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實踐能力培養途徑探討
譚靜
論文關鍵詞:教師教育基本實踐能力培養途徑
論文摘要: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實踐能力培養應從強化學生基本實踐能力的現實意義出發,摸清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實踐能力的內容,分析校內和校外培養途徑,找到培養學生基本實踐能力的方法,切實做好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工作,以此達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1995年國家頒布了《教師資格條例》,全國師范類院校重視教師教育專業基本實踐能力的培養,一度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實踐能力得到強化;隨著社會重視學歷、資歷,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高等教育規模迅猛擴大等現象的出現,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一度出現滑坡的現象。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給北京大學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回信中都提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性。為全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重慶乃至全國各高校掀起了實踐育人工作經驗交流熱潮。 一、強化學生基本實踐能力的意義 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是實踐育人的主要形式,而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又是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所以強化學生基本實踐能力是做好實踐育人的首要工作,也是高校實踐育人的基礎性工作;進入新世紀以來,高等教育規模迅猛擴大,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等問題的出現,實踐教學成了高校培養人才的薄弱環節,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培養也被弱化;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進一步要求高校加強實踐育人的工作,同時也體現出強化學生基本實踐能力工作的必要性。 二、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實踐能力的內容 2004年,《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的通知》中要求從業者“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通知中還指出“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于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實踐能力通用技能應包括“講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書寫規范漢字和書面表達、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和教育技術能力”五部分;對于教師教育藝體專業的學生來說,基本實踐能力還包括:音樂演奏技能、舞蹈表演技能、美術創作技能、體育競技與示范等基本能力。 三、培養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實踐能力的途徑 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培養途徑在大學期間可以分為校內和校外同時交叉進行。其中校內培養途徑主要有課程培養、“導師制”指導、技能訓練和比賽、學生社團活動等方面,學生在校內主要進行理論知識學習、基本技能訓練、學校實踐活動等來達到培養基本實踐能力的目的;校外培養途徑主要是學生第二課堂素質拓展活動、專業認知實習、專業實習(實踐)和畢業實習等,以此培養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 (一)校內培養途徑 1、課程培養途徑 課程培養是學生基本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重慶文理學院2011版人才培養方案中以小學教育專業為例,其中基本實踐能力開設的課程有:教師口語、書寫基礎、寫作(含應用文寫作)、班隊工作與活動設計、現代教育技術等?;A性實踐能力的課程開設時間都在一年以上,開設課時都在60課時左右,與基本實踐能力五大部分相關的課程學分超過了該專業總學分的四分之一。通過課程培養途徑,使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掌握基本實踐能力,在教師職業活動中更好的輔助教育教學工作。 2、導師制培養途徑 本科生導師制是指高校在對本科生實行班級制和年級輔導員制的同時,選聘一些有經驗的教師擔任本科生的導師,導師們負責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專業輔導、生活指導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制定成才計劃,采取個別輔導的方式促使學生全面快速成長的教育制度[1]。導師制能夠把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的訓練、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結合起來,并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進行有效的指導,全面提升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是實踐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更好地突顯導師制的育人功能。 3、技能訓練培養途徑 教師教育專業技能是基本實踐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慶文理學院對大一和大二年級的學生要求以班為單位集中上早、晚自習,除規范大學生作息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外,還有一目的就是加強大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的培養,按照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技能訓練實施方案,安排技能“小先生”集中早晚自習時間授課,學生充分利用早晚自習的時間開展訓練,加強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技能培養。
5、學生社團培養途徑 學生社團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組成團體,是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科技文化藝術活動的主要力量。重慶文理學院教育學院“以10個學生社團為平臺,把教師教育專業基本實踐能力化分成了:聽、說、讀、寫、看、思、做、研八個方面,使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加突出”。10個學生社團涵蓋了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實踐能力的不同方面;社團創辦的主旨以提高學生在相關教師教育專業基本實踐能力方面的素質,每個學生社團都有相關專業的指導教師,以比賽項目的具體要求進行訓練,重慶文理學院教育學院學生在校內外獲得的獎項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這種途徑培養出來的。實踐證明,學生社團這種培養途徑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校外培養途徑 1、第二課堂素質拓展培養途徑 在重慶文理學院2011版人才培養方案中,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第二課堂素質拓展項目要達到10學分要求,具體的認定辦法參照《重慶文理學院第二課堂素質拓展學分認定工作實施辦法》進行。第二課堂素質拓展實行項目推動制,主要從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技人文素質、社會實踐活動、職業從業技能等四個方面的具體表現認定學分,內容包含了思想道德方面、課外科技學術活動、各類科技學術競賽、社會實踐活動、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等方面。第二課堂素質拓展培養途徑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2]。
2、認知實習培養途徑 認知實習就是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情景,從而使之了解專業的價值觀、態度、理論及工作技巧與應用[3]。重慶文理學院教師教育專業都要求學生在大學第一、二學期到中小學中去,開展為期兩周的專業認知實習,合格者記2學分。觀摩主要課程的教學流程和教學方法,了解班隊活動的開展情況,多方感受中小學教育的現狀,以增加學生對教師職業的感性認識。 3、專業實習培養途徑 教師教育專業實習(實踐)就是學生在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后,利用正常的學習期間,到中小學校見習,目的在于拓展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重慶文理學院教師教育專業專業實習一般安排在學生第四至第六學期開展,時間在2-3個周,合格者記2-3學分;由具體專業課程老師安排時間和內容,統一組織學生到中小學去實踐,實踐后組織召開座談會相互交流,查找各自在專業實踐能力方面的問題和不足,以便及時修正和彌補。只有把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有效的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在專業實踐方面的能力。 4、畢業實習培養途徑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大四學生處于職業探索和職業準備階段,同時他們又具有很大的潛力、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重慶文理學院加大了教師教育專業畢業實習的時間,用大四年級一個學期的時間讓學生做好畢業實習,目的就在于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實習時間,努力實踐專業基本知識,培養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實踐的能力,加強專業技能的實踐。通過畢業實習時間的延長,教師教育專業學生能更好地解決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高自身的基本實踐能力。 四、結語 本文把握教育發展階段的特性,把遵循教育規律、面向社會發展需求、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作為指導思想。從強化學生基本實踐能力的現實意義、教師教育學生基本實踐能力的內容、校內和校外的培養途徑等方面,對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實踐能力培養進行探析,以期能為高校在教師教育專業實踐育人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