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轉變
宋 一
[摘 要] 新的形勢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新的觀念。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五個轉變:在價值取向上,從狹隘視野到重新審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轉變;在工作重點上,從重視理論建樹到面向大學生生活實際的轉變;在目的上,從“知之”到大學生“篤行”的轉變;在體制和機制上,從簡單工作到建立健全互動開放工作系統的轉變;在成效上,從短期效應到注重實效性和可持續性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要加強理論的探討和工作推進的互動作用。
[關鍵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轉變
Abstract:New concepts should be set up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in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five transformations: which are the transformations of values from the narrow field of vision to re-exam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key work from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to the actual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purpose from “know” to “do”; of the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from simple work to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interactive open system; of the results from the short term effect to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is process, an interaction of theoretical study with practical work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從社會歷史發展的縱向和國際與社會經濟的現實性和聯系的廣泛性、關聯性出發,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實現從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到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向,樹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觀念,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布局和挑戰的適應和回答。為此,要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重新審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新觀念,找到新思路,努力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價值取向上,從狹隘視野到重新審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轉變 大學生的成長發展過程,是從無知到有知,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個體本位走向集體本位,從關注自身到國家以至國際的演進過程。在這個身心共同發展,知識和能力共同進步,思想和政治意識逐漸成熟,學識和思想道德共同養成的階段,對于大學生而言,確立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大的意義。 “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個體,成為一個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同樣地他也是總體、觀念的總體、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會的主體的自為存在,正如他在現實中既作為社會存在的直觀和現實享受而存在,又作為人的生命表現的總體而存在一樣。”[1]從整體角度看,大學生在大學時期所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他們所具有的理想、信念、意志,對于他對社會的貢獻和價值具有深遠影響。從個體角度看,個人的價值,無論是物質意義還是精神意義上,都在于自我的把握,在于不斷的發展、發現。所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是提高他們的參與熱情,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個中國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能否真正地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是事關中國教育全局和中國教育改革全局的大事。因此,根本上看,尊重大學生的價值,尊重他們的個性人格修養,高揚自主、自立和自強精神,尊重他們的選擇權,尤其是依據社會要求、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興趣、愛好,對于德育的內容、方式、途徑、手段等的自由選擇權,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價值取向。 思想道德素質包含了政治方向、思想觀念、道德水準、文明狀況等各個方面,是一個包含了多個層次的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對于高校而言,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等各方面工作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的。而思想政治素質是其中的核心內容,是靈魂。思想素質總是集中地反映一個人在思想道德素質的各個方面的基本狀況,滲透在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2] 二、在工作重點上,從重視理論建樹到面向大學生生活實際的轉變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等看似無形的東西,實際上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的;不是抽象的,而是社會的、具體的、歷史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要改造和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強實踐。 毛澤東同志指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實行和工農民眾相接合。”[4]在建國初期,毛澤東多次強調知識與勞動相結合。集中起來,社會實踐的教育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面:導向功能——解決的是為了誰的問題,這是人生的基本價值取向的問題;激勵功能——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在社會和現實的校園生活中,大學生面對一個不同于書本知識的新的條件和環境,當他們已有的知識和觀念在社會生活中遇到實踐的“驗金石”而被檢驗的時候,會有兩種情況出現。如果一種理論或者是觀念被檢驗為正確的,這些知識和觀念就會得到強化,并且會不斷地得到關注,建立在這種理論之上的信念也會得到不斷地增強,與此相關的思想政治理論也會不斷地深化;反之,大學生就會產生思想沖突和斗爭,對某種理論提出質疑,逐漸產生動搖,不斷地進行調整和定位。這個過程的進行和完成,從整體看,是復雜、多向和曲折的,會有反復出現。但是,從根本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的確立,是在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及積極的社會輿論的引導,能幫助大學生對信息進行鑒別、比較、選擇,從而進一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 馬丁?布貝爾認為,“教師只能以他的整個人、以他的全部自發性才足以對學生的整個人起著真實的影響。”“當他無意影響他們時,他的蓬勃的生氣向他們傾注著,極其有力而徹底地影響著他們。”[5]對于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應該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識與工作滲透到學生生活中,把抽象的道德規范的理念,變成現實中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實踐的信條和規則,把工作著力點放在解決他們在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難方面。就是說,應該積極引導,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他們現實生活世界,幫助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調動和激勵個人的道德修養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喚醒他們的主體性,激發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創造精神,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協調關系,化解矛盾,形成團結向上、共同前進的德育氣氛,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 三、在目的上,從“知之”到大學生“篤行”的轉變 傳統德育方式側重的是單純的“灌輸”,采用的是以教師、課本、課堂為主和中心的集中式教育方式。在傳統思想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如同被針釘住的蝴蝶一樣被釘在各自的座位上,釘在課桌旁,張開著他們所得到的乏味的、沒有意義的知識的翅膀,然而這種翅膀已失去了作用。”[6]雖然灌輸的方式在教育中不能被完全地替代,但是,如果過度地灌輸,會造成學生實踐體驗和獨立思考的缺乏。尤其是今天,信息革命改變了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當代青年思想活躍,創新意識強烈,勇于實踐,有較強的思想獨立性和自我意識。因此,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根據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和規律,在啟發和引導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學生對思想政治工作過程的主動參與,讓學生在參與中發揮主體性作用。 “任何一種力求滿足高度的道德要求和人的一般精神需要(即只屬于人和構成人性特征的那些需要)的實踐活動,就已經是藝術了。就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學當然就成了最高級的一種藝術,因為它力求滿足人類最偉大的要求——人的本性的完善。”[7]一方面,要全面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推動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工作。另一方面,更要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把系統教學與專題教育結合起來,把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結合起來,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所有這些工作的目的,不是簡單地讓大學生知道一些現成的結論,而是知道這些結論的背景、原因和應用;不僅僅是讓其知其然,而是讓其明白之所以然;不是簡單地讓大學生知道事實是什么,而是給他們一個進行是非曲直評判的標準,讓他們進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