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文化遷徙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關系
王江榮
論文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成長的不同階段,接受了層次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進行,離不開所處的環境。隨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成長環境的變遷,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隨之發生變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成長環境變遷的過程中,主體把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接受的教育內容隨主體一起遷入到新的環境中。文化遷徙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以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為載體,以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積累的文化通過濡化成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受文化遷徙影響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基于不同的層次需要優化。通過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為卓有成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創造條件。
論文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 文化 文化遷徙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內涵與影響因素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內涵,張耀燦先生在其主編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一書中給出了明確的界定,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這個概念,我們是認同的。此外,陳秉公先生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一書中,給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亦作出了界定:“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對的環繞在教育對象周圍并對其產生影響的客觀現實。也可以這樣說,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除了教育以外,影響教育對象的一切外因的總和。”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兩種界定,雖然表述不同,但是在實質上,兩者趨向一致。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所有外部因素,那么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會因素等方面。這些因素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其發生作用往往是多種因素的合力。可是,從微觀方面看,單個因素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亦是存在的。我們試著從文化傳播與遷徙的角度,來探討文化遷徙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從而為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創造條件。應當指出的是,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二、文化遷徙的含義與途徑
文化遷徙,或文化變遷是指文化從一個地方和環境傳播或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和環境。在這當中,人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文化傳播的推動者或實踐者。在人類文明史上,曾經的四大文明已經隨著漫長的歷史長河的不斷遷移或消融或消失或融入到一種新的文化中,成為新的文化形態。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可謂是經典之傳。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生命力,特別是與中國文化的某種可相容性,使得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從而成為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科學理論,成功推動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進程,在實踐中豐富了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就是說,文化遷徙是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和實現理論創新的重要途徑。 文化遷徙需要在一定的條件和環境中進行。這就是文化遷徙的途徑問題。文化遷徙的途徑主要包括口頭傳播、書本傳播、潛移默化式地傳播和網絡傳播。 首先,口頭傳播。這是最原始的文化傳播方式。在人類社會初期,由于生產力水平不發達,人類在群居生活中往往是由長者把本族群積累的知識,用口頭傳授的方法傳給下一代。其中,采取的是講故事的方式。當然,這種知識不能被稱之為知識,只能稱之為傳說。 其次,書本傳播方式。把文化用書寫的方式記錄下來,是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甲骨文是人類較早的記錄文化的方式,雖不能同現在的文字相比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人類的進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和印刷術的改進,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從此以后,人類文明的發展速度就大大加快了。我們今天能見到和讀到的許多書籍,特別那些關于古代史書、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正是書寫方式傳播人類文明的重要體現。 再次,潛移默化式地傳播模式。在一個固定的環境當中,人總是在潛移默化地受著文化的熏陶。家庭是人所接觸和賴以生存的第一個環境,從出生到成長的每個過程,父母總是把自己已經擁有的經驗和知識,或用語言,或用行為,總的說來是用一種無形的潛移默化地方式把經驗和知識傳遞給青少年。村落或社區環境,是對人進行潛移默化傳播知識的第二個環境。人除了家庭環境外,還有社區或村落環境。在社區環境中,人在與社區其他人的交往時,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 最后,網絡傳播模式。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逐漸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所謂網絡載體,即‘以網絡為載體’之意,也就是通過互聯網這一最先進的電子信息交換系統,向人們傳播豐富、正確、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幫助人們形成時代發展所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狀態的過程。與傳統的大眾傳媒如報紙、廣播、電視等載體相比,網絡載體傳播信息具有以下優點:一是信息內容的海涵性。二是傳播方式的交互性與平等性。三是傳播手段的兼容性。四是信息傳播的時效性。”
三、文化遷徙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
文化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影響因子。在高校中,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起著關鍵作用。這是由高等學校的職能所決定的。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講話》中指出:“不斷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必須始終貫穿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各項工作之中。”在講話中,明確指出了高等教育或高等學校的職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人才培養即育人,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文化傳承創新是高等學校不斷進步發展和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職能。一方面,通過文化傳承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另一方面,通過文化創新,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時代性和時效性。由此可見,高等學校是具有豐裕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氛圍的教育教學陣地。此外,高校校園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使得各種文化幾乎都能在高校的自由土壤中相互交融。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一是豐富了校園文化,二是為文化創新提供了可能的條件,三是活躍了思想、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人才的思想政治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影響著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因此,就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這就要求高校創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物質條件和文化氛圍,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創設和優化,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以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為載體,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要陣地和途徑,以豐富多彩的黨團活動和課外活動為輔助手段,把課堂思想政治教育與課外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為人才培養服務。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優化,就是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優化課堂教學環境和課外即第二課堂育人環境,通過改進教學手段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最新成果,優化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通過情境創設潛移默化地使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融入大學生的頭腦,優化第二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每個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是通過隱匿在主體身上所負載的關于自身閱歷、經歷及通過家庭、社區和社會耳濡目染所形成的文化因素,體現在主體的言行、生活習慣和方式上。在高校這個具有濃郁文化氛圍的環境當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通過社會交往,把自身所載的文化傳遞給另一個主體。從而使不同的個體文化在交流與碰撞當中,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這為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提供可能。 “任何兩個具不同文化的群體甲和乙發生接觸時,甲可能從乙那里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從甲那里擷取文化要件。當這兩個文化不斷發生接觸而擴散時,便是文化交流。”這就是說,不同文化之間在發展時并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必然地在其發展傳播時與其他文化碰撞與交鋒。但是,任何文化的產生、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環境。在相同的地域環境中,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文化的發展、傳播與優化,必然要求與其他環境中的文化之間進行交流,或吸收或相抗或互相包容。在不同文化的交流過程中,推動文化交流與發展的主體是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而社會交往則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方式。文化是人類生產實踐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是人類的精神符號。人類社會在向前發展,文化的發展亦必須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實際上,文化之間的交流、發展與擴散就是文化的變遷或遷徙。應當看出,文化遷徙與環境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作為環境中的特殊部分,必須要體現環境的共性。文化作為環境的重要組成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重要組成因素。文化,特別是人類社會的優秀文化,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領作用。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這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也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因此,教育事業也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活動,就是利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青少年的頭腦。在實踐中,積極探索貫徹和踐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徑。通過實踐,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卓有成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理論支持和精神動力。 “江澤民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要積極發展民族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為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文化背景。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積極探索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此外,集中全國力量創造有力于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優質的環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提供優良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充分發揮個性自由,又使糟粕的個人習俗讓位于富有特色、高尚和科學的校園文化。 總之,文化變遷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第一,文化變遷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的原有文化,兩種文化通過濡化使之形成新的文化形態,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第二,文化變遷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優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