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設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于謳
論文關鍵詞:設計教育實踐創新
論文摘要:本文以藝術設計基礎課的教學改革為主題展開論述,闡述了在全球化語境下,要轉變思維、加強實踐性教學、整合設計教育觀念,既要弘揚民族文化,又要理解多元文化;既要注重基礎理論的學習,又要完善設計的創新意識。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文化創意產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前景。在這樣的產業環境和國家戰略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以人的精神消費需求為基礎,以創意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文化、科技與藝術的全面結合為特征,它已經從繪畫、雕塑、建筑、傳統文化、戲劇舞蹈等傳統領域迅速擴展到包括傳媒影視、動漫、網絡、游戲娛樂以及各類人機互動媒介文化等各個新領域。設計專業應當適應時代的要求,拓寬專業的口徑,尋找新的切入點,學校之間應按照地域和自身所具備的條件創建特色學科。美術界、教育界以及各級政府領導清醒地認識到這一變化,設計教育也面臨著新的課題。如果按部就班地沿用舊的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對于今天變化萬千的市場需求來看已經很難適應,這恰恰顯示了在設計教育上的缺陷和不足。因為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邊緣學科,從培養造型能力到創新思維,從學習基本的設計課程到研究世界以及市場的需求趨勢,設計本身就包含眾多復雜的因素。那么如何在基礎課程中注重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綜合性人才,值得我們思考。
一 、基礎課程應注重與后續課程的銜接性
通常在進入大學的第一年內,所學的課程為基礎課,對于設計類學科的學生,應該注重強調智能訓練,而非重技能訓練。教師強調創意,倡導想象,著重思維的培養和訓練,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轉變,這要依靠平時多方面的藝術修養的積累和專業知識的積累,充分做到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變模仿性的設計為創造性的設計,使其具備設計師所具備的基本素質——學會思考。
在素描課程的訓練中,很多院校的課程還是無異于高考前的素描課程,學生通常會表現對靜物光的認識、影的描摹。依舊是三大調子、五大面,在充滿黑、白、灰的世界里,再一次相遇曾經熟悉擺在面前的靜物。學生在新鮮的環境中找不到新鮮的興奮點,對知識的渴望必然會大打折扣。在教育中,知識與技能是可以傳授和學習到的,但一個優秀的設計師更應該具有構想的靈感和創造力,設計是特定的藝術表達的語言,教師應從開始就培養學生強烈的設計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念,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感悟能力、分析能力才是設計教育的重點。
學生將面對著整個社會時空、整個媒體,把他們的創意思想變成一個社會行為。引導思維方式向創意方向發展才是設計基礎教育的根本性方向。那么我們可不可以將課程分為兩大部分,為物的描摹,一部分為增加設計意識的訓練,應從黑、白、灰中走出來,針對每個學生的獨特的視角,訓練學生的觀察力,將他們“80后”、“90后”所特定的文化傾向和情趣的特征表達出來。另一部分,結構素描等強調分析性的、符合形式美法則的才是強調的重點。應該打破原有狹隘的基礎課教學格局,超越單純技巧和經驗的傳授。同時對基礎課教學與專業課脫節的現象做必要的調整。這樣對后續課程的銜接能夠更好地做到適應,讓學生能夠較快地過渡到設計基礎課程的學習中。
二、構成課程教學強調實用性、實踐性
包豪斯設計理論中的基礎教學是“多樣、完整”,強調技術與理論合一的。比如“自然的分析與研究”(康定斯基)、“造型、空間、運動和透視研究”(克利)、“體積與空間研究”(納吉)、“錯覺練習”(阿爾柏斯)、“色彩與幾何形態練習”(伊頓)等課程,不是單純求取作業效果,而是要求掌握基本的科學原理,從個人藝術表現轉到理性的新媒介的表現上,這是包豪斯基礎教學成功的關鍵。 學生應該理解:構成課重過程輕結果。而在今天,無論什么專業的學生所要求的構成效果都是一樣的。平面構成、色彩構成會給對沒有形成創造性思維的學生帶來大難題,他們甚至會不知所措,只會枯燥地用尺子、筆、橡皮、鴨嘴筆重復地做構成練習。單純地填充、幾何圖形的選擇,相關書籍中“借鑒”,畫面的整潔、干凈成為評判作業優劣的依據,這已經是毫無意義的訓練,只會把學生的創造性泯滅到極點。其實,形態可以從自然中來,色彩可以通過個人感受去處理,從現代藝術中得到啟發。走進科學,從相近學科及各層次中借鑒,設計載體涉及廣泛。平面、色彩、立體三者可以兼容并蓄。如以石膏或粘土制作立體模型,并以兩種基本形為造型基礎元素創造新的構成,再用平面的各種手法把立體的性質表現出來,色彩在不同空間所做的變化,都是加強對立體空間中形態、視覺、造型的有針對性的訓練。實現了從平面過渡到立體,從二度空間、三度空間推導四度空間,從紙面畫材到結合綜合材料,學生能完全發揮他們的設計藝術潛質與創作思維。鼓勵發展學生的個性化設計,把設計無形地融入基礎課教學之中。
構成課程不再枯澀難懂,學生始終保持興奮的創造力,將他們大膽的思維與理性的分析結合起來的作品才是我們所真正需要的。
三、注重體驗性教學強調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全球關注的新興產業,配合市場的需求,各高校的課程設置都在進一步改革。所以整個設計基礎課的設置及教學方法的制訂,都應從培養有創造力的專業設計人才出發,調整改變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的方法。中央美院設計系在基礎訓練里,《造型基礎》《構成》《材料》幾門課程的名稱也給予了我們新的思考。
《思維訓練》《通感訓練》,新的思維、新的模式提供給學生廣闊的創造空間。對于教師來說,作業的布置也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作業體裁的復雜性、作業題材的資源性都具有開放性,除了常用的石膏靜物之外,更應選擇具有特殊視覺效應的對象:如某些常見卻視而不見的對象;各種不同質感的材料對比;某種抽象的感覺;一個寓言故事傳達的特定內容;一首曲子帶給人的感受等。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更注重過程中實際的收獲,留下來不只是一張作業紙,更應該帶給他們的是難以忘記的感受。即使在完成后,也讓其感覺如同在捉迷藏中捕捉的對象,作業更具有延展,具有不斷的探索性。學生始終保持游戲般的趣味性,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學會主動思考、主動感悟,而非被動地接受。我們的設計教育在發展,以往陳舊的教學內容,輕理論重技能,理性工業社會產物的教學體系,仍以不變應萬變,愈來愈千篇一律,這不能和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相適應的。專業與基礎脫節已經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
高等學校的設計教育培養目標是設計師,應該具有靈活的頭腦,創造性的思維,而非把別人的思想視覺化、想象化,進行重復性勞動的技工。美國A·J普格斯曾說過:“設計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設計人員,而是解放他們,幫助包括業已成為設計人員的所有人發現和認識自身,為他們提供可以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時空,幫助他們發掘自身的聰明才智,完善并提供機會。最終,這些專門知識和方法會對他們在今后面臨的實際問題中進行考察研究、尋求可行的方案大有利益。”因此,對設計學科的教育必須深入了解設計專業的社會性和應用性。在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既要采取感性主義的創新性啟發教育,又要兼顧理性科學主義實踐發展教育精神,兩種力量相互交替共用。只有這樣,藝術設計教育才能更好地滿足高層次精神的資源開發和以精神消費需求為基礎的文化產業市場對精英人才的需求。
[1](英)弗蘭克·惠特福德,林鶴譯.包豪斯大師和學生[M].北京:現代與藝術雜志社出版.2004.
[2]袁熙.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歷程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