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心理健康之脈架素質教育之橋
佚名
近年來,中學生因各種心理障礙而產生過激行為與嚴重后果的事件時有發生。我們在許多報刊上看到過類似花季凋零、青春殞落的悲劇,曾為一個個鮮活的花朵過早的枯萎而嘆息,從浙江金華市中學生徐立因其母的“專橫”“嘮叨”而引發的弒母事件,到黑龍江七臺河高二學生王洋因追求本校一女生不成而跳樓自殺,從高考落榜萬念俱灰的尋死覓活,到與師長情緒對立離家出走,在他們以生命的代價給我們工作者敲響的警鐘里,不難看出當代中學生心理存在的嚴重失衡和錯位。據有關報道:“我國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個別學生還相當嚴重,這種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有上升的趨勢”,面對這樣一個急需認真對待并加以重視和研究的課題,人們眾說紛云,莫衷一是,固然促成這些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但中學生心理承受力的脆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那么,作為一個教育戰線的德育工作者,如何對其進行診斷與矯治呢?
一、中學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的成因
診斷一:心理不成熟,認知水平低。
從心角度講,心理承受力是由多種心理能力組合成的一種應付環境變化的主觀心理水平和心理狀態,即人對心理壓力的反應能力。中學生心理承受力是一個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尚未成熟的一面,正是導致中學生心理承受力差的內在因素。由于中學生閱歷淺,認知水平低,生理和心理還處于發育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置可塑階段,因而辯證思維相對薄弱,對周圍的人和事缺乏客觀的全面的認識,看問題易于片面化、絕對化,加之情緒易起伏,自我調節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產生對現實的判斷失誤,若再缺乏正確的疏導,行為極易被非理性觀念所支配,承受力脆弱的一面就表現出來,從而產生難以預料的后果。
診斷二:強烈持久的應激,難以承擔的重負。
如今,在應試教育的作用下,小學變成了中學的學前班,中學變成了大學的預科班,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變成了的機器,學生整天在書山題海中沉浮,在考試加點中度日,這種強烈而持久的應激則往往導致中學生生理、心理功能紊亂,使其注意力下降、記憶力減退、情緒焦躁、精神緊張,當這些消極情緒一旦無法排遣,揮之不去時,他們的理智就被盲目和沖動所代替,這種超高需求與自身能力形成的巨大反差,加速了過激行為的形成,為社會、家庭、校園的安定留下了禍根,應引起我們德育工作者足夠的重視。
診斷三:紛至沓來的各種壓力,使中學生的心理承受力達到極限。
現行的中學教育:從來看,凡是高考科目,學校都加大課時密度,增加課堂容量;從來看,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缺乏或忽視的教育方法;在評價學生上,往往舍德取智,光看分數;在校園里,學校領導呼天喊地,諄諄教導,班主任關懷備至,婆婆媽媽,任課教師輪番上陣,喋喋不休,整個校園被籠罩在不上大學非好漢的怪圈之中;在家庭中,保姆式的教育方式使學生缺乏堅強的毅力,依賴性大增,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更加給孩子心里施以重壓,再加上中學生自身生理發育提前,心理發育不足,使其對突如其來的變化,缺乏必備的心理耐力,面對同時產生或在一定時間內接踵而來的各種壓力,學生感到生活如履薄冰,各種神經之弦繃到最大值,心理承受力達到了極限,再也不能容納絲毫的挫折和失意。
診斷四:心理能量無法釋放,心理開關打而不開。
中學生群體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家長過分苛刻的要求和學校各種規章制度的約束,總感到自己在生活的空間中并無釋放心理能量的絕對自由,或總覺得能量輸出的道路并不是永遠開放的,“心理開關”可能打而不開,當各種心理活動及行為反應在自身急劇碰撞而產生失衡時,自己又沒有能力調整關系、重建平衡。比如,當對周圍的人和事在認識上接受不了,個人的不滿情緒無處喧泄,消極情緒難以除去,行為上不知如何表現時,他們往往會在這種復雜的心理活動的支配下,采取愣充好漢,一意孤行的過激行為,以此來緩解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
診斷五:陷入心理危機,不能直面現實。
中學生的生活應是多彩的,但它絕不是理想境界的世外桃源,現實中的種種矛盾和困難將會把他們精心編織的五彩夢擊的粉碎,如所學與社會現實的反差,老師處事的不公,同學間的摩擦,與家長不能溝通,上遇到的障礙,使他們不時陷入生活與交往的困惑和煩惱之中,面臨無法逃避的矛盾沖突或更大生活事件的打擊,由于中學生自身的特點,就很難在此時對迎面而來的事件做出積極正確的決策,更難擺脫心理危機,維系正常的人生坐標,從而出現過度反應,如情感震憾,極度焦慮,適應能力喪失,精神陷入崩潰,做出消極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