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轉型 ——從灌輸走向對話
顧小燕 潘云濤
【摘要】長期以來,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較多地采用灌輸和說教的方法,也就是主體向客體單向傳播先進的意識形態,客體接受教育。而對話要求雙方以平等的對話者的身份參與到教育過程中來,兩者之間主客體之間的交往關系。文章從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灌輸的方法出發,重點探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轉型——互動式的對話參與的方法。
【關鍵詞】方法;灌輸;對話;轉型;互動 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社會民主風氣的發展,在創新性的大潮流之下,以前的一套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已經不再適應思政政治教育的目標,也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就需要我們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的可行性、科學性、效果性等一系列問題。 通俗來說,方法就是工具,手段。黑格爾在《邏輯學》中說“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體方面的某個手段,主體方面通過這個手段和客體發生關系。”[1] 一、關于“灌輸”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 我們中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育者本位的“灌輸”是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向受教育者單向地傳播先進的意識形態,而受教育者則一味地接受,其到底能不能消化、吸收則不是這種理論考慮的范圍。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不能進行平等的對話,并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傳輸給教育者。 在我國,不管是學界還是實踐中,大部分人都是對“灌輸”持否定態度,認為其把受教育者當作完全被動的對象,完全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對教育活動的作用,這種方法并不能滿足對受教育者進行創造性素質塑造的現代社會的要求,無法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效果。 簡而言之,灌輸的特征就是單向傳輸。現實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無處不在,那么這樣的灌輸方法,呈現什么樣的方式呢?首先,常常會導致教育者忠誠于自己的工作,卻背離了受體,忽視了受體的思維和情感;其次,這種獨白式的教育往往不可避免地有些表演的味道;再次,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的明確,雙方并不平等,體現了教育者的權力而忽視了民主;最后,在操作的時候,通常把這項工作當成一個任務去完成,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意義。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轉型——走向對話 既然灌輸和說教有著不可避免的不足,我們必須對傳統的教育理論和方法進行深入的反思,從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就顯得尤為必要,筆者覺得由獨白走向對話,采用寓教于樂的、啟發式的互動型的教育方式則是必然趨勢。 (一)對話 對話不僅僅指說話,而是一種思想交流活動,是建立在對話主體雙方平等的基礎上的。其中“我—你”關系既不是“人—物”的關系,也不是“人—人”的單向度關系,而應當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平等和相互開放的關系,即伽達默爾的“效果意識”。[2]所謂效果意識,是指在主客體的交互關系中產生了新的意義,這種意義既不完全屬于主體,也不完全屬于客體,而是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對人的研究中并不存在著主客體,只有二者的相互作用,即相互理解,強調在“參與”或交互作用中去獲得真理或意義。 (二)對話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涵 那么對話理論如何用在當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呢,“對話”可謂是個新詞匯,民眾和政府對話,弱國和強國對話都是當今世界比較敏感的話題。通過“對話”式教育,使教育中的人愿意對話、渴望對話而且能夠對話。對話貫穿于各種關系中,對話意味著什么呢? 1. “對話”是讓受教育者介入。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其本身就是一種“關系”的存在,要求受教育者不局限于接受,而主動參與。如果沒有一種參與、介入的心態,或者說連教育意向性都不存在的話,那教育活動根本無法維系。其實對話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態度的培養,更是一種存在方式的形成。 2.“對話”體現了一種平等的關系。對話關系如何形成呢?有一個前提就是“我一你”關系的確立。“我一你”關系就是一種“我們”的存在,是平等的,是對權力的一種消解。教育中的對話是對民主精神的一種宣揚,是對民主能力的一種培養。 3.“對話”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獨白”式教育亦是一種生活方式,但這種教育中的生活,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3],而“對話”式教育是在培養一種生活意識與生活態度,使他們有一種“這就是生活”的意識,使人明白當下的生活對于人生的意義,并能選擇或決定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