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對青少年心理發展影響研究綜述
佚名
根據2001年4月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長沙五城市青少年互聯網使用狀況及影響的調查報告[1],青少年上網的用戶中,近80%的青少年用戶從1999年開始使用互聯網。青少年用戶平均每周上網時間為212分鐘。約5096的青少年用戶有保持電子郵件聯系的朋友;25.296的青少年用在聊天室或BBS上經常發言;37.6%的青少年用戶使用ICO與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聯系。調查顯示,青少年對互聯網的需求主要是“獲得新聞”“滿足個人愛好”“提高學習效率”“研究有興趣的問題”以及“結交新朋友”。
在現代信息社會重,網絡日益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網絡對于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巨大影響吸引了心理學家愈來愈多的關注與研究。本文試圖對國內外有關的研究成果做一綜述的介紹,并對今后的研究與教育實踐提出一些建議。
二、網絡過度使用的問題
2.1 網絡相關的心理障礙
心理學家較早關注的互聯網對心理發展影響的問題是互聯網的過度使用引發的心理障礙。Brenner(1997)[2]的研究顯示,網絡依賴行為和年齡、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相關,而與性別和種族關系不大。尤其青少年學生是網絡成癮的高發群體。相比較之下,成年入網絡成癮時也需要控制自己的上網時間,但是他們所體驗到的失落情緒要小于相等條件下的青少年。
對過度使用互聯網引發的心理障礙,Jb理學家定義了多種術語。Goldberg借用了(美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手冊)DSM—IV中關于藥物依賴的判斷標準,提出互聯網成癌障礙(Internet AddictionDisorder;IAl3)的概念,主要是作為一種應對機制的行為成癮。KimberlyYoung則從DSM—IV對病理性賭博的判斷標準中發展出病態網絡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Use;PIU)的概念,暗示著網絡成癮和藥物依賴之不同在于,它更像是一種沖動控制障礙。Young結合對網絡成癮的實際研究,提出了八個問題以判斷網絡成癮。如果個體對下列問題中的五個題目給予了肯定的答復,就可以判定為PIU:①你是否沉溺于互聯網?②你是否需要通過逐次增加上網時間以獲得滿足感?③你是否經常不能抵制上網的誘惑和很難下網?④停止使用互聯網時你是否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和不良的生理反應?⑤每次上網實際所花的時間是否都比原定時間要長?⑥上網是否已經對你的人際關系,工作,教育和職業造成負面影響?⑦你是否對家人朋友和心理咨詢人員隱瞞了上網的真實時間和費用?⑧你是否將上網作為逃避問題和排遣消極情緒的一種方式?
IAD和PIU兩種定義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沒有將互聯網的媒介作用和媒介內容區分開,也沒有指明花在網絡上的時間是用于處理一般工作還是病理性成癮。Davis(1999)提出PIU的認知行為模型[3]。他將PIU分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特殊性的PIU是指成癮者以前就有成癮性行為(如賭博、沉迷于色情材料),網絡加重了這種成癮;一般性的PIU則是和一般網絡使用有關的,如聊天、瀏覽網頁等。這樣PIU就分成了由以前的病理激發的,和一種單獨的一般化的成癮。此外,Davis認為,非適應性認知(maladaptive—cognition)是PIU發生的充分條件。而心理機能障礙女口抑郁、社會焦慮、藥物依賴等與生活事件(如環境壓力)的影響,是PIU形成的必要條件。
Hall,AlexS.和Patrons,Jeffreyt[4]提出第四種網絡相關障礙的概念——網絡行為依賴(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IBD)。網絡行為依賴的并發癥包括有意志消沉、沖動控制障礙和低自尊。他們認為網絡的過度使用是生活中的一個良性問題,它彌補了在生活其他方面缺少的滿意感,是普通人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并需要克服的問題。他們認為IBD僅僅是一種適應不良的認知應付風格,可以通過基本的認知行為干預加以矯正。
2.2 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特點
Weitzmantsl探討了高中生網絡成癮和孤獨、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Weitzman認為,高中生的孤獨感和缺乏社會支持導致他們容易對網絡成癮。而性格類型、成績績點和性別與網絡成癮無關。對753名臺灣高中生網絡成癮一年后的后續研究[6]發現,盡管網絡依賴者覺得網絡使他們的日常生活、學校學習、和父母的關系都受到了不良影響,但是互聯網的使用加深了他們的同伴關系。在青少年中,網絡交友十分時髦和普遍,這也加重了對網絡的過度使用。研究者還發現,上網依賴和非依賴人群的上網內容有很大不同。上癮的人往往在網上參加社會交際活動,如新聞組、聊天室、MUDS、bbs。非依賴人群則大部分時間用于瀏覽網頁,以及通過email交 流。Yong發現網絡依賴和非依賴人群之間一個顯著的區別是:依賴人群通過網絡進行新的社會交往,非依賴人群則是通過網絡維持已有的人際關系。
將網絡成癮者看作是一個一致性的群體是不正確的”[7]。他們參與不同的互聯網活動。有些人重,在獲得滿意感和快樂感、吸引其注意的事物;有些人則尋求刺激性活動和事物。概括起來,網絡成癮大致有以下五種最基本類型:①網絡性成癮(CybersexualAddiction)。此類成癮者沉迷于觀看,下載和交換色情作品 ②網絡關系成癮(Cvber RetationalAddiction)。此類成癮者將全部精力投注于在線關系之中。在線朋友變得比現實生活中的家庭成員和朋友更為重要。③網絡游戲成癮(Net Gaming)。此類成癮者將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花費在網上賭博,游戲,購物和拍賣等活動之中。④信息收集成癮(1nformationOverload)。此類成癮者花費大量時間致力于在網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隨有強迫性沖動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⑤計算機成癮(Computcr Addiction)。此類成癮者沉迷于電腦程序性游戲以致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工作。應該指出的是,不同的網絡活動對于青少年心理的影響是不同的。
大多數青少年的網絡使用集中在角色扮演游戲、新聞組、聊天室、即時信息聊天、www、email等上,有趣的是,研究者發現男孩和女孩在網絡使用上的內容有顯著差異[8]。男孩們更喜歡在電腦上玩網絡游戲,而女孩們更喜歡在網上和朋友聊天,發email。
三、研究工具與方法
量的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和質的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是心理學研究的兩種基本范式。心理學家在關注和研究網絡對青少年心理發展影響時,所采取的也不外乎這兩種方法。
3.1 量的研究方法
心理學家采用心理測量或是現場試驗的方法對網絡和青少年的心理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例如,對于網絡成癮問題,心理學家編制了不少測量問卷用以篩查成癮和非成癮的青少年,并加以量化進行研究。如:Brenner’s(1997)的網絡相關成癮行為問卷(Internet—Related Addictive Behaviorlnventory;IRABl),Chien Chou和Ming—ChunHsiao(2000)編制的中文網絡相關成癮行為問卷表II(C—IRABI—11),Armstrong等人(2000)編制的網絡使用調查問卷(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和Young的DQ Assessment tool(Young,1997)。這些網絡成癮的測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往往比較粗陋,但是作一些初步的測量與鑒定還是可行的。
3.2 質的研究方法
心理學家還采用訪談法、個案研究、文獻綜述等方法對互聯網和青少年心理發展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例如,對于如何對青少年網絡成癮進行預防和干預,心理學家做了大量而有效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工作。有人從自我效能的角度解釋成癮行為[9]。區分出以下幾種自我效能:①抵抗型自我效能。指未成癮的個體抵制網絡成癮的能力的信念。②減少傷害型自我效能。指個體已經對網絡產生依賴,但沒有真正導致成癮行為時,對自己能夠抵制上網的信心。③行動型自我效能, 指個體對戒斷網絡實現的信心 ④應對型自我效能。指對自己能夠克服舊病復發危機的預期能力。⑤恢復型自我效能。在舊病復發之后對自己能夠恢復應對能力充滿信心。
對網絡成癮的青少年加以治療和干預是心理學家又一重大部分的工作。認知行為療法是治療網絡成癮的主要方法。它采用經典的行為成癮(如過食癥、病理性賭博、沖動性購物)的治療方法,對臨床心理學家來說不需要額外的培訓。此外,Young還提出一些具體的幫助成癮者擺脫成癮的方法。如:時間管理技術(Time Management Techniques)、警示卡(Reminder Cards)、自我目錄(Personal lnventory) (讓成癮者列出網落成癮之后被忽略的每一項活動,并按照重要性進行排序)、參加支持群體(SupportGroups)、家庭療法(Family Therapy)、行為契約法(BehavioralTreaty)等。
四、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
研究者發現[10],青少年學生主觀報告的互聯網對于他們日常生活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學習和生活規律上。如造成學習成績下降,睡眠和飲食不規律等。網絡成癮學生報告所受到的消極影響遠大于非成癮學生。另一方面,網絡成癮和非成癮學生都認為網絡在改善他們和同學、朋友的關系上有積極作用。學生們認為網絡給了他們方便的機會結識新 人,更便捷地與老友聯系,給了他們許多共同的話 題。互動性的網絡代替了此前學生們相當一部分花 在電視和收音機上的時間。
4.1 互聯網對認知過程的影響
心理學家對計算機游戲對青少年認知過程影響 進行研究。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中的個人角色扮演游 戲往往是在一個視覺化的環境中,要求玩家對一系 列信息符號進行解碼,盡快做出決定完成任務。研究者發現經常玩電腦和網絡游戲的孩子在空間表 征、視覺注意等方面有所加強,但這取決于孩子們玩的是哪一種游戲。但沒有證據支持網絡游戲對于青少年發展長期的認知技能有促進作用。
4.2 互聯網與學校學生學習
互聯網上所建構的社會認知環境包括了一系列的挑戰。K.Subrahnmnyam(2001)認為[11],在學校和家庭中使用互聯網,可以加強老師和家長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動機。并有助于促進ADHD兒童和其他有學習障礙兒童的學習活動。但是,后來的研究并沒有證明這一結果的顯著性,只顯示有輕微的正相關。Downest[12]認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發展學生的探索性學習能力、問題解決技能、思考策略、記憶、想象和團體精神。Cole在1996年的研究[13]表明,學生通過參加一項名為“第五緯度”的課后互聯網使用指導計劃,學習對于互聯網的適當應用,可以提高閱讀、數學和汁算機水平。
4.3 互聯網和青少年社會性發展
青少年所面臨的兩項主要的應激和發展性任務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往時容易產生的焦慮。他們可以扮演自己喜愛的角色,不怕別人批評其外表、容貌和個人怪癖,也可以避免性別和種族歧視。網上聊天與發送電子郵件正在成為人們認識新朋友的一種非常平常的方式。對青少年來說,網絡的使用是他們適應和應對其所面臨的巨大的發展性應激的方法。
但是,如果在線交往替代了現實世界中的關系.則可能會導致低質量的關系,降低青少年的社會能力,使他們在面對現實世界的關系時更加缺少準備。互聯網成癮者比非互聯網成癮者更有可能使用互聯網遇見新人、進行社會試驗(socialexperiment),相應地,他們面對面(facetoface)的社會交往行為就會減少。缺乏面對面的社會交往(僅有線上交流的社會經驗)和缺乏統一性的構成(網上的匿名身份)是阻礙青少年社會性發展的兩個主要缺點。
4.4 對情緒、性格的影響
根據卡內基梅隆大學對過度使用互聯網的人的研究以及匹茲堡大學的研究,網絡成癮者往往具有下列人格特點:喜歡獨處、敏感、傾向于抽象思維、警覺、不服從社會規范等。Kraut等人[14]發現過多使用互聯網會導致孤獨和抑郁的增加,并會導致社會卷入的減少與心理幸福感降低。TurkletlSl也發現青少年多度上網交友將導致社會孤立(socialisolation)和社會焦慮(socialanxiety)。但另一方面,Thompson、Vivien和RayeLl6]發現,感知到的愉快感(perceived enjoyment)與互聯網的使用頻率之間是正相關。也有研究發現[17]互聯網使用可能讓用戶感覺到安慰和滿足。
4.5 脫抑制化(disinhibition)的網絡心理
網絡具有書面語言,匿名性,多對多,即時性,范圍廣,自由度高等特點,可充分發揮用戶的主觀能動性網上交流可以不受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準則和社會規范的約束,從而使人際交流變得更有吸引力。網絡的這些特性綜合起來突出的表現為網絡的“去抑制性”,在網絡的虛擬環境中,基于個體的內心準則和社會規范的制約而形成的行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符存在,從而人們的網上行為表現出一種解除抑制的特點,與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方式存在巨大差別。研究顯示[6],網絡成癮的青少年“脫抑制化”程度要遠高于非網絡成癮者。
五、對教育者的要求和啟示
目前對青少年網絡使用的研究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心理學家正在從越來越廣泛的視角看待這一問題,而不僅僅是病理性的診斷和矯治。如將網絡成癮看作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將互聯網和青少年的生活、人生發展任務聯系起來考慮等,都體現了從更宏大的視野看待網絡與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問題。
在現代信息社會,網絡的出現不應當是教育界的洪水猛獸,如何恰當的引導學生,將課內課外的學習生活與網絡這一強大的工具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學習,如何加強網絡使用者的社會卷入與心理幸福感、將網絡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等應用性的研究,正逐漸走進研究者的視野。而這一課題,是無論教育者、研究者還是技術提供者都應當給予關注和考慮的。
參考文獻
1、卜衛,郭良.青少年互聯網使用狀況及影響的調查報告http://ec.cycnet.com/ce/itre/index.htm 2001年4月
2、V.Brenner,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XLVII:parameters“Internet use,abuseand addiction:the first 90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Psychological Reports1997,80:879 882.
3、R.A.Davis,Acognitive behavioralmodelOfpathologicalInternet us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1,17:18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