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飛躍
吳桂林
[摘 要]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引出了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客體的更加豐富的科學界定,使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內涵更加豐富明晰,使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更具針對性,構成有利的外部環境。在實踐中應采取物質鼓勵與精神鼓勵相結合,重視教育客體個性、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等措施。
[關鍵詞] 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客體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精髓,深化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開辟了共產黨執政理念的新境界。這一新時代的人本思想不僅將對我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事業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必然給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理論飛躍。 一、新時期的“以人為本”思想有其獨特而豐富的科學內涵,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其實說起以人為本的口號,我國古已有之。春秋時期,齊管子就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管子?霸言》)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但是縱觀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的論述,發現其核心只是如何處理君民關系:這種“以人為本”,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它意在探討君主治民的權術,防止民眾無以為食、揭竿而起。這樣,古代民本思想的實質就一目了然:民是君維護自身利益、實現獨裁的一種重要工具,而不是目的,雖然極為強調民眾的需要,但等級制度是其存在的客觀環境和前提,其實質目的在于“得民”以“治民”,從而維護君主專制。 因此筆者認為,十六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以人為本”思想,在價值觀上不同于我國古代傳統的“以人為本”觀,而且在內容上也區別于西方“人本主義”,有著自己獨特而豐富的內涵。它具有以下幾層含義: (一)人本主義強調人的意志自由和個性解放,而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發展 重視人、尊重人是西方人本主義的指導思想。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的主要價值追求在于將人從專制統治和神權中心主義中解放出來,強調以人為中心,追求人的個性解放和意志自由。我們提的“以人為本”,是將“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為了人和塑造人”作為價值取向。它不僅要實現人的個性解放,而且要實現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就是要“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不僅遠遠超過了文藝復興的價值追求,也比西方人本主義的價值蘊涵豐富得多。 (二)人本主義中的人是抽象的、超社會的人,而以人為本中的人是具體的、社會的人 西方人本主義一般以抽象的人為出發點,從人和動物相區別的意義上理解人,抽去了人的歷史特質和社會特質,關注的是以類存在的人,更多地強調了人的共同性、普遍性,忽視人的社會差異和個性差異,是一種唯心主義思想的產物。 與西方人本主義不同,今天提出的以人為本理念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以人為本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哲學思想的飛躍。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考察事物的方法“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 [1]。以人為本,從根本上說,就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前進的推動力;一切依靠人,一切為了人。依靠人的力量來發展經濟文化,創造豐富的物質文明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又在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基礎上提升人的綜合素質,提高人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其核心內容是:以人為中心,維護人的尊嚴,尊重和保護人權,必須保障人的身心發展的權利、政治發展的權利、經濟發展的權利和文化發展的權利,把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就是說,一切為了發展人,為了發展一切人。 二、“以人為本”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積極影響 (一)使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內涵更加豐富和明晰 “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將什么樣的人作為自己的邏輯起點呢?我們知道今天的“以人為本”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論作為哲學基礎的。因此它告訴我們的答案是將“現實的、具體的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即邏輯起點,客體應當是有物質需要、精神需要、社會需要和全面而自由發展需要的人。 首先,客體應當是有物質需要的人。客體首先只是作為一種高等動物存在而已,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繁衍,必須從事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謀取物質利益。正如馬克思所說:“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等以及其他一些東西……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現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2]32思想、行為都是在某種需要的支配下產生的。真正的社會發展必須以人的發展為前提,現代社會發展最終也要以人的需要的滿足與發展為落腳點。 其次,客體應當是有社會需要、精神需要的人。正如馬克思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2]1還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所固有的抽象性。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2]18是社會的存在物,是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人創造了社會歷史,社會歷史也創造了人。人的本質特點離不開他所處的社會特征。 “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的自由。”[3]因此,客體應當是有社會需要、精神需要的人。 最后,客體應當是全面而自由發展的人。追求全面發展、自我完善是人類世代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4]思想政治教育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激勵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就應既要重視人的社會屬性、社會關系及社會價值,又要重視人的自然需要、心理需要、人的自然價值,實現社會性和自然性并重的雙向建構,并把人的主體性置于空前高度。 (二)使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長期以來,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存在著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律和意識形態功能人為地割裂開來的傾向,具體表現為過于強調其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功能,而忽視了其自身科學的真理屬性,忽視了客體的個性獨立性、個體的需要,“以政治掛帥”,提出“階級斗爭就是一切”。這樣一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勢必違背其自身的內在規律,超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畢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它是依附于以社會經濟基礎為核心的社會環境,以及與社會環境相聯系的自然環境上面的。因而看上去對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視,而結果卻往往走向了其反面。而在以人為本的理念指導下界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活生生的處于不斷發展的有各種需要的生命體,這樣也就很好地克服了上述缺陷,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