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等職業學校音樂教育的創新意識和方法
未知
【內容提要】 中等職業學校音樂教育必須在有別于中小學校現行的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提倡教育意識的創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首先要解決音樂教師對創新觀念的更新問題,其次要把握好創新意識的三大構成,最后要注重三個方面創新培養。目標是鼓勵音樂教師也要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發揮音樂教育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
創新意識 創新方法切入點培養目標
【正 文】
在職業技術學校開展藝術美育教育以來,許多優秀的教學成果反映了音樂教師們為了把藝術教育普及到心智逐漸成熟、審美需求強烈的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群體中去,他們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有的學習國外的美育教學理念;有的參照中學高中階段的藝術教學模式;還有的根據自身的條件搞“職業特色”,在此過程中,就包括了教師們勇于創新,開發了許多適合這個年齡段學生選用的音樂教材、制作與其配套的課件和軟件等等,但我們認為:在中等職業學校開設音樂教學,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實施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首先要澄清音樂教師對“創新”問題的兩點模糊認識。
其一,“創新”并不專指科學發明創造,如果把指導學生搞小制作、小發明當作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惟一途徑,顯然是從狹義上理解了創新教育的含義。這種模糊認識的存在,導致部分音樂教師把自己當作局外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事實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各學科密切協調,需要教師全員參與。要使學生具有創新的意識、膽識,具有良好的創新意志品質,要幫助學生掌握創新的思維方式和創新的基本方法,絕非單靠某幾門學科的教師所能完成。相反地,音樂學科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它可為學生提供更為自由、廣闊的想象與創造的空間,故而音樂課堂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
其二,對“創新”的含義不可定位過高,新與舊是相比較而言的,以什么作為比較的參照系,決定了音樂教師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所持有的態度。那種把“創新”的含義定位為“前所未有”、“世界首創”的認識顯然是以人類歷史作為參照系的。對“創新”的含義定位過高,直接地引發了教師們的畏難情緒:就憑我們這樣的水平,能指導學生創出什么新玩意兒來嗎?其實在創新教育中,“新”的比較參照系是被界定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的。班級或團隊中別人沒有說過、沒有做過的可以看作是新的,甚至在學生個人歷史上沒有說過和做過的也可以看作是新的。當然,判斷某行為是否屬于“創新”,還牽涉到價值取向問題。在學校創新教育中,如果過于看重創新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則很容易滑入“功利主義”的泥沼。學校創新教育應該著重于評判“創新”的發展價值,假如學生能從與眾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問題,能用別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道習題,都應視為有較高的價值的“創新”,因為用發展的眼光看,這樣的學生將來很可能會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創新并不神秘,創新教育并不是無從下手的。
澄清了以上兩點模糊認識,就產生了關于音樂教師如何以創新的意識創造嶄新的教學載體、實施音樂教學中運用嶄新的教學方法,并在實施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討論。
一、開展音樂教育的切入點要創新
我們都已經意識到: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習慣于夸大自己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習慣于把學生當作教學的對象,當作知識的承載體。為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向學生傳輸盡可能多的知識信息,增大課堂容量,于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幾乎成了課堂教學普遍采用的方法。反映在音樂教學上,教師為了確保“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教學目標得到落實,一味地強求學生進行枯燥的技能訓練,不厭其煩地、長時間地講解樂理知識,要求學生背誦大量音樂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等。無疑,這種把學生當作教學活動的客體的做法,極大地損傷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積極性,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有許多音樂課堂里教師們正在嘗試角色的轉換,比如有的音樂教師一改過去站在講臺上,居高臨下,俯視眾生的做法,走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圍坐在一起,甚至也像小孩一樣戴著頭飾與學生一起唱唱、跳跳,把個音樂課上得生動活潑、輕輕松松。
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并不適合直接移植到15至18歲的青少年年齡層的音樂教學中來,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處于人生關鍵而又特殊的時期。一方面在心理上,他們處于青春發育時期,這一時期最大特點是生理的蓬勃成長、急劇變化,特別是處于外形劇變、機能增強和性成熟的“三大巨變”中;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心理發展也頗具特色,他們的智力迅速發展,突出表現在邏輯思維的發展上;他們的情緒情感比較強烈,常有明顯的兩極性,很容易“動感情”;他們的自我意識迅速增強,從青少年身心變化所集中表現出的過渡性(從幼稚過渡到成熟)、閉鎖性、社會性和動蕩性的四個特點中,不難了解在現實中反映——聽流行樂、做追星族、抗拒傳統的自我表現。他們可以一直戴著耳機聽MP3里的音樂,但不愛上音樂課;他們可以把歌星的所有專輯和家史倒背如流但說不清其所愛的歌曲的風格和內涵,更別說相關的音樂知識;他們可以自封為“K歌之王”,但不愿意在眾人面前表演一曲。
針對這一群體、這種現狀,我們的音樂教師的觀念中必須放下高雅藝術所謂高高在上的架子,尋找一個盡量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貼合的切入點,國外流傳一種說法:一個高明的教師,既了解學生想要的,也知道學生缺少的,更加懂得如何讓學生快樂地得到他不曾想得到的。這和《論語》中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是不謀而合的,于是我想起了一個成功的教學案例,它給了我許多啟示。在一堂欣賞課上,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西方音樂家,他以“舊曲翻唱”的點子作為這堂專題課的啟動元素。首先把學生熟知的某些流行歌的旋律呈現出來,當音樂響起,學生馬上反應是某某歌星唱的,但是這樣一來就立刻掉進教師設下的“陷阱”里。原來,這位教師所選的音樂全都是現代的音樂人把幾百年前的音樂家的作品按流行音樂的風格改頭換面的“杰作”,在教師的點撥指引下,引發了學生對音樂巨匠討論的熱潮,接下來,創新思維就如噴涌的泉水,源源不斷了。這邊,大家自發以小組為單位收集關于某個音樂家的資料,為下一堂課的演示做鋪墊。那邊,就有學生提問:“為什么別人可以改,我不可以改嗎?” “我也想把我喜歡的音樂搞個DIY,關鍵是改動什么呢?”……。
學生們許許多多的創新思維迸發了,它們是被教師一個準確的擊球打中的,試想如果我們沒有找準這個合適的切入點,即便我們作了充足的教學準備,學生也未必愿意理解我們的一番苦心。所以實施音樂教育應該順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審美需求尋找他們能接納、不抗拒的事物,并從共同的話題入手,多尋找音樂、藝術和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最終使我們希望學生能接受藝術的熏陶,從而提高個人的素質和修養。
二、實施音樂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要創新
實施音樂教育不僅要有好的開端,還需要在教學形式和手段方面創新。我們長期沿用的講授法,固然有它的優勢,它能在同等時間內完成最大量的知識傳授,因此,如果我們的老師在受到教材和知識容量的雙重約束時,必然會為了趕時間、趕進度而采取簡單地講授法來完成知識傳授的任務。事實上,我們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是在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甚至于學習的動力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的學生,如果我們的老師按照高等音樂學府學院派的教育手段和傳授方式,再加上拘泥于某本教材或某個學科體系的話,可以想象我們的正面的音樂教育將顯得何等的無力。
目前,有許多教師已經意識到中職音樂教育要注重手段和形式的創新,例如有的老師在講解節奏、旋律等抽象概念的時候,利用MIDI等電子鍵盤把音樂作品進行逐層刪減和疊加,電子仿真手段快速而直觀地把抽象的概念解釋清楚了,相比以往要進行大量的模唱、打拍子和數節奏等方式來得更有效,畢竟對于普及音樂常識的教育來說,機械式的學習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還有一個個針對中職學生的音樂教學的課堂設計也是非常成功的,它的亮點之處是把“職業性”融合在音樂教學中,強調學生“動手做音樂”,并利用作品展示,讓學生站在舞臺上展示作品的同時,也展示了自己和團隊。
1、認知目標:了解不同音樂的風格是如何被運用在背景音樂和會廣告音樂等方面的。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對音樂功用的了解和團隊精神以及創作的思維能力和邏輯性。自我展現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團隊合作力、敢于表現自己的精神。 模擬音樂工作室的形式,讓學生動手試做音樂、圖像和文字合成的工作,并通過學生為一個劇本配樂配影像的活動,使其樂于感受音樂和了解音樂的某些功用。 一、準備活動 時間分配 (一)教師準備教材,影片。 (二)教師上課前將視聽設備裝置完成。 (三)教師熟悉參考資料。 (四)學生上課前分組。 (五)要求準備好道具,如相機、mp3、電腦等 5’ 10’ 20’ 30’ 15’ 10’ 60’ 20’ 二、引起動機 教師詢問學生是否有興趣成立一個音樂工組室,嘗試體驗一下MTV的制作過程,老師可以提供劇本或自行創作,由分成組的學生尋找背景音樂和背景畫面,然后在展示會上演示該劇本。 三、發展活動 一、教師導入組織教學 (項目呈現):模擬音像出版公司,完成一次音像制作的投標工作。 1、分組方法:將全班同學按6-7人分成5個小組,即5個參加競標的公司, 2、并按以下分工給每個公司成員定崗位: (1)項目代表(老板) (2)制作總監 (3)編劇 (4)音樂編導 (5)美術編導 (6)演員 3、以抽簽的形式派發任務書 由教師派發項目制作的任務,即將每個公司制作的素材交給每個公司的項目代表(每個公司的素材不同),把具體的活動規則交待清楚。 二、教學主題活動的過程 (一)前期——布置和籌備 1、教師扮演主辦單位的代表,作為對各競投公司的作品的審核及指導項目代表完成作品,在學生抽簽后,首先對各組的項目代表進行簡單的思路性的提示。 2、項目代表帶領各自公司開始工作 3、教師逐個公司進行指導和各制作班底進行討論 4、多媒體顯示各組將需配合的圖像(瀏覽的形式) 5、教師到各組進行視聽和初步審核 6、播放往屆學生的作品。 7、學生堂上討論擬定作品輪廓。 8、教師巡堂指導,登記演示會所必需準備的資料(如:寫字板、道具等)。 (二)中期——過程展示(組織競標演示會,即將各公司完成的作品進行集中演示。) 1、由項目代表對公司的制作班底進行簡單的介紹,即把該組的成員向全體在座的公司進行介紹 2、由制作總監對作品進行簡單的介紹,包括創作的總體設想,風格等,重點對所選的音樂作解說。 3、演員表演 (三)后期——成績評比(各組進行評選) 選出最佳方案獎、最佳演繹獎和最佳組織獎等 師生共同小結本課 1、音樂的功用是無窮的 2、通過這樣的創作,學生得到的啟示是什么(討論) 3、怎樣才能取得勝利?什么是勝利?
1、認知目標:了解不同音樂的風格是如何被運用在背景音樂和會廣告音樂等方面的。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對音樂功用的了解和團隊精神以及創作的思維能力和邏輯性。自我展現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團隊合作力、敢于表現自己的精神。
模擬音樂工作室的形式,讓學生動手試做音樂、圖像和文字合成的工作,并通過學生為一個劇本配樂配影像的活動,使其樂于感受音樂和了解音樂的某些功用。
一、準備活動
時間分配
(一)教師準備教材,影片。
(二)教師上課前將視聽設備裝置完成。
(三)教師熟悉參考資料。
(四)學生上課前分組。
(五)要求準備好道具,如相機、mp3、電腦等
5’
10’
20’
30’
15’
10’
60’
20’
二、引起動機
教師詢問學生是否有興趣成立一個音樂工組室,嘗試體驗一下MTV的制作過程,老師可以提供劇本或自行創作,由分成組的學生尋找背景音樂和背景畫面,然后在展示會上演示該劇本。
三、發展活動
一、教師導入組織教學
(項目呈現):模擬音像出版公司,完成一次音像制作的投標工作。
1、分組方法:將全班同學按6-7人分成5個小組,即5個參加競標的公司,
2、并按以下分工給每個公司成員定崗位:
(1)項目代表(老板)
(2)制作總監
(3)編劇
(4)音樂編導
(5)美術編導
(6)演員
3、以抽簽的形式派發任務書
由教師派發項目制作的任務,即將每個公司制作的素材交給每個公司的項目代表(每個公司的素材不同),把具體的活動規則交待清楚。
二、教學主題活動的過程
(一)前期——布置和籌備
1、教師扮演主辦單位的代表,作為對各競投公司的作品的審核及指導項目代表完成作品,在學生抽簽后,首先對各組的項目代表進行簡單的思路性的提示。
2、項目代表帶領各自公司開始工作
3、教師逐個公司進行指導和各制作班底進行討論
4、多媒體顯示各組將需配合的圖像(瀏覽的形式)
5、教師到各組進行視聽和初步審核
6、播放往屆學生的作品。
7、學生堂上討論擬定作品輪廓。
8、教師巡堂指導,登記演示會所必需準備的資料(如:寫字板、道具等)。
(二)中期——過程展示(組織競標演示會,即將各公司完成的作品進行集中演示。)
1、由項目代表對公司的制作班底進行簡單的介紹,即把該組的成員向全體在座的公司進行介紹
2、由制作總監對作品進行簡單的介紹,包括創作的總體設想,風格等,重點對所選的音樂作解說。
3、演員表演
(三)后期——成績評比(各組進行評選)
選出最佳方案獎、最佳演繹獎和最佳組織獎等
師生共同小結本課
1、音樂的功用是無窮的
2、通過這樣的創作,學生得到的啟示是什么(討論)
3、怎樣才能取得勝利?什么是勝利?
三、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要創新
法國作家雨果對音樂有這樣的理解“音樂,是當任何語言都無法表達而又無法沉默的時候而產生的”。誠然,音樂是一種不能觸摸、只能聆聽感受的藝術,它往往是文字和語言等表達手段都無法呈現的一種意識形態層面上的事物。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他們對音樂知識的渴望,并不亞于對科學知識的追求。如果能把看似遙不可及的高雅音樂通俗易懂地呈現給學生;把似懂非懂的音樂常識深入淺出地展現給學生,就能達到豐富內涵、陶冶心靈的教育目的。故我們不應該把培養目標定位為會唱多少首歌、能彈什么樂器、懂哪些樂理知識等等,而是應該制定一些軟性的指標,例如,在音樂的理解方面表現為:他們不排斥古典音樂了、對任何音樂形式都有耐心去略作了解、對音樂的喜好并不因為是哪位歌星的而改變;在音樂能力方面表現為:有一定的音樂常識去解釋生活中的音樂現象、有一定的渠道去了解一個不曾聽過的音樂作品等等。因此,我們認為要注重三個方面的創新培養,。
第一,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在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下,學生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標新立異,即使偶有另辟蹊徑的“非分”舉動往往也會在初嘗失敗的苦澀后就心灰意冷,這就反映了學生在創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嚴重的缺陷。要彌補學生這方面的缺陷,首先要打破學生對老師的迷信,不要把老師的話當“圣旨”,要讓他們用質疑的態度去聽取老師的講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因為沒有懷疑就沒有科學的發明,就沒有人類社會的進步。
比如,我會在課堂上故意作錯誤的講解和示范,可以打破學生對老師“盲從”,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現在我們習慣于把學生當作一群羊,驅趕著他們在一條狹長的巷道里“一直向前走,不要朝兩邊看”,這樣的學生怎么可能有創新的精神呢?如果我們的音樂教師能作一些嘗試,我想一定受益匪淺。如在上音樂課之前告訴學生,老師在講解音樂作品、音樂知識時,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時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錯誤,誰發現的錯誤多,老師就會獎勵誰。可以想象,只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學生的學習態度定會由“被動接受”型轉變為“主動探究”型。長此以往,學生的求異思維將會逐漸養成,創新的意識亦將由此而生。
第二,學生創新膽識的培養。
有了創新的意識不等于就能進行創新。我們的學生普遍地還缺乏創新的膽識。其實這膽識孩子們本來是有的,只不過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膽識就在家長和老師的“緊箍咒”中逐漸消失了。在國外,學生在音樂室就喜歡擺弄陳列在教室里的樂器,他們從自己胡亂“制造”出的嘈雜音響中獲得無限樂趣,老師會用贊賞的眼神鼓勵學生們的“胡作非為”。而在中國,這種“不軌”之舉一旦被老師發現,照例會遭到一通臭罵。可想而知,學生的探索熱情和創造沖動也就隨著老師的臭罵聲飛到了九霄云外。
現在我們應該明白,學生的“膽”其實是教師給的。當你要求學生就某個問題進行討論,而學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作聲時,不要埋怨學生;當學生在探索與創造的過程中因碰到困難而退縮時,不要埋怨學生。教師有責任為學生營造一個“敢想、敢說、敢干”的氛圍。當學生碰到困難時,教師應該積極地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應該鼓勵他們不要懼怕挫折和失敗。有意識地去培養他們堅毅的創新意志品質。
第三,學生創新方法的培養。
學生僅僅“敢創新”還不夠,還要“會創新”。要使學生會創新,就必須幫助他們儲備豐富的基礎知識,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養成多向可變的思維習慣,學會基本的創新方法。
我們切不可以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能通過作曲訓練來實現。其實,在音樂教學的各項活動中均可達成這個目標。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途徑是廣泛的。我們可以在唱歌教學中,讓學生為歌曲重新填詞;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歌曲;可以由學生自己決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導學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對白,改編成有情節的音樂小品。在欣賞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邊聽邊用體態及簡單的動作表現自己的感受;可以讓他們把自己對某段音樂的感受嘗試用文字或語言表達出來,甚至可以要求學生畫一幅畫來表現音樂的意境。在律動和表演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動作;可以讓學生自由結合,自由分組,并設計本組的隊形變化等。
以上這些創新方法,教師必須讓學生在音樂實踐中逐步“發現”,加以總結并學會運用。創新方法的培養就是讓學生明白;人生就是學習的過程,只有掌握方法才能掌握人生。
最后,我們認為,中職音樂教育還是一塊待開發的處女地,它應在三個方面有別于中小學校現行的音樂教育:
第一, 我們應該借鑒國內外成功的經驗,修訂適合自己的大綱和教材。避免現行的音樂教學大綱和教材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存在某些缺陷,明確學生創造力的要求指標。
第二, 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構建成績評價體系,選擇合理的考評方法,使之既能測定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水平,又能衡量學生創新能力的優劣。
第三, 突出職業學校的教育特點,把個人性情修煉和創新思維培養作為重點,以推廣普及與個別選修相結合的形式,讓職業學校的音樂教育發展起來。
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和日積月累的過程,音樂教育的作用更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讓職業學校的音樂教育在創新意識的推動下發展壯大,為青少年藝術素質教育提供廣闊的空間。
1、《藝術教育論》 郭聲健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麥曦著 新世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