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數學學習心理淺析與采取對策
羅美榮
在我國基礎教育深化改革,全面推進新課改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雖然數學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但是數學課堂也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數學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義不容辭。在教學實踐中,我分析和歸納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心理因素,并對良好心理因素加以肯定,對不良心理因素采取相應的對策,予以矯正,現結合實踐,談談在數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實踐中發現學生依賴心理較強,刻板的學習方法得不到及時糾正。學生習慣跟著老師走,在學習上的依賴心理很明顯,不太善于思考和刻苦鉆研數學問題,缺乏歸納的能力,大大制約學習質量的提高,一但碰到新面孔就一籌莫展,學生必去問老師,這樣反過來加劇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形成一個怪圈。為了防止出現這種不良的學習方式,我采取下列 對策:
1、首先要做好學生思想工作,說明初中數學不同于小學,要求他們主動適應這種變化,鍛煉自身創新能力。2、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徹底改變“滿堂灌,一言堂”。要讓學生當主角,帶領全體學生共同討論。教師再疏導點撥,把他們的思維引向深處。3、教師對學生要進行學法指導。
二.好奇心較大。好奇幾乎是每一個學生的共同點,作為一名聰明的教師就應該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以“奇”促“疑”,激發他們學習興趣。例如,利用實物講黃金分割點時,先拿出一些實物或圖案讓學生欣賞其構造的對稱和諧之美。學生必會驚異:“這些圖案或實物與數學有什么關系?”這時再告訴大家:“大自然造物鬼斧神工,剛剛欣賞的勻稱和諧極具美感的圖案或實物中都有一個神奇的比值近似于0.618,想知道為什么嗎?”這樣簡易的開場白一下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鼓勵學生提問和發表自己的見解,參與課堂討論,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眾所周知,萬有引力的發現正是起源于對蘋果落地的好奇。
三、定勢心理,抽象的思維習慣得不到有效化解。定勢心理即人們面對新的問題時,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思維仍停留在舊有的已養成的思維慣性中。初中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也不免會機械地運用某種定向思維,常常不知不覺地表現為因循守舊,不善于避繁就簡。例如:在計算 這道題時,學生根據有理數混合運算法則,先乘方,再計算括號,最后相乘,不但計算繁鎖且容易出錯。針對學生的這種不良思維定勢,我在講課時采取了一些針對性的對策,不以我的思維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論學生解題正確與否,都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最后把大家解題結論綜合起來,然后比較優劣。
不斷的向學生介紹一些新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解題應變能力,改變學生這種思維定勢。 四、急于求成,前功盡棄。由于好勝心理強,有些學生在學習上總想得到老師的贊許,在同學中得到夸耀的機會,這種心理雖對學習產生一定的驅動作用,但學生解題急于求成,馬虎收場,欲速則不達的負作用,主要表現在急于達成解題目標,而不能正確地把握題設條件,特別是忽視隱含條件而導致錯解。
例如:關于χ的一元二次方程χ2-10χ+25 t =0的兩個實數根的平方和為S,用函數表示S與t的關系式。
解:由根與系數的關系可知:χ1+χ2 =10 χ1χ2=25t ∴S=χ12+χ22=(χ1+χ2)2-2χ1χ2=100-50t
由于急于求成,只考慮了求解的顯條件,忽視了方程有兩個實數根,則△≥0的限制 。因此,我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克服這種心理傾向的途徑是:(1)培養學生嚴謹、冷靜的心理素質;(2)培養學生完整把握題設條件,嚴謹思考問題和檢查解題結論的思維習慣。(3)針對學生在學習中的“誤區”多設計一些題目,讓他們吃一暫,長一智。
五、偏重結論,忽視過程。偏重數學結論而忽視數學過程,這是數學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從學生方面講,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也僅是對參考答案,比分數,很少見同學間有對數學問題的深層次討論和解題方法的創新研究,從家長方面來講,更是注重結論和分數,這無疑助長了中學生數學學習偏重結論心理。發展下去的結果是,學生對定義、公式、定理、法則的來龍去脈不清楚,知識理解不透徹,不能從本質上認識數學問題,無法形成正確的概念難以深刻領會結論,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啟迪,思維的方法與習慣得不到訓練和養成,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我引導他們,要注重數學過程,特別注意學生思維過程從定義的出現到公式推導,以及定理法則的發現過程都作為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讓學生了解,對習題和試題分析講解都達到從微觀到宏觀,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樣,學生綜合素質得到了大副度提高。
學生解題的不良傾向,是造成解題受阻和錯誤的重要原因,常言道:“心病還需心藥醫”除了要加強雙基教學外,還要注重解題心理素質訓練,只有雙管齊下,才能達到一定的目的,筆者還在不斷地探索和分析,以便及時掌握情況并想出相應措施,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順利進行,教師也才能從傳統型的教書匠轉變為研究型的教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