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理念探索
鐘賢權
: [論文關鍵詞] 教育改革以學生為中心
[論文摘要]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服務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多種因素,圍繞“以學生為中心”,處理好與之相關的多重矛盾,是當前教育改革要克服的瓶頸。倡導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倡導教育要為學生服務,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服務。當教育真正實現了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生的發展就有了保障。
以學生為中心,是針對以教師為中心提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它對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廣大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戰斗在一線的中小學教師更新教育觀念、轉變角色意識、提高教學質量產生了深遠的、積極的影響。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中心”的認識卻又出現了偏差,有些矯枉過正。筆者在此作一簡要辨析。
一、“以學生為中心”取代“以教師為中心”的意義
以教師為中心實際上指的是教學“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三中心”教學模式。該模式顯現了應試教育的基本特征。它以外在的強加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違背了知識生成的客觀規律。并且,這種長期的超負荷的高強度的機械勞作,嚴重影響了廣大師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事實證明,它的教學效率十分低下。
為了貫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號)和《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號),教育部決定,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因此,“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從宏觀上改變和調整明顯偏離正確軌道的“三中心”教學模式,為新課程的實施提供理論依據和操作范式。
以學生為中心,鮮明的昭示了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屬點。教學的宗旨就是為學生服務。
教學就是要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己任。同時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育人思想和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教學導向。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幾個論題的辨析
有部分同志把“以學生為中心”理解成“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和“為了一切學生”。這種理解失之偏頗。
1.“以學生為中心”不是“一切為了學生”
以學生為中心的所謂“中心”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心地位。所謂“一切”指全部的。顯然,以學生為中心并不是全部為了學生。教學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學生、教學材料共同構成教學場景。在其他教學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教師及其教輔人員的參與度和參與質量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的質量。所謂“師髙弟子強”是也。因此,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表明了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學生,要多為學生著想,但并非一切為了學生。事實上,只有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才能保證學校教學系統的正常乃至高效的運轉。現在的問題是,學校里教師的身心健康和積極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針對高中任課老師的職業倦怠、工作壓力及心理健康,西安市教育局曾于2006年初組織專家對碑林區、雁塔區、未央區、臨潼區、戶縣等7個區縣的高中教師,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開展了專業的抽樣心理調查。共調查了21所中學的1759名教師,收回有效問卷1468份。這也是西安市教育局首次大規模針對教師心理狀況的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高中教師的工作壓力感受偏高,從主觀感受的角度來看,28.35%的教師感覺壓力大,太累,難以承受;從綜合評價的角度來看,62.62%的教師壓力較大,有4.79%的教師壓力過大,并出現一定的心理癥狀。
從癥狀表現嚴重程度的排序看:強迫癥高居榜首,其他依次是抑郁、人際敏感、敵意、妄想、軀體化(一種心理障礙,表現為頭痛、胸痛、腰痛、惡心等多種多樣、時常變化的軀體癥狀)、焦慮、精神病性(存在某種中等嚴重程度的精神病)和恐怖癥狀。
從心理癥狀患病率看,西安市高中教師有心理癥狀的比例達到54.55%:其中39.70%的教師出現了輕微的心理癥狀,11.50%的教師有嚴重程度的心理癥狀,3.35%的教師有重度嚴重程度的心理癥狀。
“54.55%,這個數據的確令人震驚。”在看到這組數據時,西安市大康心理保健院院長寇覺中如是說。
我們設想,如果成天和學生工作在一起的教師都大面積身心不夠健康、呈現病態,學生的健康從何而來?
另外,也有的學生在“一切為了學生”的辦學理念的“支持”下,對教職員工、尤其是教輔人員不夠理解和不夠尊重,給他們的身心的健康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有地方就出現了學生以武力襲擊教師的惡性事件。致使部分教師不能正常行使管教學生的權利,教學質量受到影響。
2.“以學生為中心”不是“為了學生的一切”
首先,學生是一個自由的獨立的人。任何時候他都需要而且應該擁有屬于他們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的思想、自主的時間、自由的空間。“為了學生的一切”表面看來,似乎是為了學生,為了給予學生最大的幫助,而事實上,它對學生是一種限制,因為幫助越徹底,學生的自由就越少。一個被剝奪了思想、限制了自由的人,我們很難想像他能有很好的創造性。退一步講,就算他有創造性,他在哪里發揮,又怎么發揮呢?從另一角度看,“為了學生的一切”就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翻版。難怪,著名學者葉瀾教授要這樣講: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生長氣息。
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
把精神生命發展的主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
此外,“為了學生的一切”對我國的家庭教育也有影響。長期以來中國的家庭教育,特別是獨生子女教育都是以家長包辦過多而成為特色。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愛”并沒有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良好的發展,同時學生也不領情。一家國際青少年研究所曾分別對美國、日本和中國的高中學生進行了一次“最受你尊敬的人是誰”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是美國13所高中的1005名學生,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學生,中國22所高中的12201名學生。問卷統計結果:美國學生最尊敬的人物前三名排名依次是父親、喬丹、母親;日本學生最尊敬的人物前三名排名依次是父親、母親、坂本龍馬;而中國22所高中的12201名學生中竟然沒有一人將父母列入受尊敬人物的前10名。
無獨有偶,“2008年香港十大理想爸爸”的調查自5月中旬啟動調查以來收到了香港各地600多名父親的答卷,結果“自己的父親”以超過30%的投票比例榮登榜首。多數為人父者認為自己的父親才是理想的學習榜樣。此外,還有不少父親對自己充滿信心,“自己”一項位居最理想父親排行榜第四名。“最理想爸爸”評選結果入選前十位的還包括孫中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社會名流李嘉誠,以及演藝界人士張學友等人。
結果表明:在香港,“父親”同樣得到了廣泛的尊重和愛戴。而對相當多的內地中國人來講,他們的家庭教育是失敗的。這種失敗不單單指“孝敬”問題。還包括社會公德、責任心、誠信、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創造能力、承受能力等等。對于這種高付出、低回報的結局,家長們普遍感到寒心。然而,俗話說得好“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不會學的學生”。所以,責任主要在家長。
3.“以學生為中心”不是“為了一切學生”
為了一切學生,從表面上看,它體現了素質教育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思想。但是,在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就具體的一堂課的教學而言,它忽視了“學生是有差異的”這一基本事實。“為了一切學生”勢必讓教師以“水桶的低板”作為教學的目標,讓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要求。這種以降低教學要求為代價的做法,會影響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此外,我們也不能排除學生中確有個別道德品質低下的客觀事實。如果一味遷就,勢必讓部分教師蒙受委屈甚或屈辱。師生關系受到扭曲。在四川省某名牌中學的一位年輕有為的高級教師,從某國家級重點中學調到該校擔任教研組長不到半年,就因為學生評教而被“評”出了學校。原因是由于該教師的嚴格管理,致使班上一個紈绔子弟對老師有看法。該生便利用評教的機會,聯合部分不明真相的同學給老師難堪,迫使老師的滿意率未達到學校規定的指標,結果是老師負氣出走。 三、“以學生為中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凡是不利于學生發展的觀點,不管它多么全面,多么深刻,都會是無效的。這是我們評價“以學生為中心”的認識的出發點。筆者認為,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
1.“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讓學生“學會做人”
引導學生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良好的社會公民,這是時代和學校教育的首要目標。此次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五個具有”的人才素質標準。即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其中,前三句話,表明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從而為他們終身的學習、生活、工作和創造奠定堅實基礎。
2.“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
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就是讓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在現階段,要讓學生學會學習關鍵是要破除傳統觀念與傳統模式,更新方法。教學觀和學習觀的轉變是同步的,是師生的共同任務。首先要求教師從傳授知識為目的向培養學生能力為目的轉變;教學方法也由講授為主向訓練為主轉變。同時要求學生在學習觀上從上課聽講(被動、客體)向課上思考(主動、主體)轉變;從向老師要知識向課上要學習方法和能力轉變。有了這些轉變,新的知識觀的形成就有了可能。
3.“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讓學生“學會生存”
生存能力是作為個體的自然人的生存之本。不能生存,就談不上生活,更談不上工作、也談不上學習。個人生存能力的獲得,一方面靠生活中的“自學成才”,但是更多的是來自外界的學習。學生在校期間的來自老師和同伴的學習為學生在校期間的生存和安全提供了保障,同時也為學生走入社會奠定基礎。包括各種防止自然災害的有效措施。比如,地震的、防火的、防盜的、抗洪的,涉及緊急情況下的救生、逃生等。
震驚世界的5?12北川大地震,僅北川中學遇難的學生有一千多名,但在緊挨北川的同屬重災區的安縣,遇難的學生卻很少。這并不是因為安縣的校舍質量遠遠高過北川,也不是因為地震的強度小于北川和綿竹。
地震發生后,被網民評為“地震中最牛校長”的葉志平的做法讓我們深思。由于平時的多次演習,地震發生后,全校2200多名學生,上百名老師,從不同的教學樓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沖到操場,以班級為組織站好,用時1分36秒。試想,如果沒有學校當初經常搞的逃生演練,能有地震發生時的有序疏散,學生能像今天這樣幸運地一個不少地“生存”下來嗎?
由此看來,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抓住了學生成長的根本。抓住了這個根本,也就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教育工作者,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國人事出版社,1996,10.
[2]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
[3]李玉萍.一份特別教案——教育藝術案例與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8.
[4]Thomas Armstrong.課堂中的多元素智能: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5.
[5]鐘啟泉,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師范生讀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6]彭銀祥.世紀之交的語文教育批評.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