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思想政治教學實現心理和諧的策略
任海峰
【摘要】:
和諧教學以實現學生的和諧發展為目標,但運用于初中政治教學中,卻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初中政治教學沒有考慮政治學科及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忽視學生對該學科特殊的心理構式.文章分析了初中政治學科與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及初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心理不和諧“現象,提出了初中政治教學達至心理和諧的選擇路徑.
【關鍵詞】:初中 思想政治教學 心理和諧
近幾年,和諧理念被引入學校教育,并作為一種有效方法在中小學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許多教師從師生關系、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實現學生的心理和諧,是優化教學過程,實現教學和諧、師生和諧,從而達到理想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理想的課堂應是師生共同征服尚未被學生所知的領地(甚至還有尚未被老師所知的領地),在征服的過程中隨時都可能得到意外的驚喜,而不是必須按照事先設定的路線走完一條沒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師應積極追求預設與生成這兩類教學目標的和諧,處理好這兩類目標的關系。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只有創設一種讓學生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師生、生生才能在“對話”和“互動”中實現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經驗的共享、理性的升華。如今的中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善于標新立異。面對學生迸出的思維火花,教師如果搞“一言堂”,剝奪學生的發言權或讓某些學習好的同學“獨霸”課堂,那么課堂教學就無法實現有效的動態生成。
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尊重和維護學生的話語權,要以一個參與者、促進者的身份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學生的心聲,并以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溫和的表情、寬容的態度鼓勵學生,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活躍的心理狀態下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不去關心自己言行有什么不妥,不用太在意同學對自己的評價,而把注意力全集中在思維加工和探索創造上。學生在這樣安全的心理環境下,才會真正的“敢動”。 長期的實踐觀察讓我認識到,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種主體自覺構建的過程。就教師行為方面而言,我認為教師要善于將自己的思維暫時“退回”到與學生相仿的水平,“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由以教師為中心轉向師生對話。加強教師無痕的點撥,有效地激發或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體驗、研討、感悟、探究,使學生真正“會動”;而教師本人不以知識的權威發布者立足于課堂,不是清醒地對學生作指示,而是留幾分“醉意”,傾聽學生的聲音,與學生平等交流。
這樣,在充分的討論與爭辯中,在愉快的合作與交流中,在自主的體驗與探究中,教師把知識傳授給了學生,做到了“潤物細無聲”。 新課標強調,政治課教學中的“互動”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師生密切配合,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實現教與學的共振。而當前我們的教學過程呈線型狀態,學生被教師的“問”牽著走,學生的思維狹窄,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教學目標單一,知識傳授顯得呆板,無生命的活力。而采用模塊組合方式可以給學生一個充分的空間、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在模塊中積極、主動、自由地思維,不同的學生由于知識基礎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形成百花齊放的狀態,呈現出一派生動的場面。通過“互動”生成的不僅有鮮活的知識,同時還有各種能力和積極的情感、態度,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因此,讓學生在課堂上形成積極的“互動”,能更好地促使動態生成。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試圖對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實現心理和諧的方法及策略進行一些探索。
一、初中思想政治學科及教學對象的特殊性
初中思想政治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學常識教育、法律常識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與其它學科不同,初中思想政治課側重于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和良好認知行為的初步形成,在教學上應有其不同的方法。
初中生有著與小學生、高中生不同的特殊性,他們生理上處于成長中,開始關注自己,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但自我定位不清晰;心理處于變動時期,內心涌動著探索的欲望,但不接受傳統的生活方式;有不定型的知識結構,渴望得到指導,但反對枯燥的說教;渴望擁有展示自我的空間,但又傾向于心理設防;有著獨特的個性,很容易接受群體意識但又缺乏進行正確分析問題的能力。
曾有一位政治教師兼心理輔導員在上課時發現一名學生在低著頭輕聲哭泣,這位老師正在講心理學知識,便走下講臺關心地問這位學生:“你為什么哭呀?”該學生抬起頭來反問教師:“你不是政治老師嗎?你不是懂心理知識嗎?那你就應該知道我為什么哭,還來問我?”這就是我們面對的可愛的初中生,不了解他們的心理,就不可能實現和諧教學。在教學中,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這一問題的關注,使我們的政治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心理不和諧問題。
二、初中思想政治課中存在的“心理不和諧”現象
傳統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主,不太考慮學生的心理狀態。思想政治教學本身有其特殊性,學生對該學科有著特殊的心理意識。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初中政治教師大多以主觀強化知識為主,采取灌輸的方式,學生在心理上是不樂意接受的,結果不但知識沒能識記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心理不和諧現象。
1、從學生對政治課的認識來看。
初中的思想政治課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任,是學校實現德育目標的重要渠道,其地位十分重要。但在傳統教育下,政治課在升學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加之社會的偏見,學生普遍對政治課不重視,認為學不學無所謂,心理上在學前就留下了嚴重的“學科陰影”。進入教學后,最初是進行品德教育,內容相對簡單,部分學生易形成一種錯誤認識:“政治課太簡單了,不學都會,”開始對政治課有了輕視心理。到了法律常識學習時,難度增加,學生心理卻仍停留在原有的認識基礎上,對這一時期的政治課學習開始失去信心。到了愛國主義的學習,道理相對空泛,大部分學生更加不感興趣,有的甚至開始放棄學習。從學生對政治課的認識來看,很容易對該學科產生不良情緒。
2、從師生關系來看。
素質教育提倡改善師生關系,但有一個問題被忽視了——師生關系的改善是靠教師一廂情愿地推動,還是著眼于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現有的師生關系的改善大多表現為教師走下講臺與學生討論,與學生談話等“互動”形式,目的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從學生的心理考慮。可以說這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學生在內心對這一方式缺少主動接受的意愿。
教師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有基本定型的心理結構,與學生不斷變化的心理狀態有著極大的不同。一般來說,教師都是按自己的設計模式來接近學生與學生交流,不太注意個人的心理轉換,使學生不能真正地與教師交流,很少產生師生間的心理共鳴。
3、從學科內容來看。
現在的初中思想政治課教材盡管有了較大變化,但仍有很多內容理論性較強趣味性弱,概括性高應用性差,讓學生感到學無所用。所以學生在學習中就會出現敷衍,學少不學多,學淺不學深。
預備年級的道德教育內容簡單,思想性強,但很多內容理想化,學生不愿將其內化;初一年級的心理學常識教育理論性較強,與學生期待的心理教育有一定的差距,學生學完后常常不知所學;初二年級的法律常識教育應用性較差,學生很難用簡單的法律常識去分析問題;初三年級的愛國主義教育,理論性、概括性較強,很多內容是不容質疑的,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容易產生對立心理。盡管新教材每課后都有活動課,但操作性不強,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課時較緊,活動費時,教師大多不愿操作。即便開展一些活動,但多數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感覺是被迫參與,缺乏發自內心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