同一團隊的學生也要對彼此的團隊合作技能進行匿名評分。
支持新技術高中進行這種小課題教學的新技術基金會(New Technology Foundation)還支持另外24所中學進行這種教學。所有這些學校都強調讓學生學會使用高新技術。該基金會戰略規劃部主任鮑伯皮爾曼指出:“為了使學生掌握21世紀所需要的技能,你需要建立一個系統,通過小課題開發他們多方面的技能,并對他們進行多方面的評價……合作很重要,因此你要讓他們有機會進行團隊合作。你必須讓學生從事比較復雜的課題,這種課題具有多種可能性,具有較大的學術含量和難度,這樣才能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
而教師要學會從事這種復雜的小課題教學也并不容易。至少要經過1至2年的培訓,教師才會掌握設計具有足夠深度的課題,在課題中反映所有的學術與軟技能目標,并能夠吸引學生。在新技術高中,教師們每周都要開會,討論修改他們設計的課題。經驗豐富的教師幫助經驗不足的教師。
新技術高中校長認為,真實世界中需要的技能,包括人際關系技能,可能和寫作能力一樣重要。要讓學生理解這個世界的成文與不成文規則,包括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即使是每門功課都是A的優等生,也不能總是靠學術技能,他們需要學會表達自己、推銷自己。最終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Round People),使他們能夠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取得成功。
2.21世紀的美國高中教育重新強調職業與技術教育
由于強調要使高中畢業生做好上大學的準備或就業準備,保持美國的經濟競爭力,一些州重新強調職業生涯與技術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CTE)。
研究發現,學生學習職業與技術教育課程可以減少高中輟學率。在短期與中期內可能增加學生的收入。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家斯蒂芬·普蘭克通過研究學生的成績數據發現,雖然參加職業有關的教育項目一般不會妨礙大學入學,學生選修太多職業技術教育課程,而選修學術課程不足,則更不太可能上大學。
美國新的職業技術教育課程也面臨一些新課題,包括要增強學術含量、加強與當地勞動力市場以及高需求、高技能工作的聯系、加強與高中后教育的聯系等,使得學生可以直接參加工作,或者繼續接受正規教育等。
以馬里蘭州為例,該州重新設計了高中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組成10種職業群(美術、媒體與傳播;企業管理與財政;建筑與發展;顧客服務、接待與旅游;環境、農業與自然資源系統;健康與生物科學;人力資源服務;信息技術;制造、工程與技術;運輸技術),代表了該州高速增長的經濟領域。該州350多家主要企業都認可這些職業群的劃分。據2006年的統計,51%的完成一組職業技術教育項目課程(在某一職業領域取得4個學分)的學生也完成了進入4年制公立大學所需要的所有學術課程。1998年,這一數字只有14%。
三、美國高中畢業生是否為升學與就業做好了準備?
怎樣才算為升學(College Ready)與就業(Career Ready)做好了準備?這似乎是一個含混不清的問題。是要求所有學生既為升學也為就業做好準備?或者只準備一樣就可以了?如果說要求所有學生既為升學也為就業做好準備,是否意味著高中階段的教育為所有的學生做的準備都是一樣的?對這些問題似乎都很難回答。
但有一些事情是清楚的。據研究指出,至少接受一些高中后教育,才更有可能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有一份像樣的薪水,而高中都不能畢業的學生則連找到一份工作都困難。
什么叫為就業做好準備?有專家指出,“這并不是意味著學生畢業時為了做第一份工作需要掌握的內容。”有許多工作并不需要高技能,高中并不需要為學生準備做這些工作,因為這些工作并不能為學生打開機會之門。相反,一些高技能、高工資的工作領域的就業機會的增長應該得到重點關注。這些工作可能不一定需要四年大學學位,但典型地需要接受一定時期的高中后教育與培訓。
美國高中畢業生是否具備了為了升學與就業所需要具備的學業技能、非學業技能?調查結果是:很多畢業生還沒有具備升學與就業所需要的學業技能和非學業技能。
1.學業技能差距
據紐約一家人力資源公司2006年對430位人力資源主管所做的調查發現,72%的人認為最近聘用的高中畢業生在基本的英語寫作技能存在缺陷;81%的人認為高中畢業生在實用英語寫作例如備忘錄、信件和技術報告的寫作等方面的能力有欠缺。2005年美國制造業協會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84%的受訪者認為,美國的學校沒有為學生就業做好準備。
由州長們與企業界領袖在29個州組成美國文憑項目網絡(American Diploma Proieot Network),這些州承諾將高中畢業標準與大學及就業要求聯系起來。項目執行中發現,各州標準似乎疏忽了幾個方面,而大學教授與企業界領袖認為這些方面對學生獲得成功至關重要:
第一,高中英語標準與課程強調文學作品,但學生在大學與工作場所碰到的閱讀材料更多的是傳達信息的,例如課本、手冊、論文、摘要、散文等。
第二,州高中學習內容標準傾向強調敘述體寫作,而絕大多數大學學習與工作中所需要的寫作,是要傳達信息、說服別人,要求他們進行研究,使用證據,捍衛自己的立場。
第三,大學教授們與企業雇主都認為,團隊工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對于獲得成功至關重要。但是州學習標準對這些能力往往強調不夠。
第四,在數學教育方面,州標準有時對數據分析、統計、幾何證明等要求不夠。此外,對學生推理能力、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也常常沒有明確要求。
ACT測驗公司對大學教師的調查認為,能夠理解、運用基本的數學技能與過程,比學習更高級的數學內容更重要。
各州在制定高中課程標準時爭論的話題是,“有沒有證據表明,學生在現實世界中需要掌握這些內容?”因此,路易斯安那州因此對該州各種行業需要的數學與英語技能進行調查,目的是建立州高中課程標準與企業界要求的聯系。
2.非學業技能(軟技能)差距
據研究,美國雇主抱怨最多的是新近高中畢業參加工作的學生缺乏“軟”技能和“應用”技能。與之相比,對畢業生學業能力的抱怨反而要少些。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心靈習慣,越來越成為一種旺盛的需求。
科羅拉多州一家基金公司經理抱怨,高中畢業生來面試時,都不會穿著合適的衣服,對所要面試的工作也毫無所知。如果有幸找到一份工作了,他們甚至不知道每周一到周五都要準時上班。
據美國一家教育調查公司從1988年開始對一批8年級學生直到2000年的調查發現,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改進某個非學術能力比更好的數學成績,更能夠預期他們學習某個高中后教育項目的成功。43%的人能夠從工作習慣的改進中獲益。但是,如果要獲得學土學位,提高數學成績的效果最好。
四、美國高中的教育質量如何?
美國高中教育質量如何?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回答起來其實并不容易。首先,要看用什么來衡量高中教育的質量:是考試成績還是畢業率?抑或是大學的看法、用人單位的意見?其次,要看是哪些類型高中的質量。因為私立高中與公立高中差別很大,不同州、不同學區高中質量可能也是不同的。再次,要看和哪個國家比較,質量的高低是相對的,是相比較而言的。
從國際比較來看,美國高中畢業生的素質總體上并不被看好。在有29個發達國家的15歲學生參加的數學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競賽中,美國學生平均成績排名第24位。美國企業界反映,17歲的青年有一半人不具備到自動化工廠的生產線承擔輔助工作所需的必要的數學技能。
公立高中與私立高中教育質量有明顯差異,私立學校要高出一大截。以1999年17歲學生考試成績為例,閱讀考試成績,公立學校學生平均成績為285.6分,私立學校學生平均成績為307.2分。數學考試成績,公立學校學生平均成績為307分,私立學校學生平均成績為321分。科學課程考試成績,公立學校學生平均成績為。293分,私立學校學生平,均成績為311分。
另有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只有不到一半的高中畢業生的數學和科學知識程度能夠適應大學學習的要求。每年大約有100萬學生從高中輟學(美國大約有1600萬高中在校生)。有一半黑人和西班牙裔9年級學生不能按時從高中畢業。
據美國《教育周刊》2007年發表的統計數據,2003-2004年,美國高中畢業率平均為69.9%。其中女生比男生的畢業率高,分別為73.6%和66.0%。從族裔看,畢業率從高到低依次為亞裔(80.2%)、白人(76.2%)、西班牙裔(57.8%)、黑人(53.4%)、印地安人(49.3%)。各州高中生畢業率差別也很大。畢業率前三名依次為猶他州(83.8%)、新澤西(82.5%)及衣阿華州(IoWa)。畢業率后三名依次為南卡羅來納州(53.8%)、內華達州(54%)、佐治亞州(56.1%)。可以看到,畢業率最高州與最低州相差達30個百分點。
從不同年代比較來看,從1995年到2002年,美國高中畢業率先是緩慢上升,從65.8%上升到69.8%,2002年到2004年,則是基本維持在70%以下穩定不變。從1970年到2002年,美國2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口完成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數比例從55%增加到84%。
從全美最大的一些學區來看,高中畢業率差異也很大。例如,從學區規模來看,紐約、洛杉磯、芝加哥分別為全美排名前三位的學區,其高中畢業率分別只有45.2%、45.3%、51.5%。看來,學區規模越大,高中畢業率一般也較低。但也不盡然,例如學區規模比較接近、分別排名第14、15、16的達拉斯、底特律、馬里蘭州蒙哥馬利縣,其高中畢業率分別為44.4%、24.9%、80.3%。彼此差異很大。底特律市高中畢業率低得令人難以置信,4個高中生只有1個能夠畢業。
可見,對美國高中教育的質量,很難一概而論。不同指標衡量結果、不同地區高中、不同性質高中質量千差萬別。
五、美國高中畢業生能否找到好工作?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在美國,年輕人要獲得像樣薪水和體面工作,必須接受至少某種程度的大學教育或者高中后教育。據美國勞工部統計,具有高中畢業文憑的成年人年收人大約為27500美元。而沒有高中畢業文憑的普通工人的年收人為19 400美元。2005年,美國聯邦政府劃定的4口之家收入的貧困線為19971美元。
美國勞工部勞工統計局將美國勞工就業的工作分成五種類型:
第一類工作只需要很少的準備或培訓(從幾天到幾個月),例如出租車司機、酒吧招待、收銀員等。
第二類工作需要一定準備或培訓(從幾個月到1年),例如車間工人、消防員、藥店技師等。
第三類工作需要中等程度準備或培訓(1或2年在職和非正規培訓),包括電器工程師、技術員、法律文書等。
第四類工作需要更多的準備或培訓(多年工作經驗和在職培訓),包括會計、人力資源管理員、計算機程序員、教師、偵探等。
第五類工作需要相當長時間準備或培訓(要求工作人員已經具有必需的技能、知識、工作經驗及培訓),包括圖書館員、律師、航空工程師、物理學家、學校心理咨詢師、外科醫生等。
第一類工作年薪僅為12 638美元。第二類工作年薪為24 461美元。第三類工作,平均年薪大約為35
672美元,37%的人接受了某種程度的大學教育,另有26%的人具有學士學位。第四類工作,平均年薪為50552美元,68%的工作者擁有學士學位,21%的人接受至少某種程度的大學教育。第五類工作,平均年薪達59 113美元。
六、幾點啟示
首先,當前美國高中教育強調“軟技能”培養,與我國貫徹素質教育的要求有異曲同工之處,具有一定的啟,發與借鑒意義。專家們指出,這些“軟技能”對于學生在大學學習及將來工作的成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其次,美國高中教育階段強調職業生涯與技術教育,并提高到增強美國經濟競爭力的高度來加以重視。美國的普通高中大多是綜合性高中,既為學生升學,也為學生就業做準備;既開設大量學術性課程,也開設大量職業生涯與技術教育課程。學生即使升學,也可以選修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職業生涯和技術教育課程。這種學校體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對于我國當前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再次,美國高中教育質量總體不能令人滿意,一些少數民族學生聚居地區、城市中心社區高中學生輟學率很高。因此,從聯邦到州各級政府,都在致力于提高高中課程標準,嚴格課程要求,提高高中教育質量。
在美國大約1600萬高中學生中,每年大約有100萬學生從高中輟學,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在西班牙裔、黑人等少數族裔聚居地區,以及一些貧窮的城市中心地區的高中,合格的教師特別是數學、科學教師不足。學校校舍、設備等辦學條件較差。一些學校還存在暴力、酗酒、吸毒等問題。為此,2007年美國聯邦教育部預算方案中,專列加強高中教育項目款14.75億美元,用于提高教學標準,增加考核,落實績效責任制,重點幫助落后學生。
我國當前在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的過程中,同樣應該注意改善一些貧窮落后地區高中的師資條件和設施條件,在數量發展的同時,注重辦學質量的提高,提高辦學效率,避免高輟學率的情況,以體現教育公平。
最后,美國有關統計表明,知識經濟時代,要求學生接受高中以上教育。對此,我國發達地區也可以提出大致同樣的要求。
美國教育部多次引用一個數據,美國當前有90%增長較快的工作,需要接受高中以上的教育培訓。美政府采取加強高中教育的措施,一是解決高中教育中面臨的實際問題,二是應對全球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對美國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戰,以繼續保持美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及知識經濟的時代,在我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同樣似應適當提高學生受教育年限的要求。在條件允許的地區,要求學生在高中畢業后,除上大學的學生外,大多數學生都要接受一段時間的高等職業技術培訓。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全球經濟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