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快樂——初中生語文學習心理
楊珍
【摘 要】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獲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完滿和幸福,享受勞動和創造的歡樂。而我們教師的偉大責任在于順應和發展學生的天性,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生理和心理特點,讓學童在歡樂的氣氛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得樂趣。
【關鍵詞】現狀 原因 對策
執教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根據文章多處流露出兒童天真活潑、好動調皮、充滿活力的特點,緊緊抓住學生貪玩、好動、向往自由快樂的心理,引導他們重溫舊夢,或者再現兒時的一幕幕。整個課堂充滿了笑聲,他們學得快樂,學得輕松,這也是筆者一直在追求的教學模式:愉快的學習語文,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快樂。完成了教學任務,伏案寫教學后記,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學生的學習心理方面的問題。
一、現狀
筆者曾對本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你對語文學習是否有興趣?”面對這一問題,15人回答“沒有”,25人答“一般”、“不太濃”,回答“有”的僅為19人。談及不感興趣的原因,有36人認為是課文“離生活大遙遠”、“枯燥無味”、“說教性太強”造成的;另有6人認為課
堂比較枯燥,還有3人因為“考試負擔重”而不喜歡語文課。
二、原因
面對以上調查結果,筆者進行了長期的觀察與研究,發現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我們的學生要求更多的關注文章背后的故事,追求樂趣,追求視聽享受,希望可以快樂的學。初中生的學業負擔要比小學生重得多,然而置身于浩瀚的知識海洋之中的他們,學習的興趣往往不局限于單純接受書本知識、課堂知識。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對一切陌生的或者未知的事物都感到新鮮好奇,都能引起他們探索的強烈興趣,形成各種各樣的所謂“熱點”(如追星、網戀、時裝秀、瘦身美容、足球等)。筆者在執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過程中,滲透了有關魯迅成長過程中的故事,也介紹了許多少年老成的故事,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容量大,涉及面廣,學生學得有趣,過癮。
2.學生們希望師生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和諧的,亦師亦友型的。初中生情感逐漸變得豐富、活躍,富于感染力,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筆者了解到,如果對一個學生說:“你怎么那么差?你怎么學呀?”假如換個方式:“你的學習存在什么困難?我們一起來想辦法?”收效絕然不同。第二種說法是平等的,關心的;第一種是居高臨下的責問。學生們更容易接受第二種,那各方面工作的開展也自然和暢。當教師與學生能處在同一個層面上去考慮問題,分析原因,教師能感受學生的感受,那離成功不會遠!據長期的教學實踐的了解,學生喜歡幽默風趣的師者,喜歡不罵人的老師,喜歡能站在他們的角度著想的老師。他們還認為,老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擁有共同的興趣,朝著相同的目標,快樂的學著??梢?,教師要轉變觀念,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是任重而道遠的。
3.學生本身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接觸了各種學生,他們對教材有更高的要求:如應增加小說單元,讓學生多接觸古今中外有底蘊的名小說,甚至于網絡小說,強烈要求我們不要老是圍著考試轉圈。學生們還表示,語文課也應該走出課堂,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領學生去欣賞美麗景色,進行多種多樣的知識競賽等,也可將上課內容與當前的形勢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此外,在語文課堂上,還可以讀、唱、畫、演有機結合,讓他們動起來,樂起來,既學得輕松,又全面提高素質。 三、對策
1.實施愉快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告訴我們年輕的教師一個教育的秘訣:“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個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著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斷取得進步和完美的人?!彼€指出:“每一個人,早在童年時期、特別是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應當獲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完滿和幸福,享受勞動和創造的歡樂。”順應和發展學生的天性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生理和心理特點,我們主張讓學童在歡樂的氣氛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得樂趣?!叭私詫?,誰肯尋苦,讀書雖不如嬉戲樂,然書中深有樂趣,亦相從矣?!保ㄍ躞蓿┐苏菑娜说谋举|出發,將教育的對象看作是天真活潑的、有“尋樂”天性的人。作為教師,要使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并發掘期中的樂趣。如筆者在作文評改方面采用的是與學生談心的方式、肯定其中閃光點的方式、找玩味的方式等以激勵為原則,讓他們感受到創作的樂趣及成功感。
2.激趣教育:初中生還處于活躍,幼稚與成熟之間,他們會關注童年的趣事,身邊的趣聞,更關注自己的情感世界,關注自己的外表。我們可以利用文本,引導他們回歸文本,找出切入點,引起爭議、共鳴,滿足他們的好奇、冒險等心理。如筆者在執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引導學生從“找像人形的何首烏根”、“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鳥”、“堂上開小差”等細節找到共鳴,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有話可說,不說不快。這是捕捉了學生那種好玩、好奇的心理特點,做到了化枯燥無味的知識為生動的音符打動了他們的心靈,而最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效果顯著。
3.珍惜錯誤,因為錯誤也是一種資源。筆者執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其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說說自己在閱讀后發現了什么。其中有一個學生說,作者在“百草園”時生活是富有的,在“三味書屋”生活時是貧窮的,當時同學們都笑了。筆者,心中感慨。對學生說:“我很喜歡你這種很有創意的想法,也很欣賞你的觀察的角度。你能說說理由嗎?”然后全班同學就此問題展開了討論,并明確了課文的內容,“百草園”、“三味書屋”是指作者的成長過程中兩處重要的地方,也是作者難以忘懷的地方。此種情況是化錯誤為一種資源,讓學生從有爭議的問題中走出來,從而允許了學生開放的心態和視野,更能讓學生勇于探索及敢于發言,興趣自然而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上的一個重要任務就在于使每一個孩子的心都能受到人的崇高欲望的鼓舞,而給別人帶來歡樂、幸福、順利、好處和安寧?!薄敖逃记傻奶攸c就在于使教育的整個過程成為教師過問人的精神生活的整個過程?!毙腋J且环N內心體驗,教育的一個基本的目標就是使學生愉悅,產生美好的心理體驗。因此,教師應該既是幸福的創造者,也是幸福的享受者。朱小曼教授指出:教育的目的,應該指向人的和諧發展與終身幸福。換言之,教育就是發現幸福、創造幸福、享受幸福的過程。讓我們做幸福的老師,讓提高學生的幸福能力成為教育的不懈追求,全心全意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和幸福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竇桂梅.建筑生命的課堂、步入詩意的叢林.
[2]朱永新.人世間最美麗的.
[3]多維視角下的教育理論與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