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成癮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及個性特征的研究
佚名
作者:汪玲華, 范海虹, 靜進, 歐婉杏, 查彩慧, 王蓓
【摘要】 【目的】 探討網絡成癮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個性特征。【方法】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及艾森克個性問卷(EPQ)為工具對試驗組30例網絡成癮青少年和正常對照組38例學生進行評估。【結果】 試驗組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得分均值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試驗組與正常對照組的抑郁自評量表(SDS)得分均值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艾森克個性問卷(EPQ)4個分量表中精神質、神經質、掩飾虛假分值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0.01)。 【結論】 網絡成癮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存在問題。
【關鍵詞】 網絡成癮; 心理健康; 個性特征
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1,2]。IAD最早是由美國紐約的精神病醫生Goldberg針對網絡相關障礙提出來的[3],后來匹茲堡大學的Young教授提出的問題性的網絡使用及Hall等提出的網絡行為成癮/依賴(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 IBD),則是對同一現象的不同稱謂[4]。網絡成癮與其他行為障礙一樣給患者的學習、生活及機體帶來很大損害,也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5,6],而青少年又是網絡成癮的好發人群,國內報道15%的青少年有網絡成癮行為[7]。目前已引起醫學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關注。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試驗組:來我兒童醫院求戒網絡游戲成癮的青少年30例,男29例,女1例。入組條件:①年齡10~16歲;②符合網絡成癮診斷標準;③無精神病史;④調查評價病前IQ在正常范圍。本研究采用Young提出的十條診斷標準:①下網后總念念不忘網事;②嫌上網的時間太少而不滿足;③無法控制上網;④一旦減少上網時間就會焦躁不安;⑤一上網就能消散種種不愉快;⑥上網比上學做功課更重要;⑦為上網寧愿失去重要的人際交往;⑧不惜支付巨額上網費;⑨對親友掩蓋頻頻上網的行為;⑩下網后有疏離、失落感。十條中有過四條以上,便診斷為網絡成癮。
正常對照組:在廣州市某小學及中學隨機抽取對照且回收資料完整的38例。男37例,女1例。入組條件:①年齡與性別與病例組按1∶1匹配;②無精神病史;③無軀體疾病;④IQ在正常范圍;⑤排除網絡成癮診斷者。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被測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試驗方法
采用上海惠誠咨詢有限公司出版的兒童青少年心理測驗系統中的《艾森克個性問卷》 (EPQ),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為工具,由專業醫生統一指導,分別對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評估。
1.3 統計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變量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 P< 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所有結果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 果
2.1 IAD組與正常對照組SAS、SDS標準分得分比較
IAD組SAS得分均值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IAD組與正常對照組的SDS得分均值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表1)。
2.2 IAD組與正常對照組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分值比較
EPQ結果顯示: IAD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IAD組的P、N、L量表分值均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表2)。
3 討 論
網絡是一種行為環境,與人的知覺、價值觀、和態度互動,在網絡虛擬世界中,給人們提供了諸多的便利:網絡的匿名性可以減少陌生焦慮;易于自我良好發揮,使自我表現欲增強,從而可以減少與他人交流時的窘困感;網絡游戲必須積極主動地操作,易于全身心投入;在游戲中容易得到獎勵,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與網友作伴有認同和歸屬感。耿耀國等[8]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研究網絡成癮行為時,發現這些人一般都有抑郁、害羞、社會恐懼、自我控制失調、注意缺陷等心理疾病。研究還發現,網絡成癮者多伴隨有低自尊的問題。
本研究結果顯示,IAD組焦慮自評量表分值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抑郁自評量表分值比較雖無統計學意義,但也高于正常對照組。提示有網絡成癮行為的青少年存在有情緒障礙,IAD患者難以控制對網絡游戲的需要或沖動,這種沖動使其不能從事任何別的活動,社會功能受損;離開網絡游戲就出現注意力不能集中,焦慮、易怒,患者難以忍受又無法解脫。網絡成癮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造成的嚴重影響。池桂波等[9]在廣州和澳門對1 231位青少年電子游戲成癮的調查中,玩電子游戲1185人(占89.7%),成癮77人,成癮率6.5%,男生明顯高于女生。調查德州市中學生迷戀網絡行為報告率為19.23%,其中男生為21.73%,女生為16.40%,上網玩游戲為53.57%,聊天36.07%,看節目6.43%,上網學習、查資料3.95%[10]。Dorman[11]研究發現在游戲的刺激下變得興奮,能量過度釋放以致不能維持睡眠周期,患者在戒斷電子游戲活動中出現失眠、頭痛、注意不集中,消化功能不良、惡心、厭食、體重下降。Boron等[12]報道,患者主要表現為尋求電子游戲活動的行為,這與尋求藥品的行為類似,為了獲得電子游戲的活動,甚至可以不擇任何手段,用掉自己的學費、生活費,欺騙父母索取錢以達到玩電子/網絡游戲的目的,造成個人品行方面的問題,喪失人格和自尊。
本研究采用艾森克個性問卷了解網絡成癮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四個分量表中精神質、神經質、掩飾虛假分值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提示網絡成癮青少年人格向渴望刺激,情緒不穩定,焦慮、緊張、易怒,掩飾說謊方向偏移,王濟中[13]有類似報道。本研究有兩例患者因網絡成癮并發精神障礙,出現思維紊亂、幻覺、情感淡漠、語言貧乏等癥狀。IAD組在EPQ量表中的神經質維度上分值亦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具有神經質的人更易成癮,因其自尊心低,更傾向在網上尋找成就感;他們的強迫特征使其反復遭受戒網的失敗。
有學者認為IAD患者上網持續時間過長,使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體內神經遞質分泌紊亂,如5-HT分泌減少,引起神經興奮性降低等[14]。這些改變可引起一系列復雜的生理和生物化學變化,尤其是內臟神經功能紊亂,體內激素水平失衡,會使機體免疫功能降低,誘發種種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癥、緊張性頭痛、焦慮癥、抑郁癥等。
因此,本文對網絡成癮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只是一個開始,IAD患者的腦電生理狀況、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狀況以及注意力、智力的狀況等都值得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