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的途徑
楊鑫
: 【摘要】本文針對初中學生在體育課堂中表現出的緊張膽怯、意志薄弱及協作競爭意識差等現象,主張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巧施抗挫教育及組織競賽活動來加強學生心理素質鍛煉。
【關鍵詞】體育教學;心理素質
現代體育教學是學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體育活動大部分在實踐中進行,它為學生提供了充分觀察、思維、操作和實踐的表現機會,但在體育教學中有些老師通常只注重對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和健身技能方面的知識傳授,卻很少注意學生心理方面的變化,忽視了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新形勢下,體育教師不僅要教書育人,更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把知識、技術技能、道德品質的培養很好融為一體,培養身心都健康的新一代。
中學階段是學生建立健全人格品質的黃金時期,也是其心理發展不成熟、不穩定和不平衡階段。體育教師要利用好體育課堂這一契機和場所,承擔起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任務。那么,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堅強的意志和協作競爭精神呢?
一、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因素產生的原因
1.輕體心理。
部分學生學習體育的動機不明確,傳統的觀念仍在影響著一部分大中學生對體育的認識,認為體育課不是主課,參加鍛煉一下就行了,好與不好無所謂,而對文化課的學習卻十分重視,往往認為文化課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旋律,他們認識不到體育對自己終身的意義,不了解現代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結構,不能充分認識體育發展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對自己身心健康在日后工作學習中所占的地位認識不足,普遍存在輕視體育課的現象。
2、厭倦心理。
部分學生認為體育課的內容乏味,遇到稍有難度的動作或帶有競賽性的練習,還會過分擔憂,顧慮重重,害怕練不好,掌握不了動作,受到老師的批評或同學們的嘲笑。對練習的信心不足,提不起興致,產生抑郁厭倦的情緒。
3、自卑心理。
有些同學在上課過程中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有些是反應遲鈍、身體不協調,學習效果差,有些是在考試時未取得好成績而受到老師的偏見和同學之間的冷淡,有些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身過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不足,導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棄,從而造成較重的心理負擔。
4、怕苦怕累心理。
部分學生害怕耐力素質訓練,對競技性強的項目有緊張情緒,怕苦怕累。耐力素質通常為力量耐力、速度耐力、力量一速度耐力,每一種耐力素質的訓練都需要經過與體能、意志做斗爭的過程。有些學生面對體育活動中的困難,意志不堅強,畏縮逃避,于是遇到耐力體能素質練習便有害怕心理。
5、自我封閉心理。
部分學生人際關系處理得不好,不愿與大家在一起活動,即便是參與了,在活動中也表現出神情冷淡,練習消極,不合群等,對集體項目不熱心參加,生活在自我怪圈之中,交際范圍比較窄,不善于言辭,易受到其它同學的冷落,久而久之,更加自閉。
6逆反心理。
絕大多數學生都希望教師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在提高教學質量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文化素養、工作態度、語言藝術、組織才能及思想品質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大中學生正處在身體和心理都不太成熟的時期,這個階段情緒容易波動,自我評價過高,對挫折過于敏感,如果老師過于嚴厲或訓斥學生,傷害了學生自尊心,引起學生壓抑、不滿或反感,對立情緒迅速表現,或教師的綜合素質較低,也容易被學生看不起,產生逆反心理。
7、場地器材陳舊,學生興趣不高。
體育場地是學生鍛煉身體、陶冶情操的場所,對人的健康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些學校體育設施的不完善不配套,場地器材的陳舊,有的在室外上課,受天氣因素的影響較大,直接導致了學生對體育興趣的銳減。他們會覺得這是學校的不重視行為,從而更加輕視體育課的學習。
二、如何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心理教育 。體育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現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它蘊涵了豐富而又積極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教育融于體育教育中,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才能符合我國現代教育的要求。
1、教師要提高自身心理素養水平 。
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須首先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教師本身必須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質,高尚的道德品質,融洽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在課余時間應加強對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更新教育觀念,切實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學素養。這樣就能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使他們在體育活動中勇于表現自我,學會理解與認可不同的意見與分歧,并適時提供一種諒解與寬容的心理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啟發學生的創造性。這些都給學生以很大的感染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進行情感教育促進心理相容 。
體育教師平時應主動接觸學生,深入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心理健康狀況、運動技術與身體素質狀況,并逐一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比較,切實做到心中有數,因人而異。尤其對于在課堂上表現異常的學生,更要給予關心和幫助,和學生建立一種親密友好的關系,使他們生活在和諧氛圍中。
3、提高學生自我認知能力 。
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應積極引導,多進行鼓勵。對一些確實因身體素質差或身材矮小、力量差等導致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應明確指出這與他們的技能和體能無關,其實并不比別人差,這只是先天性條件的差別,要正確面對客觀條件,充分正視不足,利用其它優勢項目彌補本項的差距。另外,鼓勵他們經常鍛煉身體,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只要付出努力,就會有收獲,逐漸提高自己的運動成績,有意識地調整學生的心理。
4、利用評比競賽形式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體育教師在布置學生課堂練習時可以運用競賽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一般在競賽前讓學生分組進行練習的預習,這樣每組為了取得好成績,就會互相督促,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形成較好的團隊集體風氣。進行比賽時,同組的同學就會吶喊助威,從而促進同學間的友情互動。 5、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針對學生的不同心理反應,教師應適時調整和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應將快樂教學、情景教學等有機地滲透于教學之中。要重視教與其它要素協調,同步互補,使啟發式的教法與創造性的學法有機統一,在內容上強調“發現學習”,使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形式上強調“過程的自主”,多為學生提供獲得成功體驗的條件和機會。在此基礎上,努力實現“四性”:即參與練習的全體性,使人人有練習的機會;練習內容的層次性,確保全體學生在不同層面上獲得成功;練習過程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基礎和發展需要;練習過程的自主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目標意識,從而使他們在自學自練自評中,從互教互學互評中、從友愛團結的多項交流中、從自我肯定中得到滿足,提高學習積極性,增強自我意識。
6、強調體育教學中的集體性。
集體活動的形式最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學生在集體的活動中,體會到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時明白自己作為集體中的一員的責任。通過參加集體活動,使人產生自信、自尊、自強。對有焦慮和人際關系心存顧慮的學生,無疑具有良好的調節和教育作用。
7、建立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
首先,老師上課應朝氣蓬勃,態度和藹可親,講解生動活潑,示范形象逼真,學生學起來不但感興趣,而且會激勵膽小怕羞的學生練習的勇氣和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更加接近和信賴老師,使師生關系融洽。其次,熱愛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公正、平等的對待學生,是消除師生隔閡的重要一環。有的學生愛面子,性格孤僻;有的愛出風頭,自由散漫,教師應采取真誠、嚴肅、認真的態度來感染他們。在學生情緒低落、氣氛沉悶時、應及時表揚、提高士氣,活躍氣氛。對違背紀律的學生,老師要愛護、關心,以理服人,使他們感到批評是善意的、真誠的,在心中產生良性的“解放效應”。
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自信心。
體育教學是師生共同的活動,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體育水平參差不齊,基礎較差的學生害怕做出的動作難看,往往不敢參與練習,或者敷衍了事。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激起學生潛在的參與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之把緊張膽怯轉化為自我鍛煉成長的自覺行為。1.因材施教,讓學生發現自身的閃光點。首先,教師要營造融洽輕松的教學氣氛,師生之間互相尊重,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良好的心理定勢。然后,教師要深入學生之中,根據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運動技術水平以及身體素質狀況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展示自己的特長,發揮自己的閃光點,從而有信心讓同伴接納自己,獲得相互認同和鼓勵。對缺乏信心的學生應選擇一些簡單、易做的項目,如跳繩、俯臥撐、廣播操、跑步等;對遇事緊張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多參加激烈的比賽,特別是足籃排項目;對基礎好的學生可選擇一些難度較大、動作較復雜的技巧性項目,如健美操、技巧、長跑、跳高、跨欄等項目;對基礎差的學生應降低動作難度、加強個別輔導,使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這樣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其敢于嘗試挑戰自我。2.恰當評價,提高學生自我認識能力。教師善用評價手段,能有效克服學生心理障礙,極大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強的鼓勵性語言去激發學生的情緒,調動其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對學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進步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時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改革評價體系,實施多元的評價方案,用“富有內容”的評價代替“抽象的分數”評價。應根據本校學生的身體狀況等具體情況,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習進步幅度等的評價。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應把檢查評價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比如根據學生的運動水平,適當地降低體育技術的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發揮出自己的優勢與潛力,以增強學生的自信與自尊,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四、巧施抗挫教育,鍛煉學生意志抗挫折教育,是一種提高學生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養學生受挫恢復力的教育。
抗挫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提高自身素質,磨練意志,增強心理免疫力,提高學生對社會生活與環境的適應能力。體育活動的形式是以身體練習為主,為了熟練掌握一個運動項目的技術、技能動作,需要練習者成百上千次地反復練習,在這一過程中練習者必然會遭受多方面的失敗與挫折。這就需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當關心學生在遭受挫折后,個體應以何種方式對待挫折情境,盡可能讓學生獲得應對挫折情境的正確理念和調適心理的有關知識和技能。
1.利用惡劣天氣,鍛煉學生意志。
體育課戶外活動較多,避免不了要碰上惡劣天氣。很多體育教師考慮到天氣影響,經常要改變教學計劃,進行室內授課,其實天氣不好恰恰為我們創造了挫折教育的適宜環境,如果不加以利用就錯失了教育的大好機會。例如,下雪天操場有不少積雪,天氣又很寒冷,教師為了鍛煉學生抵御嚴寒、戰勝困難的能力,可以組織打雪仗等活動,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2.創設比賽情境,磨煉學生意志。
體育比賽中常常會出現一些激動人心的關鍵時刻,如:短跑、中長跑最后的沖刺階段,一場籃球比賽的最后幾秒鐘雙方、比分只差一分等時刻,在這種情況下,領先的一方如何將優勢變為勝勢,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轉乾坤反敗為勝,都是對運動員雙方心理素質的考驗,運動員必須具備一定心理素質才能堅持到底。為此,體育教學中可以不斷地創設類似的情境,讓更多的學生投身于其中,磨煉他們的意志品質,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同時,教師在利用運動負荷增強學生抗挫能力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注意掌握適當的運動量,設置適度的項目強度,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
五、組織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協作精神。
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無高不可攀、無堅不可摧的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一方面,通過體育課中的集體性活動,使學生學會理解他人、與人共處、協調他人關系,從而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適應環境、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和諧、友愛的運動環境可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體會到集體的力量,有助于學生從消極、焦慮、苦悶等不健康的心理中走出來,克服自我的狹隘的思想意識,把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去,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另一方面,組織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協調配合、競爭對抗的機會,尤其是“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在教學中的運用,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和體驗。
總之,初中體育教學,教師要善于觀察、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變化,因材施教,通過恰當的課堂形式進行改善、誘導和調整學生的心理障礙,滿足學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鍛煉他們的意志,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協作精神,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以提高。
[1]王志國.初中體育教學中應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0,(02):73-74
[2]李文元.論心理健康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現代農村科技,2010,(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