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發動機構造與原理》課程教學方法探究
李強 徐征
【論文關鍵詞】發動機構造教學方法
【論文摘要】本文詳盡論述了適用于高職院校《發動機構造與原理》課程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講授法、學導法和實驗式教學法,給出了各教學方法的特點及實施步驟,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予以運用和完善。
高職院校教育是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培養社會各崗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出的人才在具備一定理論基礎的同時,應具備較高的實踐能力。適合高職院校教學的基本方法有很多種,如:講授式、學導式、討論式、任務驅動式、對話式、實驗式。《發動機構造與原理》課程是一門較為特殊的課程,既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發動機基礎理論,又要熟悉發動機的詳細構造。結合課程的教學特點,最常用的是講授法、學導法和實驗室教學法。 一、講授式教學法 講授式教學模式的特點。講授式教學模式自古就有,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在現代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加以改造,仍不失為高職教育教學的一種基本模式。《發動機構造與原理》課程,理論性強,比較適合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方法。經過改進的講授式是以講授為主,以傳授知識過程中教會學生思維為基本特征的。強調合理地采用自學、對話、討論、作業等教學方法,使之有機結合,相互補充,以便發揮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使教學過程成為教學雙方交流和互動的過程。比如,在講授活塞頂部形狀時,教師先提出問題:什么樣的活塞頂有利于充分燃燒,經過討論總結最后得到結論。這樣,知識是學生自己總結得到的,根本就不用學生死記,卻能使他們牢牢掌握。 講授式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教和學的有機統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應是相互適應的,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根據這一教學思想,《發動機構造與原理》課程的教學模式應由兩個相適應的過程組成。一是教師教的過程。它的結構一般采用“提示——精講——指導自學——組織討論或對話——指導和檢查作業”五個基本階段。二是學生學的過程。它的結構一般采用“預習——聽課和提問——自習——討論或對話——作業”五個基本階段。上述兩種過程五個階段的劃分是就講授的一般過程而言,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時間,還可以對上述階段劃分進行調整和補充,從而形成許多不同的放式。比如:講授與自學相結合,既可先自學后講授,比如四沖程發動機工作原理,就可采用這一方法;又可先講授后自學,例如可先講授燃油粗濾清器的構造,再讓學生自習細濾清器的構造,二者結構相近既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的自學能力,有鞏固復習了已有知識,一舉兩得大大提高教學效率。講授與討論相結合,既可先討論后講授,又可先講授后討論。比如,發動機有液冷與風冷兩種冷卻形式,可通過討論比較兩種冷卻方式的優缺點。講授與對話相結合,既可在講授后對話,又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組織對話。在作業或討論之后增加小結,回答討論和作業中遇到的問題。 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在講授的課程中,要注意多聯系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會更有興趣,學習效果更好。比如,在講到油箱加油口內濾網時,可以給學生講授這樣一個實際應用例子:有的駕駛員加油時圖方便,把濾網取下,一次把抹布掉落在油箱中,堵塞了進油口,造成發動機熄火。又比如,講解潤滑系的防銹功用時,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某人買了輛新車,冬天天冷不舍得開,一個冬季不用,部分零件已銹蝕。
練習鞏固。如果學習目標設置得當,通過學生自學、討論和教師講解,大多數學生可以初步理解并掌握規定的學習內容。但是到這一階段,學生們還不可能牢固地掌握和熟練地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有些學生看似掌握,而實際上是機械記憶,并沒有真正系統、深入地理解所學內容,因此,還要通過有針對性練習來鞏固所學的知識。 課堂小結。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對當堂所學的內容進行概括、歸納,使之系統化,作為一個有機的知識體系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他們的獨立總結和評價能力,課堂小結可以由學生進行,教師適當給予補充。
三、實驗式教學法 實驗式教學模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借助于一定的器材設備,在一定條件的控制下,進行獨立操作,以獲得直接經驗,培養能力的一種實踐教學。據其教學目的可區分為兩大類:一是驗證性實驗。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驗證課堂上所學的正確與否,以鞏固和加深所學的知識。二是設計性實驗。這類實驗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經過實驗操作的基本訓練之后做的。難度較大,綜合性強。它要求學生有更強的獨立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實驗教學不能仍停留在驗證書本知識,而要越來越多地強調設計性實驗,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獨立或分組完成自行設計的實驗,以開發學生的智能,從而使實驗教學不再從屬于課堂,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發動機原理課程的實驗基本程序,一般分為“實驗準備——實驗導入——實驗操作——實驗結果評價四個階段。” 實驗準備。這是做好實驗的前提條件。首先要設計好實驗項目。所設計的項目要有可行性,實驗的分量和難易程度適合學生水平;所選的項目要有實用性,使學生通過實驗能理解課堂上所學原理知識并加以運用,為抽象的原理知識注入豐富的感性認識。其次,要撰寫實驗指導書。其內容包括實驗的目的要求、原理提示、方法指導、基本設備器材,經過教師的審核修改方能實施。第三,組織落實。要在教師的現場指導下進行,實驗要分工明確,遇到問題及時向指導教師報告。第四,備好實驗場所。指導教師帶領實驗設計人員準備所需的實驗條件,使實驗能夠順利進行。 實驗導入。這是為實驗做好心理上、操作上準備。首先教師讓設計實驗的學生講清實驗的目的要求。其次要指導學生回顧相關的知識,掌握實驗原理、步驟和方法。再次,教師要扼要講述實驗原理、操作要領、注意事項。指導學生學會使用實驗裝備、器材,養成科學的工作方法。 實驗指導。這是實驗式教學的主要環節。教師采取的指導方法主要是個別指導。發現問題時進行啟發式討論,并進行必要的示范操作。指導的重點應放在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上,要糾正實驗中不嚴謹,缺乏科學態度的現象。 實驗結果評價。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批閱實驗報告。二是進行實驗考核。學生在完成實驗后,必須獨立地編寫實驗報告,簡述所依據的原理、實驗程序、實驗方法及使用的主要設備,較詳細地記錄觀察和測定結果,對數據進行處理,繪制圖表。 在《發動機構造與原理》課程的教學中合理運用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可以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