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改善青少年親子關系的團體心理技能訓練干預模式的效果評價

郭蕊 鄧樹嵩

【摘要】 目的 評價青少年親子關系干預模式的效果,改善被試家庭親子關系不良現狀。方法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廣西百色市三所普通中學中的6個班,隨機分為試驗組(132人)和對照組(141人)。試驗組接受團體心理技能訓練的干預方案,對照組不接受任何干預。干預前后,試驗組和對照組均采用《親子關系診斷測驗(PCRT)》問卷進行測評。結果 ①兩組學生性別構成、年齡的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②干預前,兩組學生親子關系10個類型的得分呈現良好的均衡性(P>0.05);③干預后,試驗組在拒絕(消極拒絕型、積極拒絕型),溺愛型中得分較對照組明顯增高(P<0.01或P<0.05)。結論 該健康教育干預模式與措施可以改善青少年的親子關系,其后將增加樣本含量和隨訪時間進一步考評該干預模式的效果。

【關鍵詞】 親子關系;早期干預(教育);青少年

親子關系是以血緣和共同生活為基礎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親子雙維行為體系的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統一體[1],它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種主要家庭關系。親子關系將會影響兒童對以后社會關系的期望和反應。良好的親子關系能夠有效地促進相互的認識和理解,直接影響到兒童自我概念的建立、個性的健康發展,以及心理行為問題等。青少年的親子關系從原來以父母為主導,逐漸向親子雙方地位平等、相互促進轉變。關于親子關系的研究,許多教育對策是建議性的、探討性的,缺乏進一步的實踐和干預研究。本研究通過團體心理技能訓練進行干預,評價其改善親子關系的效果,同時探討科學的依據和實際可行的教育策略。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城鄉三所普通中學的初中學生。以班為單位整群抽樣,共抽取6個班,隨機分配到試驗組(132人)和對照組(141人)。

1.2 干預內容和方法

1.2.1 對學生的干預 增強中學生自信心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掌握處理情緒困擾的一般方法,以及一定的人際交流和社會適應技能。采取集體授課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社會心理技能和學習技能的健康教育。教學方法以角色劇扮演、競賽、游戲、討論、辯論、故事、實例分析為主,讓學生充分參與。集體授課每周1次,每次兩學時,共8次;個別輔導依學生需求隨時進行。

1.2.2 對家長的干預 采用團體授課、親子游戲和發放家長必讀手冊的方法,向家長講授構建良好親子關系的重要性以及有關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授課每學期3次,每次兩學時。組織青少年和家長共同參加集體活動和親子游戲等。材料發放隔周1次,由學生帶回。下次課前收家長簽字的收條、讀后感和建議,以確保家長讀到。其目的是幫助家長了解青少年心理發育特點以及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提供寬松、平等、向上的家庭心理環境,正確解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從情感上關心孩子。

1.3 評價工具、內容 本研究采用的測驗工具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方真等修訂的《親子關系診斷測驗(PCRT)》。該測驗由10個內容量表組成,親子關系按照父母的管教態度分為五類,每類態度再各自分成兩個類型:即拒絕(A消極拒絕型、B積極拒絕型),支配(C嚴格型、D期待型),保護(E干涉型、F不安型),服從(G溺愛型、H盲從型)和矛盾不一致(I矛盾型、J不一致型)。測驗得分低表示親子關系不良。本次問卷測量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為0.81。

1.4 測試方法 干預前后進行問卷測試。測試以班為單位,測試前對學生講解問卷填寫的方式和注意事項。量表屬自填式,由學生獨立完成。由經過統一培訓的教師擔任調查員。為保證學生回答的真實性,老師與學校管理人員回避。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Epidata 3.0 建立數據庫,SPSS12.0進行數據分析。采用兩樣本t檢驗和協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人口學特征 剔除無效問卷(問卷應答不全或未能參加完整的干預項目),收回有效問卷273份,有效率為92.86%。試驗組男生76人(57.58%),女生56人(42.42%),年齡(13.53±0.92)歲;對照組男生79人(56.03%),女生62人(43.97%),年齡(13.67±0.86)歲。兩組的性別、年齡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2.2 兩組干預前親子關系得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親子關系相關的10個類型得分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顯示良好的均衡性,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親子關系得分比較(略)

2.3 兩組干預后親子關系得分比較 試驗組干預后在拒絕(消極拒絕型、積極拒絕型),溺愛型中得分較對照組明顯增高(P<0.01或P<0.05),見表2。

3 討論 青少年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表現出強烈的“成人感”,出現了“第二反抗期”,尤其對那些強迫、禁止、命令的態度更易產生逆反心理[2]。家長則對此缺乏了解,再者,家長在教育方法與性格修養方面存在問題,對教育青少年過程中發生的意料之外或令人失望的事,他們感到氣惱、急躁、憤怒甚至暴怒,不善于在家里調節自己的情緒,因而損害了孩子的情感、人格,破壞了親子關系,家長與孩子都迫切需要掌握改善的方法。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在接受培訓干預后,試驗組學生的親子關系狀況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主要體現在拒絕型(消極拒絕型、積極拒絕型),溺愛型三個類型當中。 表2 兩組干預后親子關系得分比較(略)

注:均數為校正均數(以干預前得分為協變量 ),干預前得分對干預后得分有影響,差異有顯著性(D:7.863/0.005;G:4.052/0.045)

消極拒絕型和積極拒絕型都是指父母在感情上或態度上對孩子表現拒絕傾向。消極的拒絕是指對子女所說的話不理,忽視,放任,不關心,不信任;積極的拒絕是指對孩子體罰,虐待,威嚇,苛求或放棄養育的責任等。溺愛是對孩子的要求、主張、意見等無條件地接受。父母忙于工作,親子間缺乏溝通與理解,表現出一貫的順從或者嚴厲斥責,此外,父母對青少年的思維與情感缺乏了解,對其行為表現出不滿情緒,通過家長和青少年親子互動,增進了解,隨時調節自身的行為方式,從而改善了親子關系,拒絕型和溺愛型的教育態度改善效果明顯。 但認知轉化為行為需要時間和過程,許多家長能從思想上認識到不良的親子關系會影響到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長,但一到行動上就又回到原來的軌道上來。而且,親子關系的形成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們的人才評估和選拔機制還不健全,錯誤的人才觀使許多家長不能正確處理個人理想與社會需求的關系,忽視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志向與能力的特點,一味希望孩子成為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對孩子的期望遠超過他們的實際能力。 基于上述原因,親子關系中其他類型的改善程度不盡理想,該結果未能正確反映干預。原因首先為隨訪的時間較短,在干預后1周內進行兩次問卷調查,由態度、意識轉化為行為需要一定的時間,態度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經過三個階段:服從、認同、內化[3];其次尚不健全的教育體制造成家長是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家長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一環。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舉止言行和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有重大影響。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