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高中生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
楊曉慧
摘要:健康的、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可以幫助學生適應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實驗版中包括許多這樣的可供利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類:勤奮向上的教育、謙虛謹慎的教育、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教育、增強意志力的教育、心理承受力的教育、正確人生觀的教育。教學中可以采取背景分析法、拓展法、比較法、辯證分析法等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健康的心理。
關鍵詞:心理教育方法
高中學生心理正處于由稚嫩到成熟的轉(zhuǎn)型時期,這一時期,更需要對他們及時引導教育,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實驗版中有許多這樣的可供利用的因素,將其歸類,主要有以下幾類:
1、勤奮向上的教育。如《墨池記》中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而后世之人莫能及也”;《送東陽馬生序》中“我”“執(zhí)經(jīng)叩問,行深山巨谷中,不嗜衣飾豪華”,終有所為;荀子的《勸學》一文則是勸勉大家要勤奮學習、鍥而不舍,以量變求質(zhì)變。
2、謙虛謹慎的教育。如《石鐘山記》中作者考察了石鐘山山名的由來,這種謹慎的態(tài)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3、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教育。當今時代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新事物層出不窮,那么如何面對新事物呢?是像《斷魂搶》中的沙子龍不肯傳藝,只在回憶中生活呢?還是像《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那樣,戰(zhàn)戰(zhàn)兢兢,怕出亂子,頑固地維護舊事物呢?或是像《寬容序言》中所說的那樣對新事物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責備呢?
4、增強意志力的教育。只有決心而沒有毅力,做什么都不會成功。古人登山“入之愈深,見之愈奇”,他們乘風雪、登滑石、攀高峰,終于領略了雪中泰山之趣味。這些都啟示我們:擁有非凡的意志力、堅定的信心,就有可能收獲到更多更好的麥穗。
5、心理承受力的教育。歷史上,偉大詩人屈原數(shù)次被陷害,罷官,放逐,但他仍舊不改初衷,提倡“美政”;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就是司馬遷在受腐刑之后完成的;《指南錄后序》中文天祥十八次面臨危險境遇,仍矢志不移……這些都是直面慘淡人生的范例。
6、正確人生觀的教育。如《項鏈》中瑪?shù)贍柕碌娜松^是不可取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凱勒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才是正確的。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滲透,使之“潤物細無聲”地促進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呢?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一些方法:
1、背景分析法。了解背景材料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創(chuàng)作動機、創(chuàng)作中的艱辛,從而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思想的理解。許多名篇巨著往往是“不平則鳴”、“憂憤”的產(chǎn)物。“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寫出這段名言的作者司馬遷學習了前輩們堅強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創(chuàng)作了《史記》,這是一部令史學界和文學界都震驚的奇書。可是其創(chuàng)作過程異常艱難,許多學生都想象不到。這時,教師可用飽含感情的語調(diào)介紹它的由來。很多學生聽了之后,對司馬遷肅然起敬,他們的心靈又一次得到了升華。 2、拓展法。即講清文意,以此為中心,進行拓展。這主要是針對文言文而言。只有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以此為輻射點,進行聯(lián)想。如:《伶官傳序》中論述了人事的作用,所謂的人事就是人的主觀努力。文中指出“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其意都是說要謙虛謹慎,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此文意,讓學生聯(lián)想還有哪些名言闡述了此道理。經(jīng)過思考,學生列出了“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ⅰ皹I(yè)精于勤而荒于嬉”、“為治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等名言警句。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積累了語言,而且明白了事在人為的道理。當學生明白命運的咽喉在自己手中時,就會抓住機遇,用行動改變未來。
3、比較法。即將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側(cè)面進行比較,從比較中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既可以同類課文中比較,也可在不同課文中比較;既可以比較相同處,也可以比較不同處。《送東陽馬生序》中可比較“我”與“諸生”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結(jié)果的不同,讓學生明白勤奮的重要性。將《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和《斷魂槍》中的沙子龍比較,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他們實際上是一種人:在新事物面前固步自封、膽小怕事,沙子龍還有點慨嘆自己的武藝過時,別里科夫則一味維護舊事物。這兩種態(tài)度都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是要適應時代發(fā)展,盡快接受新事物。輕松的比較中,學生的心理逐漸走向了成熟。
4、辯證分析法。如在教授《項鏈》時,對于女主人公瑪?shù)贍柕拢瑢W生最初形成了兩種極端化思想:一種認為她無可厚非,另一種認為她太不值得了。在同學們的爭論中,我引導大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評論她。經(jīng)過一番討論,同學們在某些方面達成了共識:可以理解她的虛榮心,畢竟人往高處走,但她那種人生來就是享樂的觀點是不對的,人生還應有更崇高的追求;肯定了她靠自己誠實的勞動償還債務的能力,認識到了她在面對不幸時性格堅強果斷的一面。這樣,學生不僅更深刻地認識了瑪?shù)贍柕逻@個人,而且也領悟到人生的意義不在于享樂,明白了要通過正當手段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境遇。
高中語文教材中提供了這樣的材料,教育工作者應該合理地利用這些因素,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為促進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