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咨詢模式
武開典 李晶
[摘要]隨著近年來心理咨詢在我國的廣泛開展,心理咨詢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怎樣將這一模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與思想政治教育完美結合,成為擺在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問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咨詢 模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詢模式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咨詢模式是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給咨詢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教育的過程。首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排除心理困擾、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形成完善的人格。然后再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教育和啟發大學生,正確處理好國家、社會和個人的關系。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審美觀。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咨詢模式是對人的終極關懷。
二、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詢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心理咨詢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具備同一性,二者的融合特點不乏其哲理性,這為它們的合理結合打開廣闊的空間:第一,工作的對象的共同性,都是針對大學生而開展的;第二,終極目標的一致性,兩者都是塑造人的工程;第三,工作形式相似性,都是雙邊參與的活動;第四,工作效果的相輔相成性,通過心理咨詢能使來訪者保持相對健康的心理狀態,使他們認知清晰、正確,情緒穩定,意志堅強,知情意的統一,就容易接受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本社會的政治觀念,自覺服從社會利益及行為規范而被社會所接納,從而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環境,體現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得以保持較為理想、健康的心理狀態。
2.心理咨詢模式的引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在教育對象主體意識日益強化的今天,更需要加強對教育對象主體的研究,尤其是心理研究。而心理咨詢運用心理學理論,就來訪者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適或心理障礙出發,通過啟發、引導、支持、鼓勵,幫助來訪者領悟到內心存在的沖突,矯正錯誤的認知,做出新的有效的行為,從而達到解決問題、促進發展、完善人格的目的,并且揭示了對教育對象的心理過程與個性特征、個性傾向性和教育過程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三、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詢模式面臨的困境
1.價值中立說與價值干預必要性的矛盾。在價值干預問題上,心理咨詢首價值中立說影響較大,強調咨詢師應當遵守價值中立原則,對來訪者的一切價值觀予以接受和尊重。其中,以人本主義學派羅杰斯的“求助者中心理論”為代表,求助者中心理論有強烈的人本主義傾向,主張非指導性原則,在咨詢中采取非直接的勸告方法,將對求助者的建議和勸說降到最低程度。近年來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下,國內有些學者開始反對價值中立說,主要原因是:完全的“價值中立”與中國來訪者的文化特質不相符合。有的學者從自己的咨詢中體會到,我國的來訪者比較容易接受咨詢者的權威,甚至期待咨詢人員的權威態度。從這一文化特質至少說明,完全的來訪者中心理論不太適合我國來訪者的要求,在咨詢實踐中不具有普遍性。 2.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矛盾。心理咨詢起源于西方,西方崇尚個體自由、個體理性和自主性,鼓勵個人自由的選擇,主張自我決定標準和自我抉擇,把個體的自主權提高到可以任意選擇自己價值觀的地步。心理咨詢傾向于西方個人主義的價值觀。而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學的基本原理為理論基礎,重視按社會要求規范個人行為,側重把個體放在集體關系中考查,傾向于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
3.指導與非指導的矛盾。心理咨詢的非指導原則在于通過同理共情、平等、真誠等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具有治療功能的咨詢關系來促進當事人獨立思考、挖掘自身潛能,而不是咨詢師對當事人提出的問題給予直接或者具體的回答。目的在于強化當事人的自助能力。而在我國,這種非指導原則與人們心理咨詢的咨詢期望背道而馳,有時當事人會強烈要求咨詢人員給予他具體的指導,倘若不對當事人以明確而具體的指導與回答,容易使他們對心理咨詢產生誤解和失望情緒。
四、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詢模式面臨的對策
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干預理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本身具有強烈的價值傾向,目的是使人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明確進行價值觀教育并不一定導致價值干涉,價值澄清理論是美國道德教育者路易斯?拉思斯等人提出的一種道德教育方法,也是西方處理價值觀問題的一種基本方法。該理論認為,道德的主要任務不在于應該把教師的價值觀念“教”給學生,而是在于幫助學生澄清和發展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因此他們設計出一套價值澄清理論和評價的方法,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以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該理論實質上是對價值問題進行功能上的干預,避免進行價值干涉。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員應當在處理價值干預問題時提出適合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實際的價值干預學說,并對價值問題進行必要的引導。具體可分為兩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心理咨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以幫助來訪者澄清自己的價值為主,避免出現價值干預;第二個階段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進行價值干預,但前提條件是來訪者已擺脫心理困惑,能夠理性地分析看待問題。
2.價值觀念趨于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融合。在當今全球性的德育改革大潮中,東西方都對自己的價值取向與價值追求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最終導致東西方的“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趨向融合。個人與集體和諧的融為一體,在東西方德育價值取向上求得平衡發展,已經成為當代各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的切入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對個體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具有合理構建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的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者進行價值干預,咨詢人員要結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使個體的價值觀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相互協調,使個性化與社會適應相結合。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正是兩種價值取向的最佳融合方式。
[1]申來津,張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詢模式的本土化意蘊[J].上海:當代青年研究,2006.
[2]陳耕春,劉翠娟等.大學生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工作差異和融合的分析與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
[3]郭念鋒.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