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論思想政治教育疏導方法的新發(fā)展

未知

[摘要]從疏導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方法出發(fā),分析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疏導方法所面臨的新問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疏導方法要注意從心理上、利益上和知行統(tǒng)一上進行疏導。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疏導方法;新問題;發(fā)展

目前,人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疏導方法的研究是比較普遍的,在一些著作和教材中有專門的論述,相關的論文也比較多。理論界主要研究了疏導方法的涵義及其辯證關系;疏導方法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怎樣貫徹疏導方法等等。這些基本問題的研究對于我們正確理解和充分貫徹疏導方法有重要的啟發(fā)和指導意義。但是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針對教育對象心理發(fā)生變化之后如何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論述不足;沒有結合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利益觀的新變化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和思路;沒有對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之間的矛盾提出有效的疏導措施等。理論界存在的不足正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一、疏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方法

疏導,包括疏通和引導,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把人們的思想引導到正確的方面來,在此基礎上求得思想認識上的統(tǒng)一和行動上的協(xié)調。疏通和引導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疏通是引導的前提和基礎,引導是疏通的目的和歸宿,疏通和引導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互依賴、相互貫通,在疏通中引導,在引導中疏通。沒有疏通,就難以進行正確的引導;沒有引導,疏通又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疏導方法是人民群眾能夠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的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體運用,符合人的思想特點,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方法。

1. 疏導是由黨的性質和社會主義制度決定的。中國實行的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不是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而是一種新型的互助互利的平等關系。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就只能堅持疏導的原則,把群眾中的意見集中起來,轉化為黨的方針政策;再通過說服教育,把黨的方針政策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1 ] (P338~339) 絕不能采用強制的、壓服的做法。

2. 疏導是教育對象主體性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總是片面強調教育者的主體性,而忽視教育對象的主體性,把教育對象視為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的客體。受這種觀念制約,思想政治教育演變成“命令式”、“訓話式”的教育,簡單說教、硬性注入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片面強調用行政命令來解決思想及其他一切問題,致使教育對象產生戒備和對抗心理,造成教育雙方相互交流情感的紐帶斷裂,教育效果不夠理想。實際上,教育對象和教育者一樣,都是教育過程的主體,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者傳授的內容,并轉化為個體意識,轉化為現(xiàn)實的行動,都取決于教育對象本身。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疏導方法,充分發(fā)揮教育對象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尊重、理解教育對象,重視雙向交流,變教育過程由被動為主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充滿生機和活

力。

3. 疏導是對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我們黨歷來堅持疏通引導,說服教育,以理服人的正確方針。在延安整風運動中,運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原則,對犯錯誤的同志采取“團結—批評—團結”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達到了既弄清思想,又團結同志的目的,從而使全黨達到空前團結,保證了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1949 年后,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了解決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為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出了新方向,起到了顯著的作用。但是,在黨的歷史上,在對待人民的思想認識問題上,也曾犯過一些指導方針上的錯誤,諸如王明等人對革命同志采取的“殘酷斗爭,無情打擊”,張國燾、康生等人搞的肅反擴大化,十年內亂中,林彪、“四人幫”在人民群眾中實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大批判”等等,這些都使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在認真總結過去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疏導方法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方針,是黨在實踐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總結。

二、思想政治教育疏導方法面臨的新問題

過去我們對疏導方法的理解,就是通過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導”,主要局限于解決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處理人們相互之間的一些矛盾。在新形勢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社會情況呈現(xiàn)出經濟利益多樣化、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的趨勢,使思想政治教育疏導方法面臨許多新問題。

(一) 教育對象的心理變化

快節(jié)奏、強競爭、多變化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承受的壓力很大,導致一些人的心理發(fā)生變化,產生了心理障礙。

1. 自卑心理。一些人在社會競爭中病態(tài)地認為失敗的可能性很大,從而在與對手“交鋒”時常常“力不從心”,使自己陷入困境,而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灰心喪氣,自慚形穢,進而產生自卑心理。

2. 嫉妒心理。在社會競爭中,一些人抱怨、憎恨某一方面超過自己的人,遇事斤斤計較,心胸狹窄,容不得比自己強的人,對他們總是耿耿于懷,甚至產生詆毀、傷害的念頭。

3. 冷漠心理。即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表現(xiàn)出漠不關心的心態(tài),缺乏進取精神,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終日隨波逐流,無所事事。

4. 孤獨心理。表現(xiàn)為性格內向,不愿向別人吐露內心秘密,自我封閉,離群索居,缺乏對他人的興趣,常處于寂寞孤單、沉溺憧憬的心理狀態(tài)。

5. 懷舊心理。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進入市場經濟以后,打破了大鍋飯的分配體制,對住房、醫(yī)療、教育等體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原來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一致的群體和階層逐步分化,造成了收入、權力和職業(yè)聲望的錯位,導致一些人的失落感增強,從而產生懷舊心理。

(二) 人們的道德認知與行為的矛盾變化

由于種種原因,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著一種思維定勢,即道德品質的提高,要靠教育,而教育就是將人們不知、不懂的東西告訴他們,讓其知,讓其懂。而知了、懂了以后,如何轉化為道德行為,則不甚重視。這很容易造成人們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矛盾。

1. 在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上表現(xiàn)為行為取向趨于實惠。

在處理公與私、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方面,絕大多數(shù)人能夠認同甚至崇尚先公后私的道德觀念和“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但是,在人們的道德實踐中,也有相當多的人希望公私兼容,奉獻與索取相平衡,主張“利己但不損人”,奉行“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道德信條,個別人甚至受到了個人至上思想的影響,強調個人自由,以個人為中心,一味崇尚自我,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個人長遠利益與社會終極目標發(fā)生沖突時,會選擇個人利益,關心的是個人的價值實現(xiàn)與實際的物質利益的得失。可見,人們在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上,行為取向趨于實惠。

2. 在個人道德修養(yǎng)上表現(xiàn)為言行相互脫節(jié)。部分人有強烈的愛國情感,卻缺乏報效祖國的行動;追求真、善、美,卻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有遠大的目標和理想,卻缺乏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期待建立一個和諧規(guī)范的社會秩序和生活環(huán)境,卻又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意遵守各種規(guī)章制度。渴望成就一番事業(yè),卻又缺乏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意志;渴望學有所成,卻不愿意刻苦用功,疏于基本訓練;希望在自己遇到困難時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卻不愿幫助別人。道德認知與行為的矛盾影響了人們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

3.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xiàn)為缺乏協(xié)調意識。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是人民群眾的衣食之源,也是發(fā)展生產、經濟騰飛的自然條件。但人們對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卻缺乏保護意識。在經濟發(fā)展中,有些單位采取“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野蠻做法,無節(jié)制地生產和盲目地擴張,結果導致環(huán)境的惡化和對資源的破壞。一些人則認為,大自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誰都可以取用,“不拿白不拿,不用白不用”,甚至認為自己對自然資源的取用不過是滄海一粟,毫毛一根,因而千方百計地利用自然環(huán)境、開發(fā)自然資源來為自己謀利,完全把大自然當作可以無限索取或任意使用的對象,造成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變得彼此對立、相互對抗,導致經濟利益與環(huán)境利益難以協(xié)調發(fā)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疏導方法的新發(fā)展

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疏導方法面臨的新問題,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開拓新思路,對疏導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勢下疏導方法的發(fā)展方向。只有這樣,才能拓寬視野、避免片面性,疏導方法才更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

(一) 思想政治教育疏導方法要注意從心理上進行疏導針對人們的心理障礙,如果我們不能準確診斷,對癥下藥,因勢利導,其教育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心理疏導方法主要有:

1. 開展有效的心理咨詢活動,幫助人們走出心理困境。心理咨詢能夠幫助心理負荷過重的人,解決心理不適或障礙,可以啟發(fā)咨詢對象在認識、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方面有所變化,能夠引導咨詢對象學會發(fā)掘自身的潛能,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保持身心健康。心理咨詢的形式很多,一般有面談、集體咨詢、電話咨詢、通信咨詢等多種形式,這種面對面、或電話、或書信的方式更加直接、親切和有針對性。通過開展有效的心理咨詢活動,可以及時疏通咨詢對象存在的心理障礙、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

2. 普及心理知識,加強心理指導與教育,做好心理疏導工作。人們心理的封閉性給了解他們、教育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心理指導,就是以心理學等學科知識為載體,針對人們心理發(fā)展問題和心理障礙問題作理論分析和實際指導,達到陶冶性情、排憂解難、啟迪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通過開辦心理知識講座,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多種形式的媒體和手段,廣泛開展心理知識宣傳,普及心理衛(wèi)生常識,告訴人們心理上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心理疾病以及預防和矯正辦法,讓人們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學會各種心理求助的能力。加強心理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輔導活動,教給人們一定的心理知識,教會人們用正確的方法去克服、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疏導存在的心理障礙,引導人們養(yǎng)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傾向很有幫助。

3. 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導社會機制,提供社會心理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黨、全社會的大事,各個部門或各類人員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職,目標統(tǒng)一,步調一致,相互支持,協(xié)同努力,形成合力。“必須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單位教育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相互配合, 相互促進”,[2 ] (P14) 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開放型、立體化育人網絡,建立起有效的心理疏導社會機制,實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變“堵”、“禁”為“疏”、“導”,才能使人們的消極情緒得以宣泄和釋放,實現(xiàn)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當前,應當大力培養(yǎng)專業(yè)心理咨詢人員,建立、健全各種心理疏導機制,并進一步完善和強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制度以及其他反映、采納社情民意的制度等等,為社會成員提供正常渠道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從而改變認識、理順情緒、恢復心理平衡,最終達到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目的。

4. 引導教育對象采用宣泄手段排除不良情緒,以減輕心理壓力。合理的宣泄可以幫助教育對象排除不良情緒,改變郁悶心態(tài),減輕心理壓力,增進心理健康,形成健康的心態(tài)、正確的方法。因此,要注意引導教育對象采用宣泄手段把受挫的原因,壓抑的痛苦或憤怒的心情向組織、親友或自己信得過的人傾訴出來,甚至可以大哭一場,或者在日記中訴說,以表達心中的痛苦和委曲,從而減輕心理負擔,恢復心理健康。

(二) 思想政治教育疏導方法要注意從利益方面進行疏導

針對人們利益觀的變化,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疏導:

1. 堅持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法。鄧小平同志說:“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3 ] (P146) 這充分說明,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都是轉化人們思想,調動人們積極性的必要手段。物質獎勵是通過滿足人們的物質利益需求來調動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并最終通過獎勵將物質作用轉化為精神力量。而精神激勵則不同,它是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去教育、影響、改變人的思想和立場,不斷提高人的思想覺悟,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然而,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轉化、互為促進。離開這個轉化,片面強調物質獎勵,或者會使受獎者失去光榮感,從而失去激勵作用,或者會誤導受獎者單純追求物質利益,引發(fā)拜金主義傾向。因此,必須堅持把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兩種手段結合起來運用,避免偏重物質鼓勵,輕視精神鼓勵或者只重視精神鼓勵,忽視物質鼓勵的傾向。

2. 建立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不斷促進效率與公平的統(tǒng)一。規(guī)章制度的基本作用在于通過建立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來確立行為規(guī)則,并保證行為規(guī)則的確定性和連續(xù)性,減少行為過程的不確定性,使依照規(guī)章制度辦事的人能夠享受由規(guī)章制度帶來的好處,或者使違犯規(guī)章制度的人受到執(zhí)行部門的懲罰。實際上,每個人的利益最大化追求,必然與他人的利益最大化追求相抵觸甚至沖突“, 所以制度可以被理解為是所有人之間的集體最佳的穩(wěn)定對策”。[4 ] (P27) 因此,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通過建立健全和補充完善獎優(yōu)罰劣制度、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制度、住房改革制度、醫(yī)療保險制度等來協(xié)調當前的社會利益,規(guī)范利益實現(xiàn)途經,調解差距過大的收入,努力維護社會公平,進而不斷促進效率與公平的統(tǒng)一。

3. 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引導人們從眼前的、現(xiàn)實的利益談起,就會使人感到物質利益是一種遙遠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人們的積極性就會失去強勁的動力。同樣,如果我們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則會使人在實現(xiàn)利益的過程中,搞急功近利、殺雞取卵的短期行為。鄧小平同志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3 ] (P337)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引導人們正確認識自己的利益和追求,按照統(tǒng)籌兼顧的原則,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樹立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正確地統(tǒng)一和結合起來的物質利益觀念,克服各種錯誤觀念和行動上的盲目性,從而做出符合其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行為選擇。

4. 疏導與法律手段相結合。江澤民同志針對社會轉型、利益格局調整中出現(xiàn)的一些消極現(xiàn)象指出:“要靠法制,靠建立起真正有法制的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也要靠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 ] (P70) 實踐證明,有些人民內部矛盾的解決,光憑說服教育、啟發(fā)引導的手段是難以奏效的,必須運用強制性的疏導———法律手段來解決。通過立法、執(zhí)法、司法活動,指引、規(guī)范人們的日常行為,懲治違法犯罪活動,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貪污腐化、損公肥私、損人利己、敲詐勒索行為,警戒社會上那些具有“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思想的人不去做違法、違紀或違反道德的行為。只有把疏導與運用法律手段結合起來,才能使人們養(yǎng)成依法辦事的良好習慣,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和實現(xiàn)個人的合法利益。

(三) 思想政治教育疏導方法要注意從知行統(tǒng)一上進行疏導

針對道德知行沖突現(xiàn)象,提出相應的疏導方法,對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增強人們的道德觀念,提高人們道德行為的自覺性,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有著深遠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1. 引導教育對象自覺進行自我教育。道德教育,歸根到底是自我教育。只有當受教育者自覺地接受教育并努力地轉化為現(xiàn)實的道德行為時,道德教育才起作用。因此,要引導教育對象自覺進行自我教育,不斷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通過開展道德的教育與自我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能夠主動、自覺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積極主動地克服自己的不良行為,并能有效地自我控制、自我調節(jié)、自我完善,使受教育者在親身參與的各項活動中,鞏固道德信念,培養(yǎng)道德情感,增強道德意志,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從而把社會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個體的道德意識“, 外化”為個體的道德行為,實現(xiàn)知與行的統(tǒng)一。

2. 引導教育對象積極進行符合道德的行為訓練與道德實踐。人們獲得思想道德認知后,要內化成為自己的道德人格,就得通過實踐,即踐行道德。只有通過實踐中的行為訓練,自覺地去做,在練習或實踐中掌握行動技能,逐步養(yǎng)成穩(wěn)定的行為習慣,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我們要充分地引導教育對象進行符合道德的行為訓練,讓受教育者參加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維護社會、國家利益的活動,躬行實踐,通過讓受教育者學雷鋒做好事,為有困難的人排憂解難,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道德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固化、內化人們的道德知識以及道德情感,養(yǎng)成自己良好的道德習慣,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

3. 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實現(xiàn)經濟利益與環(huán)境利益的協(xié)調發(fā)展。人與自然和諧有序的良好環(huán)境,是全體人民健康生活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只有保護環(huán)境,合理利用和開發(fā)自然資源,才能使自然資源更有效地為人類造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是要充分認識和妥善處理人口、資源、環(huán)境和發(fā)展之間的關系,使之相互平衡、協(xié)調發(fā)展。”[6 ] (P226) 因此,要把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作為一項重要原則貫徹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人們正確處理經濟、社會、資源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自然環(huán)境利用問題上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生產建設與保護環(huán)境、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自然資源的關系,使人們自覺地把個人和局部的行為納入到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有利于生態(tài)平衡的軌道上來,把人類乃至后代的根本利益、民族利益、社會發(fā)展利益及個人眼前利益正確地統(tǒng)一起來,避免發(fā)生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環(huán)境利益,置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于不顧的行為,使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一思想逐漸深入人心,真正實現(xiàn)經濟利益與環(huán)境利益的協(xié)調發(fā)展。

[參考文獻]

[ 1 ]張耀燦,鄭永廷,劉書林,吳潛濤,等. 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 2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M]1 北京:學習出版社,2001.

[ 3 ]鄧小平文選(第2 卷) [M]1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 4 ]桑玉成. 利益分化的政治時代[M] .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 5 ]中共中央宣傳部.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思想政治工作[M] . 北京:學習出版社,2000.

[ 6 ]龔海泉,萬美容,梅萍. 當代公民道德教育[M] .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