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指導研究
華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建設列為國家戰略,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的目標。這項事業意義重大,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步驟,關系實現辦成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大目標。中國自古以來都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中國文明能夠綿延不絕數千年,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家國一體觀念的支撐。為了在家庭教育領域落實好傳承文化、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需要發揚光大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的優秀文化,讓深厚的傳統文化成為當代家長成長的重要影響力,并通過家長影響到其他家庭成員,讓廣大精微、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造福當代,在千千萬萬的家庭中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并為新時代國家教育治理體系建構及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做出貢獻。
一、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的意義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這體現了黨中央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和對新時代文化力量的殷殷期待。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這一“小共同體”的集合構成社區這一“大共同體”,進而構成社會這一“更大的共同體”,家庭是社區乃至社會、國家的組織細胞、維系力量,個體―家庭―社區―社會,形成一個環環相扣、層層擴張的發展序列。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旨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所有家庭聯系在一起,在全社會形成看似無形、分散,實則團結、有凝聚力的大共同體。1 .達成全社會的團結“共同體的理論出發點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統一體,并把它作為一種原始的或者天然的狀態。”[1 ]58 世界文明史的研究顯示,家庭和氏族是人類為了繁衍后代和傳承文明而產生的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一切社會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的社會,就是家庭。”[2 ]“人類基本的需要是溫飽與愛撫,因此社會組織基本的功能就是經濟與生物的各樣維護。世代繁衍的重要猶如食物之不可一輟。”[3 ]在家庭中雙親的照顧下,兒童的存活率大大增加,并且能獲得充分的教育和發展,人類經驗和文明得以整體傳承。在共同體中,人們平和地生活和居住在一起,過著一種親密、相互依賴、排他、穩定的共同生活。伴隨著時代變遷,工業化和商業化造成了人與人、家與家之間的隔閡,人與人之間的輕松被緊張所取代,自然的感情紐帶被商業的利益紐帶所取代,非利益交換被斤斤計較所取代,利他精神被權衡利弊所取代,有機的“和而不同”被機械的“同而不和”所取代。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建設,就是希望在全社會恢復和營造共同生活的團結感,讓人們以“群”的方式整體存在。2 .人們形成“我們的”意識共同體源于“本質意志”的表達,“本質意志”基于感情動機,“人人都想象著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各種各樣的感情、欲望的沖動和渴望,在整體中有它們的統一”[1 ]146 ,人們有著共同理解和共享價值,個人自然而然地深植于整體之中。而社會則源于“選擇意志”的表達,“選擇意志”基于個體理性,講求深思熟慮和詳細審查。共同體的基本表現形式有親屬(血緣共同體)、鄰里(地緣共同體)、友誼(精神共同體),他們以婚姻、親緣、感情、價值觀、傳統習俗為紐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生死相關、榮辱與共的整體性統一,形成了“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我們的”意識。在其中,人們之間的情感交流十分充分,個體自出生之日起能夠強烈而清晰地享受到來自整個群體的信任與支撐,這是一種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3 .共同的價值觀將家與家聯系在一起在共同體內,人們依靠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信任、信奉、信仰關系而緊密聯系一起,這是一種強大的無形的聯結。共同體中的每一個人都具有良好的公共意識,個人做任何一件事時,都會想著對整個族群有什么樣的意義和利益。需求是共同的,利益是共享的,情感是相通的,人與人之間有著高度的內在契合性,統一地對內對外發揮著作用。在共同體內,這種精神成為一種制度化的價值系統和倫理規范,從而為共同體內的所有人建構出同一種精神源泉和歸屬,在精神、信仰等非自然力的引導下,人們從中感受到一種慰藉和力量、一種信念和態度。
二、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傳統文化內涵
波瀾壯闊的中國教育源起于上古時期,在歷史的長河中跌宕起伏、延綿不絕,東方教育古國的精神與情懷在世界教育坐標中獨放異彩,不絕如縷的文化歷史是當代中國人得天獨厚的寶貴財富。今天,在建設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進程中,要充分用好傳統文化資源,把中國傳統文化脈絡完整地呈現出來,為當代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實踐提供源頭活水。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文化,協同全社會的教育力量,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激發千千萬萬家長的教育主體責任。在豐厚的思想寶庫中找到與現代的對接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的精神內涵。1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是《淮南子》中提出的治國之道―――治理國家的恒常規律就是始終讓人民獲利,這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民本”和“仁政”的思想。黨中央明確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滿足人民對美好家庭教育的向往,是政府一直以來的民生追求。政府主動承擔起支持和引領家庭發展、為家長提供服務的責任,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用科學理念做好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頂層設計,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使家庭教育的社會支持惠及面更廣、基礎更牢、運行機制更順暢,這項仁政的全面落實將幫助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日子。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烈,希望安居樂業、享受天倫之樂,但是對于如何提升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質量卻感到困惑,甚至焦慮升級、親子沖突不斷。“底層放棄教育、中產過度焦慮、上層不玩中國高考”成為當下各階層家庭教育的寫照,家長與孩子都處于迷茫之中,加之校外培訓機構販賣焦慮,導致家庭內的沖突加劇,損傷了親情,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也難以保障。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工作邏輯是通過滿足家長的需求來實現對其價值觀的教育與引領。一方面大力發展各級各類教育,解決教育資源少、不均衡等實際問題,滿足家長希望子女上好學校和接受優質教育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對家長進行指導與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與教育觀,通過提升家長的教育素養來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是一項由政府主導的民生工程,服務對象是所有家庭,性質是社會公益事業。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建設,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人民服務,提升廣大家庭的福祉,讓這項事業成為政府覆蓋面最廣、最為實實在在的“民生項目”和“民心工程”。不斷改善民生才能贏得民心,普惠民生,廣得民心,幸福千萬小家庭,共建中國大家庭。2 .富而后教,興修民德培養什么人,是教育工作的重大問題和核心問題。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對于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構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體現的是國家對兒童生命成長及其家庭成長歷程的一種理解、期待和規劃。立德樹人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事情,更是家庭教育的職責所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民眾變得富裕了,但在道德與精神生活方面卻有所下降。金錢至上、娛樂至死、信仰缺失、人文精神淪喪,社會價值底線屢屢被突破,優秀傳統文化斷層的風險日益凸顯。富而后教,興修民德,就成為改革開放四十年后再出發的重要內容。家庭承擔著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的神圣職責。人生百年,立于幼學,一個人的價值觀主要搭建于年幼時期,出自家長之手。為孩子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石。在這項事業中,我們要將傳統文化傳承與當代家庭教育相結合,讓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涵養當代家長,成為他們成長最主要、最深層、最持久的力量,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獨樹一幟的哲學、價值、胸懷、氣度成為當代家長內心深處的自信之源、行動之本,實現價值和道德的理想。3 .家國一體,家國情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我們要認識到,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國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砥礪前行。只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家庭夢才能夢想成真。”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緣和收養關系的人們長期居住的共同群體,家庭成員不是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而是作為一個共同體存在。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于家邦,終于四海。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就是輔導家長將兒童教育納入國家視野,為國教子,為國育才,實現小家與大家的統一。建立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服務體系,其重大意義在于,這是一項全國范圍的政府行為,無論貧富與地區的差異,無論原居民還是新市民,政府都將為廣大家長提供一致、全面、深度的指導服務,讓家長接受科學的教育,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生活中一個個具體的問題,一步步實現心中的愿望,一點點增加獲得感與幸福感,從而所有人都能擁有美好的教育家園。這對促進社會信任的產生有積極作用,使個體獲得了一種群體身份,代代相傳,從而對個體及超越個體的群體具有永久的扶持力量,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將構建起教育生活的美好家園。4 .人文教育,春風化雨家庭可以為孩子提供完整而幸福的人文教育,促使兒童美好人性的生成與發展,這是其他形式的教育難以達成的,也是家庭教育的獨特擔當。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教育,表現為:學校教育更多體現為集體教育,更加重視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面向群體,講究共性,追求效率;而家庭教育主要是個別化的教育,以發展兒童個體的健全人格為內容,尊重個性,培養人性,柔軟緩慢。也正因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客觀差異,兩者才需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將教育目標定位在將孩子培養成具有完整人格的君子,有風骨、有教養、有才干,集諸多優秀品質于一身,這就是一種完整而全面的人格教育。家長應承擔起健全人格教育的使命,為兒童提供全面、自由、人文、通識的成長環境,呵護兒童身心的健康,培養兒童美好的道德情操,鼓勵兒童對真善美的追求,形成健全而健康的人格。立足民族文化傳承和現實需求,明確當代家長的時代責任與社會責任,增強當代家長的文化自信,全面提升當代家庭教育品質,促使家庭切實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血脈傳承的根基與經絡。
三、探索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的新機制
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必須以事實和問題為出發點,在真實、復雜的社會情境中直接觸及家庭教育現狀及其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觀察社會大環境、各方利益博弈、社區福利、政府決策以及家長自身素養等多方面因素,從而發展出源于生活、真切可行的家庭教育新機制。以立德樹人為起點和終點,在行動中協同多元主體,傳承有抓手、發展有路徑,將家長教育從“個體性努力”轉向“發展共同體”,通過平等、自由、互惠的合作性實踐來豐富家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有效機制。1 .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聯動機制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價值觀具有根基性和引領性意義。要邊行動、邊研究、邊調整,全方位探索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具體操作路徑,協調多方主體,擴大傳統文化產品和家庭教育服務的供給渠道,力爭建立起完善的家長成長和家庭教育聯動機制。從優化教育生態的思路出發,大力改善教育生態環境,形成關心、支持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促成政府主導、社會積極參與、教育事業順暢發展的教育生態環境構建。與中國國情及家庭、學校、社會實際緊密聯系,扎根人民群眾的日常家庭教育生活,基于科學規律,建構學校、社區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探索支持城鄉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的激勵政策、支持政策、規范政策和保障政策,使社會中的各個單元―――地方政府、大學、中小學、社區、家庭、家長委員會等機構,都產生相互信任的關系,從而實現情感、信息與能量的相互交換與相互作用,充分釋放社會的活力與創造力。2 .為家長開發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課程家庭教育課程不是經驗主義的教育,也不是跟著感覺走的教育,更不是跟著市場轉的教育,而是建立在心理學、腦科學和優秀文化經典基礎之上的家庭教育。內容應涵蓋家庭教育與家庭教育學,家庭教育的歷史資源,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與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邏輯起點、實踐機制、價值內核、任務與內容、理念與原則、方法與藝術,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分工與協作,不同類型家庭的教育指導,家庭發展階段與家庭教育指導,父母發展與親職教育指導等。政府負起價值引領責任,組織力量為家庭教育提供科學化、針對性和個性化的分類指導服務和實踐支持,覆蓋全國城鄉家庭。3 .充分發揮網絡和人工智能的優勢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需要面向每一個家庭和個人,就要充分發揮網絡和人工智能的優勢。以覆蓋城鄉為著力點,用實證調查的方法,建立起全國范圍內的家庭教育數據庫,進行數據挖掘和輿情分析,運用大數據分析、問卷、訪談、個案、區域實驗等手段,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的實然狀態進行調查研究。按照國際教育發展81 趨勢,使家長教育走向社會,形成更加開放、更加多樣、更加靈活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和以“互聯網+”為特征的教育供給模式,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讓不同人群特別是發展不利的人群共享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成果,激活所有家長的關注與參與,體現對每個人的尊重和關愛。
[1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58 .
[2 ]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9 .
[3 ]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東方的遺產[M].臺灣幼獅文化公司,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