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人文教育實踐優勢
馬永輝
摘要:為順應新時代我國高校本科教育發展要求,通過大學英語課程的實施過程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課程思政”人文教育。從制定“課程思政”教學計劃,在教學環節中嵌入“思政教育”元素,安排不同的“課程思政”教學形式,借助外語教學法,把“課程思政”納入教學評價體系中等方面來探討大學英語的“課程思政”人文教育實踐,以期探索適用于高校通識課、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為我國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人文教育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立德樹人”“以德為先”的課程價值論,所有課堂都要有育人功能,把“立德”和“求知”課程發展觀相統一。[1]課堂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而且要做好學生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隨時代的變化而有所變化、有所改進、有所創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思政教育成效。[2]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僅僅依靠“思政課程”是不全面的,“課程思政”系列課程將起到補充作用,促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2],以提高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課程思政”要求挖掘和發揮高校專業課程、通識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作用,以滲透、潛移默化的方式使學生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3]外語教學本身屬于人文學科范疇,大學英語課程將是踐行“課程思政”教育的一個很好平臺。這門課程除了傳授學生必要的英語知識和英語技能外,還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塑造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批判性思維,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本文基于“課程思政”理念,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教育功能。
一、大學英語所具有的“課程思政”人文教育優勢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思想道德素質,它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及強調如何去做人。[4]大學英語教材內容廣泛,題材豐富,涉及當代社會、政治、文化、科技等題材[5],涵蓋多個學科和領域,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了解人類世界,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借助課文主題抒發個人情感,培養人文情懷。語言教育屬于人文學科的教育[4],它為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語言載體,各種生活情景和場合都可以展現在學生眼前,課本的人文知識與日常生活實際相聯系,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的印象,潛移默化培養其人文意識,加強人文精神。大學英語教育具有感官性,它鍛煉、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基本能力,教學過程富有感染力,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氛圍下學習語言知識,鍛煉語言能力,同時無形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把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寓于語言教育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學生人文精神。[4]因此,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和利用這些優勢,借助課程資源,取得實質性的思政教育效果,達到“課堂思政”的目的。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人文教育實踐
(一)制定“課程思政”教學計劃,把人文素質培養有機融入教學目標中[6]。課文“ThePickleJar(爸爸的泡菜壇)”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三個方面。其中,知識目標主要讓學生學習新詞匯、句型、語法、句法、語言表達等語言知識;能力目標旨在鍛煉學生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本節課將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歸納文本主旨大意,捕捉文中關鍵信息,理解細節的能力;情感目標強調讓學生深度理解文中所體現的人文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中領會學習知識的重要性,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深厚,作者通過細膩的英語描寫展現了無私的父愛,父親那堅持不懈的精神品質,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生態度以及作者對父愛和這種寶貴精神品質的傳承。“課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學目標強調依據課文的主題思想豐富、充實情感目標的內容,并且把學生的思想引導工作融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教師靈活運用這三個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它們相互促進、相互帶動。比如,教師顛倒先教單詞后看課文的順序,讓學生先閱讀全文,試著歸納文章大意,以文中的故事情節引起學生好奇心,激發其進一步閱讀的興趣,然后學生帶著疑問學習新單詞、句法、句型等。在精讀環節,引導學生找出體現父愛的動詞、形容詞、副詞等實詞,思考為何父親生活艱難卻堅持要往泡菜壇儲存硬幣等問題,幫助學生領會知識對于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三個教學目標形成有機的統一體,做到“教書”與“育人”兩不誤,二者協同發展。
(二)善于在教學環節中嵌入“思政教育”元素。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積極發揮教材資源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把人文素質教育融入每個教學環節中。備課時,依據教學目標反復斟酌、思考、挖掘教材背后的思想政治元素,找到教材內容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把人文教育滲透到新課教學過程中。在教單詞、句子時,將思政教育元素有機融入動詞、形容詞、副詞等實詞和重點句子的意義講解中。比如,句子“Dadwouldemptyhispocketsandtosshiscoinsintothejar.”中的“empty”一詞,它可以用作動詞、形容詞、名詞,在本句中用法是及物動詞,意為“倒空;騰空;掏空”。父親并沒有把口袋里一天辛苦工作所賺的錢留給自己,而是毫無保留地掏空儲存到泡菜壇里。“empty”一詞很好地體現了父親深沉、無私的愛,內心的堅韌。對動詞“empty”進行人文色彩的講解,不僅加深學生對這個單詞的認識,有助于學生的詞匯記憶,提高課堂學習效果,還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細節處所蘊含的人生寓意。在句子“Theylandedwithamerryjinglewhenthejarwasalmostempty.”中,作者用形容詞“merry(歡快的;歡樂的)”來描寫硬幣落入泡菜壇時發出的聲音,壇子幾乎是空的,里面儲存的硬幣很少,但是作者卻認為這種聲音歡快動人,父親樂觀的生活態度感染了作者。而壇子是希望的象征,即使處在艱難的環境中,“我”和父親還是對美好生活充滿期望,父親對于能讓“我”上大學充滿信心。堅持往壇子存硬幣,總有一天壇子會滿的。把“merry”蘊含的人文知識與單詞的講解相結合,浸潤式引導學生對待生活應持樂觀的態度,遇事學會從不同的方面思考問題等。句子“ThefirstChristmasafterourdaughterJessicawasborn…”中的重點動詞“born(出生;出世)”蘊含著傳承愛的人文精神。父親的精神品質、父親的愛將由作者傳遞給出生的孩子,這份愛,這份堅韌,這份希望將會一代代地得到繼承與發揚。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但是人們對生活的希望,對愛的傳遞與傳承是一樣的。在課堂小結時,教師除了總結重難點知識外,還要強調課文體現的主題思想。課后,讓學生思考為何父親堅持存硬幣讓作者上大學這一問題,并用英語做好總結,使課堂上的人文教育作用更加明顯。教師在有意中傳輸,學生在無意中接受。通過把“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環節中,學生在掌握語言知識、鍛煉語言能力的同時又培養了人文意識。
(三)根據教學需要安排不同的“課程思政”教學形式。在課堂上為了講課的效率,教師一般通過生動的口頭語言給全班學生傳授知識,但適當組織其他教學形式會取得更好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基于課文中的人文教育主題,教師搜尋與之相關的中國故事,安排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延伸課堂知識,讓他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孟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孟子小的時候他母親為了讓他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不辭艱辛帶著他遷居多次,從而有孟母三遷的故事流傳至今。讓學生小組討論課文中的父親與孟子的母親做法有什么共同點與不同點,感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鼓勵學生使用新學習的單詞、語法、句式進行交流,可以中英文結合,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國家和民族精神,引領他們對自己國家歷史文化的認同。課堂上,要求學生以個人的形式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把討論后的感想寫下來以掌握學生對詞匯、語法知識的接受程度,有助于教師的教學反思,及時調整教學形式。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把我國傳統文化故事融入教學話題中,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四)借助外語教學法實現“課程思政”教書育人的目標。大學英語課程是一門教授外國語言的課程,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培養需要和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外語教學方法。在系統地教授語法知識、復雜的句型結構或抽象的概念時運用傳統的教學法,語法翻譯法。以教材中的課文“ThePickleJar”(爸爸的泡菜壇)為基本閱讀材料,教師用母語來講解詞匯、句型、語法等重難點知識,與此同時教師挖掘出語言知識與思政內容的結合點,把“深沉的父愛、樂觀的生活態度、愛的傳承、知識的重要性”等人文思政教育內容寓于語言知識的教授過程中。傳統教學法幫助教師提高課堂傳授知識的效率,節省課堂時間;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及潛移默化下思政教育內容的汲取。但是僅僅通過課堂講授難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難以讓學生真正領會課文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交際法安排學生就時事內容進行角色扮演,模擬生活中的真實情景,讓學生獲得較為直接、真切的情感體驗。首先,教師向學生展示與本節課的思政教育內容相關的新聞時事,比如,就讀于南充職業技術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陳歡趁上網課的間隙身體力行摘櫻桃去賣,替家里唯一經濟來源的父親減輕生活的重擔。然后,分配角色、組織扮演,把這一幕鮮活地呈現在課堂上。從課文的故事“父親存錢供‘我’讀大學”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大學生幫父親減輕生活重擔”,兩者相呼應,加深學生的印象,無形中培養他們的擔當意識。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角色間的交流,必要時可以中英結合,增強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同時領會到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自身情況根據實際教學需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法,以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技能和培養其“課程思政”人文素質。
(五)把“課程思政”納入教學評價體系中以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評定學生的“課程思政”人文素質時,著重運用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細心觀察,善于發現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精神面貌的變化,認真做好記錄。要求學生每兩周提交一次簡單的英語書面報告,比如,“這段時間,你最想評價的一位同學,為什么評價他,運用最近學過的英語知識簡要說一說,100 字以內;此外,對自己這段時間的學習、生活簡要做個總結。”把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相結合。教師把這些數據記錄到學生網絡電子檔案袋里,根據其思想素質的進步程度把它納入到期末總成績中。通過完成簡單的英語報告,學生會逐漸關注到同學們身上的優點、閃光點,有助于學生間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同時,這本身也是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的一種方式。
三、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承擔著培養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為進一步把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取得更好的思政教育實效,高校通識課、專業課應與思想政治課程形成育人合力。大學英語是高校開設的一門通識基礎課程,具有“課程思政”人文素質教育的優勢。把思政理念寓于課程實施過程中,從教學計劃、教學環節、教學形式、教學法、教學評價等方面實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人文素質教育,把教書育人的工作貫穿課程執行的全過程。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傳授學生語言知識,鍛煉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培養學生“課程思政”人文意識,做到知識導向和價值引領相結合。
[1]伍醒,顧建民.“課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邏輯、制度訴求與行動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3):54-60.
[2]邱仁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闡釋[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3]趙繼偉.“課程思政”:涵義、理念、問題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9(2):114-119.
[4]崔新建.人文素質及其培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17-119.
[5]蔡基剛.淺談21 世紀大學英語教材編寫中有關選材的幾個問題[J].外語界,1997(1):26-29.
[6]陳雪貞.最優化理論視角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實現[J].中國大學教學,2019(10):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