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培養(yǎng)中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龔麗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埃德加富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僅滿足于向學生傳授知識,忽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那教育將是歷史的失誤。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拓展學生學習的領域,加強課堂教學的改革,強化研究性學習活動。這樣不斷提高閱讀教學的地位和質量,培養(yǎng)學生自我閱讀、自我思考、自我學習的能力,則成為強化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那么如何培養(yǎng)中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呢?
一、培養(yǎng)學習興趣,促成自我學習
兩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中的“好”、“樂”有力地證明了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朋友。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興趣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它表現(xiàn)為一種好學精神。因此,激發(fā)學生自學的興趣是推動學生探求語文知識的動力,使學生產生閱讀的需要,樂于閱讀的情緒,推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心理會有我要學的想法,從而為培養(yǎng)自學能力提供了有利條件。
培養(yǎng)興趣,可以要求學生在平時學習中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感興趣的課外知識等。我在教學中,有時安排課前5分鐘,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積累和學習心德,有時還專門安排一節(jié)課來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并借機向其他同學推薦好文好書。這樣日積月累,他們慢慢地發(fā)現(xiàn),原來當一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是如此容易。
培養(yǎng)興趣,還可以要求學生參加一些關于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征文等。為了能讓自己取得很好的成績,他們會積極地查閱各種資料,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就更加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起來也更加地有動力了。
二、加強預習指導,養(yǎng)成自學習慣
葉圣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養(yǎng)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對此,每一次語文預習,我都給學生布置預習提綱,提示一些閱讀方法,要求學生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去自學課文,要求學生做到:
1.看和查,即找出生字詞,并查閱工具書自行解決;
2.讀和理,即整體把握,理清課本內容層次;
3.摘和寫,即摘下新詞佳句,談談心得體會。如此天天預習,月月練習,日積月累,久而久之,學生自然養(yǎng)成自學習慣,從而提高自學能力。
三、傳授閱讀方法,提升自學能力
有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傳授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那么有哪些好的閱讀方法呢? 一是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的內驅力,是探索與創(chuàng)新的源頭。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俗話也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學生要學著不斷去質疑、釋疑,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積極的鍛煉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大膽懷疑,大膽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并能對某些共性的看法或結論提出質疑。
記得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時,有同學就文章的瑕疵大膽提出了問題:“文章開頭寫天氣悶熱,而后文寫的故事卻與悶熱無關,這里是否可以不提及天氣?”也有同學從課文的主題入手提出了問題:“平時人們都說做事要考慮后果,為什么這一課卻教育我們不要想著下一步有多遠,這是否與我們平時的說法矛盾?”通過對問題的深入探討,提升了學生閱讀的自學能力和信心。
二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思考,自己去體會未知領域。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這給我們敲響了要“學”“思”結合的警鐘。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切忌不通過學生思考就把現(xiàn)成答案告訴學生,應根據(jù)具體學情由淺入深有步驟的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使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從而達到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在教學《第一次真好》一文時,我通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直接經驗,思考人生哪些第一次應大膽嘗試,哪些第一次不應嘗試。在思考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達到了自學的目的。
三是課內閱讀和課外延伸相結合,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能力。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理解課內課文,從而使學生能自讀其他類似的課外文章,培養(yǎng)自學能力。比如我在上完了席慕蓉的《貝殼》后要求學生閱讀席慕蓉的其它文章,在學了《人生寓言》后要求學生閱讀《伊索寓言》等。在課外閱讀中,要求學生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提綱和主題思想,感受同一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或同一體裁的寫作特點。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缺一不可,課內閱讀是知識的儲備、準備;課外閱讀是知識的應用、升華。
四是以讀帶寫、以寫促讀,使學生在閱讀與寫作的過程中提高自學能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充分說明了自我閱讀對寫作的重要作用。可以說,閱讀的過程是寫作素材的積淀過程,也是寫作技巧的豐富過程,同樣,成功的習作,反過來又成為自我閱讀的內驅力。在訓練學生自學能力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把閱讀積累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學了《紫藤蘿瀑布》、《蟬》、《貝殼》、《行道樹》等文章后,要求同學們學著用托物言志的寫法寫一篇文章,通過寫作促進了學生對類似文章的閱讀和理解。
五要寫讀書筆記,進一步內化所學知識。學生自學完一課,一單元后,針對這一單元的內容、主題或寫法進行總結,學生閱讀課外文學作品時,只要讀到感受深刻的地方就進行旁批,寫上心得體會。每過一段時間,就在班上廣泛開展讀書筆記交流,新書推薦等活動,使學生主動閱讀的成果被老師承認,閱讀價值得以體現(xiàn),如果能長此以往,堅持下去那就會最大限度的鼓勵學生自學,形成自學習慣。
總之,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學能力是多種多樣的,上面所述僅是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幾點粗略的做法,在語文教學中,不管怎樣培養(yǎng),只有能根據(jù)實際情況指導學生,讓學生離開教師也能自學,實現(xiàn)了教是為了將來不需要教的最終目的,那才是語文老師教學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