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對立性

劉朝暉 扈中平

摘要:從事實的角度看,“應試”僅僅是一個中性詞,它既不必然是貶義的,也不必然是褒義的。但“應試教育”與“應試”不能混同,“應試教育”并不是因為教育中存在著“應試”的“事實”,而是因為有其特定的“價值”,故“應試教育”在根本上是一個價值判斷而不是一個事實判斷。從價值判斷的意義上講,應試教育是一個特定的貶義性概念。同理,對與之對應的“素質教育”的概念亦當用這樣的思維方式來把握。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概念的把握方式以及怎樣理解“對立”的內涵,是認識兩種教育是否具有對立性的關鍵。

關鍵詞:應試;應試教育;素質;素質教育;中性;價值;對立

Abstract: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word “exam-orientation” is just a neutral expression which is not necessarily negative or positive. However, “exam-orientation” should not be confused with “exam-oriented education”. The latter is naturally a value-based judgment rather than a reality-based judgment, because there is a specific value instead of the reality of exam-orientation in th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value-based judgment, exam-oriented education is specifically a negative concept. It is the same to the concep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that of exam-oriented education and how the annotation of opposition is made are the key to the judgment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exam-orientation; exam-oriented educa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neutral; value; opposite

經多年努力,素質教育的實施盡管仍遠未改變中國教育的現狀,但其概念、理念和價值取向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并已對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然而,在對“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概念以及二者關系的理解上,仍然存在著一些混亂的思維方式,諸如誤解“應試教育”的概念和混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等。這一類認識目前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對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應試教育”究竟是一個什么概念

至今,人們對“應試教育”這一概念的認識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要真正理解這一概念,首先必須把“應試”和“應試教育”區別開來,不能混為一談,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其實,“應試”首先是一個中性概念,它首先表達的是一種事實判斷,揭示的是考試與應試之間的事實關聯,即考試與應試之間在事實上的必然聯系。從客觀上講,考試與應試一般不可能是二元分裂的。有考試必有應試,考試是一種評價手段,是一種價值導向。考試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促使教者和學者按照其要求去應試,從而對教育活動的價值走向進行制約,對人的培養質量和規格加以規范。如果只有考試而沒有應試,或者說考試與應試是二元分裂、南轅北轍的,那考試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即便存在,也沒有什么意義可言。因此,從考試與應試的必然聯系這一事實判斷的意義上講,應試首先是一個中性概念,無可厚非,它既非貶義,也非褒義,而在現實中它既可能是貶義的,也可能是褒義的,這主要取決于它的價值內涵。

“應試教育”與“應試”不同。在我國教育的現實中,“應試教育”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并非泛指,并不是因為一種教育中只要有“應試”的事實存在,它就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價值取向,它不是對我國教育中存在著的應試事實的概括,更“不是對我國現行基礎教育的概括,而是對其中存在的單純以應試為目的而產生的諸多弊端的概括。否定‘應試教育’,不是要否定現行的教育”。[1]因此,“應試教育”在價值上是一個貶義性的概念。在我國的教育中,應試教育指的是一種考試主義或一種以考試為中心并對其他教育價值具有強烈排斥性的教育。在這種教育中,考試和應試幾乎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一切為考而教,一切為考而學,考試和應試成了教育活動和人的發展的異己力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了考試和應試的奴隸。可見,“應試教育”表達的是一種價值判斷,提示的是一種考試與應試之間的價值聯系,而且是一種錯誤的聯系。在這里,應試教育已關涉到了考什么、怎么考,應什么、怎么應,為什么考、為什么應等一系列重大教育價值問題。所以,對特定意義上的應試教育的理解,不能從“有試必有應”的簡單性事實關系中去把握。在教育中,價值往往比事實更本質,更深刻,也更能說明問題。

理解“素質教育”的思維方式亦當同樣如此?!八刭|”首先也是一個中性概念。因為素質首先是一個事實,它包括人所具有的所有生理的和心理的品質,諸如知識、能力、個性、品德以及體質等。正因為如此,所以有人在為應試教育辯護時才會認為,“應試教育不也提高了人的素質嗎?”“應試能力本身不也是一種素質嗎?”僅就事實判斷而言,這話是對的。任何教育,包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在內的人類歷史上的所有教育,總的講對人的素質都會有所增進,因為任何教育都會多多少少傳遞一些人類文化的一般知識,從而使人得到某種發展。在應試教育中,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知識,被人所掌握了的知識當然就成了人的一種素質,中國學生在這方面不僅素質得到了提高,而且堪稱世界一流。應試能力是不是一種素質呢?當然是,而且是一種高超的素質。在我國這種特定的應試教育中,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超強的記憶力、模仿力、認同感,以及各種嫻熟的技巧,甚至包括猜題、押題等種種能力和技巧;此外,還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安靜、細心、謹慎、聽話等心理品質和人格品質。所有這些,當然都是素質,而且需要長期的積累和修煉。然而,素質總有一個價值取向問題,因為不同性質和不同發展水平的社會對人的素質有不盡相同的要求。在特定的社會中,素質總有一個好壞優劣、高低上下、積極消極之分。因此素質盡管在理論上是一個中性詞,但在現實中它總是具體的,有其特質的,某種素質既可能是貶義的,也可能是褒義的,這同樣主要取決于它的價值內涵。

在我國現實的教育中,“素質教育”同樣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它是直接針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素質教育”并不是因為它包含有“素質”這個概念,也不是因為這種教育能夠對人的素質有所提高,而是因為它有其特定的價值內涵和價值取向,在于它對要培養學生什么樣的“素質”和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素質”有不同的選擇和追求。針對現實中貶義性的“應試教育”而提出來的“素質教育”,當然是一個褒義性的概念。

有人說,素質教育還不是要考試!既然如此,那還批什么應試教育呢?這種說法的邏輯是,素質教育也不能不要考試,而有考試就當然有應試,所以素質教育說到底還是應試教育。這種思維邏輯實在有些荒唐,令人不可思議。如果有考試的教育就是應試教育,那古今中外的教育在這個意義上講都是應試教育。這就把“應試教育”這一對“我國現行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單純以應試為目的而產生的諸多弊端的概括”的具有特定內涵的概念泛化了,就把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混為一談了。這種思維障礙,是導致至今許多人對批評應試教育抱有不平和對素質教育懷有抵觸情緒和悲觀情緒的重要原因。

不錯,有考試必有應試,但有應試的教育不一定就會成為我們所說的那種特定意義上的應試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所以有本質區別,并不是因為應試教育中有考試與應試,因為素質教育中同樣有考試與應試;也不是因為只有素質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質,因為應試教育同樣也能提高人的素質。二者的區別主要不在事實方面,而在價值方面。兩種教育都有考試與應試,區別在于考什么、應什么,怎么考、怎么應、為什么考、為什么應;兩種教育都可以提高人的素質,區別在于提高的是人的什么素質,提高了多少以及怎樣提高。如果只看教育中是否有考試與應試而不看考什么、怎么考,應什么、怎么應以及為什么考、為什么應,那全世界的教育都是應試教育,因為全世界的教育都有考試與應試;如果只看教育是否提高了人的素質,而不看提高的是什么素質、提高了多少和怎樣提高,那所有的教育也都是素質教育,因為任何教育都可以對人的素質有所提高。按照這樣的思維邏輯,即凡是有考試的教育都是應試教育,凡是提高了人的素質的教育都是素質教育,這樣看問題,那還有什么意義和針對性呢?教育學上的許多概念,諸如“教師中心”和“兒童中心”、“社會的教育目的”和“個人的教育目的”等,離開了特定的現實背景和價值內涵,其比較和爭論都會變得無甚意義,也無所謂什么優劣正誤之分。正如杜威所說:“諸如個人的教育觀和社會的教育觀這類術語,一般說來,或者離開了上下文,就毫無意義?!盵2]對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認識同樣如此。

這樣看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本質區別并不在于它們在形式或事實上是否有考試與應試,而在于考試與應試的根本價值取向是否與教育的宗旨和人的健全發展相背離。素質教育也有考試,自然也有應試,但它應的是素質教育之試,應的是有利于學生健全發展之試,應的是合乎教育宗旨之試。這樣的考試當然要積極認真地應對,理直氣壯地應對,應對得越好,某種意義上教育的質量就越高,學生的素質就越高。

也須指出,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特別是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和考試改革的深入,雖然考試的價值導向逐漸趨于正確,逐漸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素質的健全發展,但必須認識到,素質教育決不能是考試主義和考試中心的,決不能以考試和應試來排斥基礎教育的宗旨,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考試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它是手段,不是目的。在任何情況下,應試與提高素質之間都有不一致的一面,再科學、再合理的考試,都是相對的,都有其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因此,學校教育與教學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完全局限于、屈從于考試,惟考是從,完全圍著考試轉。因為,素質教育不可能把所有所學科目都納入到考試尤其是升學考試的范圍,即便是考試科目,也不可能在考試中將其所有內容覆蓋。基礎教育的教學科目和教學內容是非常廣泛和豐富的,對人的發展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但卻不可能都納入到升學考試的范圍,否則學生將不堪重負。如果以考試主義的態度來對待考試與應試,那就勢必造成學校的一切工作完全圍繞考試轉,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考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考多少就教多少、學多少,對不考的科目和內容就無視和輕視。這樣的教育教學就有悖于教育的宗旨和學生素質的綜合發展與協調發展,更會使德育、體育、美育和社會實踐等落空。再者,無論多么科學、合理的考試,也不能對其過度重視,否則,即便是素質教育意義上的考試,也會異化為教師和學生的對立面,使他們淪為考試的奴隸,甚至不惜采取摧殘個人生命和破壞自我發展的方式去達到過于功利性的目的。

二、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具有價值上的對立性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否具有對立性,一直存在著爭議。許多人,特別是教育實踐工作者很難接受兩種教育具有對立性的觀點,因為這主要牽涉兩個問題。第一,如何評價以往的教育?認為如果把兩種教育對立起來,就意味著對以往教育的全盤否定,這至少在感情上很難為教育實踐工作者所接受。難怪當有人說“我們廣大的中小學教師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兩袖清風,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卻被‘應試教育’這四個字就概括了、否定了”這類頗具煽動性的話時,很容易引起教育實踐工作者的共鳴。第二,素質教育難道就不要考試了嗎?既然素質教育也是要考試的,那又怎么能說它與應試教育具有對立性呢?對這兩個疑問,前面已經作了部分解釋。

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否具有對立性這一問題怎么看,首先有一個思想方法上的問題。人們在爭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停留在對具體事實的關注上,忽視了看問題的思想方法,即怎樣理解“對立”,在什么意義上理解“對立”??磫栴}的方法不同,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的理解就有所不同。

什么叫“對立”,對立即“兩種事物或一種事物中的兩個方面之間的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相互斗爭”。[3]對立可以分為事實性的對立和價值性的對立。事實性的對立是指事物間具體存在或具體形式上的相背,如陰與陽、正與負之間事實存在上的相背。價值性的對立是指事物間意義上的相背,如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教師中心與學生中心之間意義上或價值追求上的相背。事實性的對立和價值性的對立在某些事物間可能是同一的,即事物間既存在著事實上的對立,同時又存在著價值上的對立;兩種對立在某些事物間也可能是非同一的,即事物間在外在事實上并不具有排斥性但在內在價值上卻有著排斥性。應該承認,在社會人文領域,判斷兩個事物間是否具有對立性,在根本上應著眼于價值層面而不是事實層面,因為價值比事實更為本質。

說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非具有對立性,如果從兩種教育具有相互包容關系,即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都包含有一些共同的教育事實,特別是從兩種教育都包含有考試與應試,都包含有對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的追求,而且也都能對學生素質的提高有所促進等意義上講,這個觀點是可以成立的。說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具有對立性,如果從兩種教育的對立是指根本意義上的對立,是指價值取向上的對立,這個觀點同樣也是可以成立的。顯然,說兩種教育并非具有對立性的觀點,基于的是一種事實判斷;說兩種教育具有對立性的特點,基于的是一種價值判斷。應該說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對立只能是指二者在教育價值上的對立,即在什么樣的教育是更好的教育、什么樣的教育是更適合人的發展的教育這類教育的根本價值取向上的對立,但并不意味著二者不包含有某些共同的教育事實和教育元素。

應試教育是對我國基礎教育中重大弊端的概括,是一個特定的概念,素質教育就是直接針對這種弊端而提出來的,它們之間不可能不存在價值上的對立性,比如:應試教育追求的是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素質教育追求的是為發展而教、為發展而學;應試教育是一種片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一種全面發展的教育;應試教育面向的是少數學生,素質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應試教育提倡的是重復、模仿和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素質教育提倡的是自主學習、自我建構和探究式的學習;應試教育壓制個性和創造性,素質教育鼓勵個性和創造性;應試教育造成知識和學科的孤立與割裂,素質教育注重知識和學科的關聯與整合;應試教育導致讀死書、死讀書,素質教育重視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應試教育提高的多半是人的記憶力、模仿力和解題技巧等表層素質,素質教育更關注人的智慧、能力和創造性等深層素質的開發與激活。

從以上意義上講,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顯然具有對立性,這種對立性主要表現在教育的價值取向上,而不是表現在教育的具體事實上。就拿考試來說,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對立性并不在于形式上和事實上是否都有考試,而在于考什么、怎么考、為什么考,在于考試的價值取向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人的發展需要,以及人性的內在需求。如果有考試的教育就是應試教育,那難道只有取消考試才能搞素質教育嗎?這豈不荒唐。

一直以來總是有人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關系的認識上持一種混亂的思維方式,不明白應試教育是一個特有所指的概念,是對我國現行教育所存在的單純以應試升學為目的而產生的種種弊端的概括的一個特定的概念,把事實上的“考試”與價值上的“考試主義”混為一談,把事實上的“應試”與價值上的“應試教育”混為一談。正是基于這種思維方式,有人提出了所謂“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舉”的主張。如有學者指出:近年來,我國一些教育界人士推崇美國的素質教育,事實上,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認識到過分強調素質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并已增加了教育過程中的考試,即我們所認為的“應試教育”。因此,應該實現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有機結合。他認為,應試教育雖然有諸多弊端,但并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它,把它作為素質教育的對立面和障礙;應試教育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完全取消它、抹殺它,“學習、考測;再學習、再考測”,可謂是學習的周期和法則的表現,符合認識規律。[4]顯然,這種論斷把“應試”和“應試教育”混為一談了,混淆了事實與價值的界限,其邏輯就如前所指出的:有教育就有考試,有考試就必然有應試,有應試自然就是應試教育。這種邏輯是站不住腳的。然而,類似的看法目前還有相當的普遍性,這種思維方式已成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阻抗力。這里還須澄清一個認識,美國學校近些年盡管的確是加強了考試,但必須指出:第一,美國學校是在素來不大重視考試的前提和背景下適當加強考試的,這與我國教育的背景完全不同;第二,美國學校加強考試,絕不是要搞我們所認為的那種“應試教育”,更不會改變美國教育的主流價值觀;第三,美國教育所存在的種種弊端,其原因并不是什么“過分強調素質教育”,而是有其復雜原因,加強一些考試,并不意味著是要少搞一些素質教育,而恰恰是要通過考試的加強和改革進一步提高和改善學生的素質,考試和提高素質之間怎么可能天然就是二元分裂的呢?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在價值上雖然具有對立性,但考試和應試與素質教育以及提高人的素質之間并不當然具有對立性。這樣看來,上文論斷之所以不恰當,其思維根源在于未真正理解“應試教育”這一特定概念,把否定應試教育與取消考試等同起來了,更不清楚“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的性質和內涵。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能不能在教育中并舉?這要看以什么樣的思維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如果把“應試”看成是一個褒義詞,即所謂應試是應素質教育之試,那么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本質上就是統一的,就無所謂什么并舉不并舉;如果把“應試”看成是一個中性詞,即僅著眼于有考試必有應試的事實判斷,而不涉及考什么、怎么考、為什么考,應什么、怎么應、為什么應等價值判斷,那么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就是含混的,就不能籠統地說什么并舉不并舉;如果把“應試”看成是一個貶義詞,即應試教育是一個如上所說的特定的概念,是一種考試中心和考試主義的教育,那么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上就具有對立性,就不能并舉。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舉的觀點之所以是不恰當的,主要有兩點不當。一是混淆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價值界限,不明白應試教育是一個特定的概念,不明白否定應試教育并不是要否定考試和應試本身,而只是要否定其中錯誤的價值取向;二是認為考試、應試與素質是二元分裂的,沒有關系的,所以才要一手抓考試,一手抓素質,它們之間似乎是兩碼事。其實素質教育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改造考試的價值導向并盡可能實現應對考試與提高素質的統一,但這并不能稱之為上面所說的那種“并舉”,因為這種“并舉”并未言及對應試教育的價值改造,而只是著眼于考試的事實存在。

當然,不能不承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在當前的教育現實中的確在不同程度上是并行與并舉的,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兩種教育的并存和雙重擠壓所造成的一種無奈之舉,并非教育實踐工作者的意愿。在應試教育逐步向素質教育轉變與過渡的過程中,在應試教育的價值取向及種種做法開始被動搖而又遠未被克服、素質教育開始實施而又遠未真正建立起來的情況下,兩種教育的并存便造成了兩種教育價值取向對現實教育的來自兩個方面的雙重制約和雙重擠壓。一方面,在現實的、難以抗拒的單純以應試升學為導向的社會壓力和學校評價的迫使下,學校不得不對這種價值導向有所順應,不得不堅持應試教育的一些不恰當的做法,以在激烈的辦學競爭中維持學校的生存;與此同時,學校還須面對素質教育包括新課程實施的導向和要求,因為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升學考試的價值取向也在發生變化。近幾年的考試改革,正在逐步朝素質教育和新課程倡導的價值取向接近,以往那些應付升學考試的陳舊做法,如汗水加時間、題海戰術、死記硬背、嚴重偏科等,雖仍然有效因而不得不有所堅持,但又不如以往那么有效因而又必須在提高學生內在素質,如創造性、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面和綜合素養等方面下一定功夫。在這種情況下,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漸進性的轉變過程中,學校不得不同時應對仍然存在的應試教育和逐漸興起的素質教育兩種價值取向,即兩種教育并舉,但這與某些學者所倡導和鼓勵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舉”的主張是根本不同的?,F實中所存在的兩種教育并舉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無奈之舉,是為了應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兩種教育價值沖突所造成的教育兩難困境的權宜之計,是正常的和可以理解的,但又是不宜公開宣揚和鼓勵的,更不是以承認和接受應試教育的價值取向為前提的。

[1]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N].中國教育報,1997—11—21(01).

[2]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A].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8.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19.

[4]楊扣琪.走出素質教育的誤區[J].探索與爭鳴,2002,(7):17.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