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青少年心理障礙的幾點思考

林麗榕

【摘要】 目的 針對青少年存在心理障礙的幾個問題進行討論。分析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特點、影響青少年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并對此提出建議。分析導致青少年心理障礙的主要危險因素,為制定干預措施提供依據。方法 在福建省某地市級專科醫院及心理衛生中心開展一項有關青少年心理障礙發病率的調查。結果 通過對影響青少年心理障礙主要原因的各種關系分析,運用回歸分析得出近年青少年心理障礙呈增長趨勢。結論 給青少年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家庭環境,以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 青少年 心理障礙 增長趨勢

當前,社會正處在一個信息發達、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個體面臨很大的生存壓力,人們多年來形成的穩定生活模式不斷受到沖擊,這給人們身心健康帶來威脅。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也是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他們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均較強;自制力及分辨能力差,當碰到困難時,不懂得運用緩沖應激來釋放情緒,久而久之就會引起心理疾病,因此開展青少年心理障礙討論顯得尤為必要。

1 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特點

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特點是指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差異,人與人之間在認識及判斷客觀事物時基本傾向會有差異,差異的核心是世界觀、人生觀的不同,其次是興趣愛好的不同。人們在判斷客觀事物時,心理特征不同,即在能力、氣質、性格等方面會有差異。

2 青少年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2.1 大眾傳媒 指以報刊、圖書、影視廣播、網絡等現代工具,面向大眾的信息溝通方式。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是十分重要的社會化手段。影視、音像、廣播報紙雜志,特別是國際互聯網迅速向人們提供大量各種信息,使人們開闊視野,學到新的知識與規范、角色評價、價值標準、行為規范等。對個體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互聯網對人們的社會影響較大。[1]

2.2 家庭氛圍 是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一大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調查顯示,青少年抑郁癥的發生與孩子失去關愛,有強烈精神壓力未能及時獲得排解有密切關系。患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長大后,常缺乏對他人的人情關懷和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感。[2]有關青少年心理障礙的危險因素,許多學者研究認為,家庭關系不融洽、父母離異、不良的教育方式、居住地區社會風氣惡劣是引發青少年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3~5]

一位心理保健專家指出,由于城市住宅的封閉狀態,現代兒童除在課堂外,幾乎處于與世隔絕狀態,他們無共同的游戲,集體的娛樂。同時,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許多家長與孩子缺少交流和溝通。不少現代兒童內心孤寂,其心靈健康容易受到損害,久而久之,甚至會患上兒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福建省某心理衛生中心心理咨詢掛號人次數字統計,見表1。表1 心理咨詢掛號人次統計表1數字顯示,所有到心理衛生中心就診者,均存在心理障礙及精神疾病。通過對門診人次調查,患有心理障礙、抑郁癥的兒童當中,有78%的兒童是單親或父母不在身邊的家庭。根據統計學相關分析,兒童患心理障礙及抑郁癥與有缺陷家庭的關系呈正相關。

2.3 教育體制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將近30年教育模式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危機重要原因之一,學校過高追求升學率,在校生教育過分強調智育,忽略或淡化人性教育,人文關懷未得到有效發展。[6]

3 青少年心理障礙發展趨勢

根據中國部分地區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推測目前至少有1億人患有各種精神障礙疾病,精神疾病已成為中國嚴重的疾病負擔。主要表現為偏執,交往障礙、抑郁、情緒波動、軀體癥狀,過于敏感,其中有一半需要心理衛生干預。福建省某精神專科醫院門診掛號人次數字統計,見表2。表2 門診掛號人次統計 圖1顯示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門診掛號人次每年均遞增,顯示青少年心理障礙有增長趨勢。如以這種速度繼續發展,我國本世紀末將有>60%兒童青少年存在心理疾病,因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4 幾點建議

4.1 教育機制改革 需對近30年來的教育體制加以總結和研究,并提出具體完善措施。進入20世紀后,國家先后提出了實施科技興國戰略和建立創新體系,但在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上,始終未走出舊的教育體系,在教育宏觀管理上,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故應針對基礎教育,應用教育和教育創新的特點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機制和運用機制。充分重視基礎教育,應用教育和教育創新,培養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一代青少年。

教育是一種終極關懷,建立科學的教育觀不容忽視,教育本質是人的成長,教育學首先是一種人文主義哲學,教育是一種智慧,建立科學的教育觀比掌握任何一種教育技術均重要。要轉變中國舊的教育理念,確立新的教育理念系統:即養成教育、和諧教育、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啟發教育、生命教育、重視實踐和效果,善待并協助從兒童的個性開始,才是打造他們未來核心競爭力的唯一出路。

4.2 家庭父母 童年期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個體出生起就在家庭中獲得一定地位。家庭在社會化中地位獨特作用突出。家庭是兒童最早接受社會化的地方,而父母就是社會化的最初媒介,也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對每一個人來講,客觀現實的認識常是從家庭的生活、家長的言行舉止開始。父母的教養狀態及教養方式,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兒童的語言、情感、角色、經驗知識,技能與規范方面均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綜上所述,調整青少年心理狀態,使他們以最佳狀態對待人生和世界,這不僅要老師的引導,社會關心,父母從小言傳身教。不僅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還需要教會青少年心理調適的方法,使他們在遇到困難、挫折或自認為處在人生的低谷時能夠很好地疏導自己,平穩地度過生命中各種困難時期,健康積極,樂觀向上地生活成長。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只有培養出心理、身體均健康的年青一代,祖國才有希望。

【參考文獻】 1 張勁松,許積德.青少年早期氣質問卷—修訂版的修訂與應用.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6):440~441. 2 黎雪梅.暴力犯罪的人格障礙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7):547~549. 3 張志雄.兒童心理衛生的有關因素初探.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7,7(6):359. 4 尤三力,吳佩芳,俞琳,等.深圳地區少兒行為問題影響因素初步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3):163. 5 蔡小蘭.少年兒童心理障礙病因分析.健康心理學雜志,1998,6(4):361. 6 王婷,袁婕.197名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與父母教養關系方式的關系.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6):430~431.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