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靳尚虎
小學時期是人的行為、性格和智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由于身心變化比較快,加之文化知識及社會經驗不足,小學生很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導致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學生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礙,鍛煉他們的意志品質,優化他們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質,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這是小學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如何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呢?
一、提高思想認識,轉變教育觀念。
如果說小學生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那么小學老師則是辛勤的園丁。如何做好小學生的心理教育是小學老師光榮而又艱巨的一項任務,他不僅要不辭辛苦地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要注意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及時予以疏導,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必須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思想認識,樹立全新的教育觀、人才觀;應在學科教學中把單純傳授知識、技術、技能的教育轉變成幫助學生“成人”的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實現身心健康、全面成長。這就意味著,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不能只滿足于做好“教書匠”,還要做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生,轉變教育觀念。要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小學教師要轉變“智育至上” 的教育觀念,樹立以提高心理素質為基礎的素質教育觀。在人的種種素質中,心理素質是最基礎的,它是其他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內在條件,沒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其他素質的發展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位小學教師都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小學教師要自覺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切實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塑造自身高尚的人格,力求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一個豁達大度、心胸寬廣、氣量宏大、能容人之過、甘當人梯的教師,是學生做人的榜樣,一個舉止大方、姿態端莊、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教師是學生的知心朋友。
如果學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夠自我認識、 自我評價、 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的教師,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執,能正確對待挫折、樂觀向上、尊重自己的事業、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會怎樣。尤其是小學生,他們模仿性很強,好老師一定會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的、深遠的影響。所以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教師應首先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一個富有責任心和愛心的老師更容易培養出具有責任心和愛心的學生。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要關心愛護每個學生而不感情用事,嚴格要求學生而不粗暴對待學生,耐心教育學生而不歧視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