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簡論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王蓉

論文摘要:近年來,“宗教熱”蔓延到大學校園,不少大學生表現出對宗教的興趣,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宗教的本質和作用認識不清,對大學生的信仰教育產生巨大的沖擊,這些都對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體的高校提出了挑戰,要求教育者在把握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明確對大學生進行宗教觀教育的原則,改善教育方法。

論文關鍵詞:宗教觀;信仰教育;基本原則;基本方法

宗教作為在世界范圍內深刻影響人們生活的一種社會現象,有著極其古老的歷史。20世紀以來,宗教并沒有隨著政治經濟和自然科學的發展走向沒落,反而出現升溫,宗教問題愈趨復雜,宗教矛盾明顯增多,宗教的社會影響不斷擴大。在大學校園里,宗教信眾日益增加,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國家的宗教信仰政策缺乏了解,對宗教的情感缺乏科學的指導,導致一些學生被不法分子利用,組織和發展地下宗教組織,進行反對黨和政府領導、抵制社會主義制度、破壞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活動,嚴重影響學生的道德選擇和價值判斷。高校作為國家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第一線力量,必須改善進行宗教觀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信仰。

一、加強大學生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大學生深刻認識宗教的本質和作用

宗教是客觀世界在人們主觀世界里顛倒了的思想反映,是一種顛倒了的世界觀。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對宗教做出了一個科學的界定,指出了宗教的本質:“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列寧曾經指出:“被剝削階級由于沒有力量跟剝削者進行斗爭,必然會產生對死后幸福的憧憬,正如野蠻人由于沒有力量同大自然搏斗而產生對上帝、魔鬼、奇跡的信仰一樣。”各種宗教都利用彼岸世界的美好,安慰俗世生活中的痛苦和矛盾沖突。宗教形態區別于其他文化的最明顯的特性是其超現實性,人的欲望在現實世界中并非全部能被滿足,于是人們通過宗教典籍和宗教教義尋求思想上的解放,在一定程度上,對宗教的情感寄托緩解了人們對俗世生活的痛苦情緒。但對宗教的過分依賴會腐蝕大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高校通過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有利于引導大學生科學全面對待“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一論斷,指導學生認識到宗教的信仰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實踐,它雖然否定世俗世界,但仍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離開了世俗世界的生活實踐,宗教也將失去依托的根基,宗教在一定條件下的確具有心理調適作用,但尊崇和信仰宗教會無形中禁錮人的思想,導致人消極應世的態度,在命運面前缺乏努力改變現狀的勇氣。

2.有利于大學生解決和處理宗教信仰問題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多媒體的快速發展,國內外各種宗教活動的文化傳播途徑越來越多。大學生通過除家庭以外的媒介接觸宗教文化的機會也日益增加。在各大網站和論壇都有許多涉及宗教活動的內容。高校大學生雖然自身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但由于缺乏社會實踐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導致不能歷史性和現實性地辯證分析宗教文化,容易走向極端和片面思考。部分學生在學習和就業過程中遭遇挫折,面對巨大的現實壓力難以擺脫絕望的心境,從而通過宗教尋找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還有部分學生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貧富不均、性別歧視等現象表現出極強的反感情緒,轉而從宗教信仰中尋求自我價值認同。高校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有利于指導學生信仰馬克思主義,自覺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和人類的科學文明成果作為信仰的基礎,引導學生在多元信仰中選擇和認同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點,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科學的共產主義信仰和追求,努力提高自身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理性對待學習和生活中產生的不安情緒和對現實的絕望感以達到精神平衡。這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我超越的實現,也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隊伍建設。

二、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基本原則

1.宗教與教育相分離的原則

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這從法律上明確了我國實行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在其他國家,這條原則同樣適用,例如《日本教育基本法》第九條規定:“國家及地方公開團體開辦的學校,不許為特定的宗教搞宗教教育和其他宗教活動。”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尊重和保護公民信仰自由的權利,堅決反對和糾正任何歧視信教或不信教群眾的行為。二是無論哪一種宗教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都不允許干預國家教育職能,在教育機構內傳播宗教教義和神學思想,進行破壞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活動。學校是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實行科教興國政策的陣地,宗教教徒在校內傳播宗教意識、從事宗教活動會影響和干擾周圍的學生,也會擾亂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破壞健康文明的校園環境。國家允許自由信仰宗教,但不是對宗教活動的放任自流,國家明文禁止在校園范圍內舉行宗教儀式和宗教活動。因此,學校的教學活動不得出現任何正面宣傳宗教的內容,教師言行要堅決與宗教行為劃清界限,積極引導學生以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對待宗教,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在學校范圍內進行思想滲透,阻礙學校科學文化教育的實施,也不能忽視政策,對正常宗教活動進行過多的干涉和限制。

2.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在學校,課堂教育是實施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高校所有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載體。現今我國高校傳統的辦學方式和方法還停留在正面、單向灌輸為主,部分教師的教育觀念也未與時俱進,因此,高校針對宗教觀教育的學科建設、課程安排、教材設計和教師隊伍都要全面加強和改進,避免出現教師缺乏對宗教文化了解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激起學生抵觸情緒的發生。學校也可適時安排一些主題講座和學生一起探討宗教文化、介紹國家的宗教政策,撥開宗教的神秘面紗、教導學生形成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學校的教育離不開家庭的鞏固作用,它必須與家庭教育方向相同、影響一致才能使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被學生內化為自身的思想意識。歐文曾說:“人的性格,即智力、德行和體質決定于人的成長過程、居住地點和生活環境。”歐文的“環境決定論”犯了舊唯物主義的錯誤,將人完全視為環境的產物,但是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這一學說強調人的發展的社會制約性。除去社會這個大環境,大學生生活的環境在校園之外主要就是家庭,家庭是人類最早的社會化場所,對個體的心理發展有重要影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區別之一是家庭教育不像學校教育那樣具有明確、自覺地培養方向和系統嚴格的教育要求,但影響同樣深遠,它寓于日常生活之中,教育意圖、內容、方法均蘊含于具體的生活事例之中。當子女對宗教問題產生模糊、片面的認識時,家長應該采用討論的方式溝通思想,對于在宗教問題上產生極端主義的子女要用親情感化,在民主的氛圍中進行雙向交流,避免專制管教。對宗教氛圍濃厚的家庭,學校要予以特別關注,利用宣傳冊、學校報刊專欄向家長傳遞信息,使家長了解到學生作為子女有選擇是否追隨家庭宗教信仰的自由,防止一些家長利用家庭權威逼迫子女信仰宗教,只有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起來,才能鞏固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成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避免不良的家庭教育削弱甚至抵消學校教育的作用。 3.人本教育原則

教育應以人為本,即教育應以對人的深刻理解和研究為出發點,在教育過程中貫徹人本理念和人性關懷。堅持以學生為本位,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和內在潛能,在教育過程中不能專橫粗暴,而要區別情況,設身處地、實事求是地理解人,同時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的邏輯力量,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承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科學性、真理性、價值性,從而轉化為自己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在實際生活中,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大學生對宗教采取模棱兩可的態度,信仰宗教不過是解決當前困苦的一種實用主義心態。有的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接受宗教文化的影響,相信宗教的“宿命說”,消解了自身應有的應世和開拓進取的精神。針對學生信仰宗教的起因和結果的差異,教育者要注重提高學生對宗教這種特殊的歷史現象的思考和辨別能力,教育學生以歷史的角度客觀看待宗教這種社會文化現象,除去宗教被賦予的政治色彩,深化對宗教的規律性認識,承認宗教功能的多樣性,深入廣大信教者關注的具體問題,有步驟、有計劃地化解學生在信仰宗教過程中產生的消極因素。同時要求教育者全面分析學生個體的特點,從學生自身的情況出發幫助學生樹立科學信仰,提高學生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同時,加強學生黨團組織建設,積極發展學生社團,開展具有吸引力的校園文化活動,從深層次提高學生整體的人文素養,創造更好的個體價值實現平臺,協助學生找到自我表現的途徑,發現現實世界的美好,使他們不至于向幻想中的神靈尋求解脫。

三、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基本方法

1.集體教育法

馬卡連柯說:“每當我們給個人一種影響的時候,這影響必定同時應當是給集體的一種影響。相反地,每當我們涉及集體的時候,同時也應當成為對于組成集體的每一個個人的教育。”[5]集體生活對人的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個人的創造力和才能的發揮離不開集體的作用,我們不能脫離個人成長的環境孤立地進行教育。個人對個人的影響是有限的因素,作為教師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過統一的和有影響的集體,通過集體教育個體、感化個體、約束個體言行才能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大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對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在人際交往中他們要求平等相處,在學校里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也希望在班級、同學中被接納,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和信任。這就要求教育者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時候給予每一個學生合理的期望與關愛,在班級中創造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氛圍,制定相應紀律、規章規范約束信教學生的行為,讓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成為主流思想,推動信教學生的思想向擁有主流價值信仰的同學靠攏,以集體的力量教育學生。

2.發現教育法

發現教育法是指教師在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不是將學習的內容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向學生提供一種問題情境,只是給學生一些事實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教育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教育過程類似于探求知識的過程。在對大學生進行宗教觀教育的過程中,要大力培養學生從發現中學習的方法,善于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獲得。大學生的思維尚未形成定勢,有很大的轉變余地。施教者可把不同宗教觀點的材料提供給學生,使學生頭腦對宗教問題的認識產生差異,差異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問題,問題的產生就推動學生主動比較、學習、借鑒不同宗教觀點的內核,培養學生理性分析宗教問題和擺脫宗教迷惑的能力,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自覺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影響。

3.示范作用法

教師的言行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學生具有向師性的特點,教師的言論和行為對學生具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將國家宗教政策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點重復講授一百遍,如果不以身作則其教育必將失敗。教師作為施教者,作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傳授者,嚴格來說是不能信仰宗教的,教師必須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培養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讓學生從教師的思想和行為上去判斷宗教的利與弊。大學生雖然屬于成年群體,但仍然具有不成熟性,學生階段,由于他們的心理方面不夠成熟穩定,因而既缺乏對自己行為得與失的判斷力和預見能力,又缺乏承擔責任的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的行為示范將會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范本,也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4.情感教育法

情感在教育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受教者能否接受施教者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情感的引導,認知過程是對信息的選擇和加工過程,而人的情感能促進或阻礙認知過程。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時候不僅要注意理論知識的灌輸,也要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只有從內心體驗某種價值,或產生認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產生拒絕、厭惡、羞愧的情感時,教育才真正發揮作用。學生從“無神”向“有神”的思想轉化過程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如果缺乏情感融化,受教者容易產生“抗藥性”,難以實現預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者在施教過程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情感、營造平等親和的教學氛圍,放下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耐心聽取學生內心深處對宗教的看法,設身處地思考學生宗教信仰行為形成和發展的原因和途徑,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宗教情感,使學生在學校和班級中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攻破其思想防線。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