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對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的思考
薛順壽
論文關鍵詞:農村 基礎 教育改革
論文摘要:中國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村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農村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直接影響到農村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在社會轉型時期,農村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究竟如何定位?鄉村是否存在可資利用的教育資源?農村基礎教育的“受益者”參與政策生成的程度如何?深入探討這些問題,對于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是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在貧困地區實施的一項以民為本的“民心工程”,是實現貧困地區農村教育均衡發展的科學決策。
一、當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
到20世紀末,我國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任務,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年,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農村教育整體薄弱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截至目前,仍有10%的地區尚未“普九”,還有0. 9%的兒童沒有學上, 11. 4%的少年沒讀初中,而他們絕大部分為農民的孩子。即便在已“普九”的地區,農村中小學上學難問題還依然嚴重。不少地區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辦學條件艱苦,學校的教室、宿舍大多是年久失修的危房,課桌、板凳、講臺破舊,教室陰暗,師資短缺且質量偏差,教學理念陳腐,教材、教學設備、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陳舊落后,更令人憂心的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學齡兒童、青少年因貧困而中途輟學。雖然自2003年國家在貧困地區實施“一費制”后,上學難和輟學問題略有好轉,但對于農村許多貧困家庭來說, 這仍是個沉重的負擔,義務教育對他們來說徒有虛名,農村基礎教育落后的狀況未得到根本改善。
二、農村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新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教育得到了比較長足的發展。進入本世紀,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得以全面實現,農村教育得到加強。但是,“我國農村教育還相當落后,農村教育發展的任務還相當艱巨”。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存在引起的城鄉發展不平衡,客觀上造成了教育差距依然存在。農村教育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村教育管理落后、教育目標錯位,農村教師隊伍素質偏低等因素進一步加劇了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滯后。黨的十七大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新農村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城市和鄉村的發展。農村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應該加強社會發展,推動農村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這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思想,都必須通過適當的教育方式、方法深入到農民兄弟的內心,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因此,必須加快農村教育綜合改革,促進農村教育優先得到發展。
三、關于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幾點建議
1.大力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首要工作。一是突出政府主導,加大教育投入。切實按照有關法律文件的規定,落實教育經費的“兩個比例”、“三個增長”,尤其是要保證轉移支付這一教育經費投入主渠道的暢通。二是多渠道融資。在寄宿制學校建設中,要多條腿走路,實行資金捆綁使用,發揮最大效益。目前,石樓縣啟動了寄宿制學校標準化建設項目,所需資金缺口達8000多萬元。建設此項工程除了有效利用中央、省、市專項資金外,必須力邀全社會參與,利用“希望工程”“、對口扶貧”“、扶貧建校”、“義教工程”等途徑解決問題。三是切實解決家庭貧困寄宿制學生上學難的問題。在落實資助貧困家庭學生的各項政策(兩免一補)的基礎上,還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措施,加大救助力度。 2.科學發展,力促教育公平。要切實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教育,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使教育對象享受公平性教育。同時,要科學布局規劃,堅持寄宿制學校建設與中小學布局調整、危房改造、希望工程、鞏固“普九”成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相結合,避免重復建設,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結合教育制度改革和新課程改革,整合教育資源。在人事制度改革中,為寄宿制學校專門設置保育員、保健員、保安員、后勤生活保障員等崗位。同時,結合新課程改革,從師范類院校招聘信息技術、英語、音體美等緊缺科目畢業生,補充到農村寄宿制學校中去,努力提高師資水平。
3.以人為本,提升管理質量。一是加強寄宿制安全衛生管理工作,加強對寄宿制學校學生的日常行為養成教育管理,抓好法制教育和安全意識教育工作。二是加強對經費使用的管理。寄宿制學校學生生活補助經費實行縣管學生用,要做到按時足額發放,不得挪作他用。三是加強教學管理工作,注重養成教育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全面提升農村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縮小與城市教育教學水平的差距。
另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農村中小學教師承擔著基礎教育的歷史重任因此,必須重視和加強師資建設。第一,各級地方政府要充分認識提升農村教師專業化水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農村教師教育提高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努力消除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領導對教師教育存在的陳舊觀念和模糊認識,以學校為培訓平臺積極開展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并以鄉鎮為單位,以鄉鎮中心學校為基地,建立地面衛星接收裝置和信息網絡,積極推進農村教師教育的信息化,全面提高廣大農村教師的素質。第二,要積極克服財政困難及時補充足夠的合格新教師,以利于改善教師隊伍結構。不斷改善辦學條件,保障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建立教師培訓專項撥款體系,籌集教師醫療保險基金等,切實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條件和福利待遇。第三,強化師德教育。引導教師立志獻身教育不要因一己私利,而棄教學于不顧,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業務素質,愛生如子,杜絕教師中存在的體罰學生、侮辱學生人格等違紀、違法現象。第四,要根據農村學校實際,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并加強教師教育工作的督導評估,把在職教師教育納入制度化和規范化管理的軌道,同時也要克服功利性傾向。
[1]溫家寶.在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 2009-01-05.
[2]廖其發.中國農村教育問題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苗培周.當前我國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J].中國教育學刊, 2005(5).
[4]李勇,蘇慧(編著).新農村教育服務[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9.
[5]賈振邦,黃潤華.環境學基礎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