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對新形勢下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李佳圣
: 論文摘要: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獨生子女比重的加大,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高職院校必須通過機構建設、隊伍建設、環境建設、保障機制建設“四項建設”和教育觀念、隊伍結構、教育模式、教育重點“四個轉變”,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論文關鍵詞: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個建設;四個轉變
2010年以來,富士康“13跳”及許多高校的零星“跳”,既可怕又令人麻木,為什么這么多的年輕生命會消失在這藍天白云之下?不得不引發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一個個風華正茂大學生的自殺,除了獨生子女比重的不斷增大、工廠機械性的工作方式、枯燥而勞累的生活體驗、貧困的家庭環境等客觀原因之外,自然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同時也暴露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完善、不系統。近幾年對10所高職院校近2萬名大學生的抽樣調查表明,有28.5%的高職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女生高于男生。高職院校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夠統一,重視程度不夠。部分高職院校對多少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學生中存在的理想落成問題、適應性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情緒情感問題等心理健康問題缺乏研究;一些高職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混同起來,把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統統視為思想品德問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作用;另有一些高職院校將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與心理問題等同起來,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種途徑,只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即能有效地解決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
(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低,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一些高職院校由于宣傳、教育引導工作沒有及時跟上去,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沒有完全開展起來,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不強,缺乏對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主動咨詢的學生很少。雖然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機構,但只是流于形式,“一塊牌子,一間房子,一個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低,教育效果不好,學生中學習冷漠,情緒不能控制,交往中溝通不足、社交恐怖、關系失調、人際沖突等時有發生。
(三)專職隊伍還比較薄弱,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大部分學校存在專職隊伍人手少,兼職隊伍不穩定的問題。少數院校存在只派個把人守場子的現象。同時專兼職隊伍理論修養、業務水平不高,大多沒有心理學專業教育背景,并未進行系統的心理學知識、技能的培訓,或者是半路出家,只零星參加過一些輔導培訓。他們對一些心理危機問題不能及時發現或處理不當,造成一些自殺事件不能及時有效阻止。
(四)經費投入力度不夠、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統性。不少高職院校存在經費投入力度不夠、管理工作不夠規范、教育缺乏系統性等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配備、技能拓展、硬件投入、教師待遇保障等等明顯不足。一些高職院校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滲透,專業課教師認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師和思政教師的工作,與他們無關,以至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師勢單力薄地開展著。
(五)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缺乏科學性,保障機制有待完善。一些高職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識教育,實踐性、活動性和互動性弱,教育形式單調,課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重心理測試、輕科學分析,重障礙性咨詢、輕發展性咨詢,重心理問題診治解決、輕預防引導工作,重心理問題的調查、輕心理教育方式的調研,重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輕心理訓練活動的開展。
二、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加強“四個建設”
(一)育人與育心并重,加強專兼結合高素質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要有效推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關鍵是建設一支由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和專業化、高素質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輔導員組成的專業人才隊伍。高職院校要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根據高職院校生源狀況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筆者建議現階段可按師生比l:3000~5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形成學生班團干部和專業教師、學院專業輔導員、學校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等人員構建的“金字塔”式隊伍結構。
高職院校要不斷加強心理健康隊伍建設,努力提升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一是要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并確定用于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經費比例;二是要按照專業化、專家化以及提高專業隊伍的綜合素質的要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培訓,不斷提高專業隊伍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加強學生骨干和普通教師隊伍建設,發揮他們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朋輩心理輔導(Peer Counseling)是離同學最近、覆蓋面最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四是加強專家隊伍建設,發揮他們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支撐作用。一支實踐經驗豐富、理論功底深厚的專家隊伍,是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后盾;五是鼓勵科研與教學,提升專業隊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理論水平。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和專業輔導員,在認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科研和教學工作,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科研+心理咨詢”,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詢中心建設。高職院校要不斷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詢中心,并以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為龍頭,在學校相關部門的配合下,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要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心理健康咨詢工作,端正對心理健康咨詢的認識,認清心理咨詢中心是一個以教育功能為主的場所,只是幫助求詢者認清他們問題的實質,分析問題的成因,并由他們自己選擇解決的辦法,在這一過程中,咨詢者只起到一種建議、指導的作用,因此,并不是有“病”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咨詢,這樣,使更多的學生光顧心理咨詢門診。
高職院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工作,除了在日常的咨詢、輔導、干預外,還必須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素質發展的規律進行系統研究,根據不同籍貫、不同家庭、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采取相應的教育方式,使不同心理病原的學生,獲得不同的健康教育。還要開展不同區域間、不同校際間的學術交流,開展心理問題的比較研究,互相取長補短,更加深入地掌握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探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 (三)全員、全程、全方位育心,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盡管存在著培養個體良好的個性、培養個體的良好應用能力、開發智力等等[2]。但其終極目標是在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礎上,促進個體全面、協調和健康發展。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工部門、班主任的事情,而是學校全體教職工及學生的共同事情。學校黨委要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合學生工作處、教務處、教學院部、心理咨詢與輔導中心、黨團組織、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者協會、班主任、學生、家長等多方力量,形成育心合力。同時,要充分運用學校宣傳媒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宣傳力度,崇尚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營造人人關心心理教育、人人重視心理健康的校園氛圍。高職教師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專業教學之中。高職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系、班、宿舍四級網絡體系,從新生入校直至畢業離校對學生進行全過程心理跟蹤指導,形成“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德育、興趣拓展、情操陶冶的有效載體,校園文化建設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來潛移默化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如活動主題要鮮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追求;活動內容要緊扣學生的思想實際,喚起他們的生活和奮斗激情;校園文化布局要和諧溫馨,綠化美化;人文景觀要意境深厚,催人奮進。有的學校通過組織學生表演心理情景劇活動,寓教于樂,針對性強,既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覺要求,又能增長心理健康知識,實現了心理健康教育要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結合。
(四)加大投入,強化管理,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機制。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實現持續而有成效地發展,既需要確立前瞻的觀念意識和提供切實的基本條件保障,又依賴于優化的工作模式與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高職院校黨委、行政部門應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采取切實措施,從人力、物力、財力和文化力等方面給予支持。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機制是心理健康教育順利進行的關鍵所在。高職院校由于招生批次、獨生子女和農村生源多等因素,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針對這些情況,高職院??蓸嫿ㄋ募壵n堂、五級工作、五級預警和四級轉介的“4554”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機制。四級課堂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主課堂、思想政治教育輔課堂、專業課程教學滲入課堂和課外實踐體驗課堂。五級工作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導小組、由專門人員組成的學校心理咨詢中心、院系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者協會等社團組織、由寢室長組成的心理健康狀況信息員。四級預警是指宿舍、班級、院系、學校、社區五級預警機制。四級轉介是學校心理咨詢與輔導中心、醫學心理學教研室(學校衛生室)、學校附屬醫院和所在地精神病醫院四級轉介診斷治療機制。
三、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實現“四個轉變”
(一)在教育觀念上,從局部心理健康素質教育向整體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轉變。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院校德育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必須把學生局部心理健康素質教育和整體心理健康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二)在隊伍結構上,從專職教師為主轉向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職結合的隊伍結構。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充實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形成以專兼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咨詢)教師為主體,以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師為輔助,以學生骨干和心理健康社團為依托的,運作有序、功能互補的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
(三)在教育重點上,從重視心理疾患治療向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引導”轉變。不少高職院校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滲透,一些教師認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學課程教師和心理咨詢中心工作者的工作,與他們無關,以至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他們勢單力薄地開展著。高職院校必須把對學生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知識傳授和有效的心理調適能力培養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實現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個別的心理輔導(咨詢)、心理危機干預的有機結合,形成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四)在教育模式上,從課堂的、單純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實踐的、綜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轉變。高職院校要改變課堂的、單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開展有利于自信心、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方面能力增強和水平提高的體驗活動和行為訓練,實現課堂心理健康教育同課外心理素質、心理調適能力實踐培養的有機結合。要更加重視少數存在較嚴重心理障礙學生的心理治療工作。要將被動消極的“坐診式”的心理咨詢和心理矯治轉向主動積極的“跟蹤式”心理治療,有效地針對個體開展跟蹤服務,鞏固心理咨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