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形勢下大學生艱苦創業教育體系探討
佚名
【摘要】實踐是培養學生艱苦奮斗意志和品格的重要途徑。自1995年學校成立董事會以來,石家莊鐵道大學的董事單位已達60余家。學校不斷拓寬與董事單位的合作,積極探索“3+1”、“2+2”等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在學完前三年或前兩年的課程后,提前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學校按照企業要求進行訂單式培養,學生利用暑假和實習機會去現場鍛煉,使培養的人才直接面向工程企業。這種培養模式,使學生通過參與工程施工經受艱苦生活的磨煉,既增進了學生的實踐知識,又使學生受到了基層的艱苦鍛煉,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艱苦創業精神是凝聚黨心民心戰勝一切困難,取得革命和建設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大力倡導和發揚艱苦創業精神。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力軍和骨干力量,如果他們缺少艱苦創業精神,就無法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艱苦創業教育,加強艱苦奮斗精神塑造,是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重要戰略任務,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亟待進行研究和解決。
一、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艱苦創業教育的靈魂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艱苦奮斗的創業史。艱苦創業精神作為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一種思想境界,無論什么時代都被人們視為成就任何事業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支撐,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創業維艱,奮斗以成。歷史的勝利和成功,永遠屬于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艱苦奮斗的人們?!盵1]所以,加強艱苦創業教育,必須首先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從而為大學生艱苦創業確立目標,指明方向。
(一)理想———確立艱苦創業的遠大目標
人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有了人生奮斗的目標。人的理想越大,格局就越大,胸懷就越大,追求的事業也就會越大。在艱苦創業教育中進行理想教育,就是為大學生艱苦創業確立遠大目標。理想不僅是大學生心中的企盼和希冀,也是預期要達到的目的地,一旦擁有了理想也就有了行動的坐標,理想需要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創業目標來實現。對當代大學生來說,要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有了這樣的理想追求,就應該在正視現實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創業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不斷完善自己的創業素質,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和能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追求人生理想的過程。在大學生艱苦創業教育中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不僅為大學生創業確立了遠大目標,而且可以克服理想教育的空泛性,使理想具體化、現實化,也能幫助大學生克服職業選擇的消極等待思想和迷茫情緒,增強職業進取意識,樹立正確、科學的擇業觀和創業觀。
(二)信念———明確艱苦創業的正確方向
光有理想不夠,還得擁有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是認識深化、情感深化和意志深化的融合與統一,這就是信念。著名文學家蘇東坡說過,“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創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不可能處處鳥語花香,一帆風順,遇到始料未及的困難、挫折甚至磨難都是正常的事。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就有可能退縮卻步,就會前功盡棄,就會一事無成。在艱苦創業教育中,加強信念教育可以為艱苦創業指明正確的方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艱苦創業教育的靈魂,其目的是使大學生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和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清華大學演講時指出:“什么能夠使你們的心靈永明亮,而不至于后悔?那就是你們的理想信念。這就像一盞明燈,永遠在你的心里點燃,并且照亮你的前進的方向。”[2]
二、把艱苦奮斗精神的培育作為艱苦創業教育的基石
2002年,胡錦濤總書記在西柏坡考察時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盵3]同理,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大學生是難以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的,艱苦創業教育必須著力塑造大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
(一)對學生進行“苦”文化教育是前提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比較充裕,社會、家長給了他們很多的關愛和呵護,這種生活現實導致很多學生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習慣,有的學生甚至表現出追求物質享受,追求高消費的不良傾向。這些現象的出現都與他們長期脫離生產實踐,對于生產勞動和勞動產品的來之不易沒有切身感受,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有關。所以,培養學生艱苦創業精神,應重視對學生進行“苦”文化教育。通過“苦”文化教育使學生明白,唯有經過辛勤的勞動才能創造出美好的生活,只有使“苦”的種子扎根心靈,才會生長出艱苦創業的果實。
(二)全面了解艱苦奮斗精神的內涵是關鍵
開展艱苦創業教育,要對大學生全面揭示艱苦奮斗精神的時代內涵,使他們懂得在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條件下,講艱苦奮斗并不是要他們重過缺吃少穿的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僅僅是一種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與生活方式。艱苦奮斗的時代內涵是一種開拓創新、不畏艱險,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狀態,是一種不懼艱險、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是一種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生活態度。不畏艱險是艱苦奮斗精神的主要特征,是在艱難困苦面前不消極、不沮喪、力求有所作為的態度。吃苦耐勞是艱苦奮斗精神的表現形式,它是一種敬業精神,是對工作負責,全身心投入,表現為對既定目標的鞠躬盡瘁。勤儉節約,是艱苦奮斗精神的必然選擇。勤儉節約既是一種生活態度,同時也表現為一種工作態度,它要求我們在生活中做到適度消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工作中珍惜他人勞動成果,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只有全面理解艱苦奮斗的內涵,大學生才能深悟艱苦創業的真諦,才能將精神轉化為行動。
(三)在“四會”中體會艱苦奮斗精神是根本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只有讓大學生在生活中深刻體會艱苦奮斗精神,養成艱苦奮斗的生活態度才是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目的所在。大學生走入校園不僅僅是為了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思考的方法,學會生存生活的本領。因此,大學生只有在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事做人中體會艱苦奮斗的精神才是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根本所在。在“四會”中體會艱苦奮斗的精神要求,大學生認真學習各項知識技能,發揮不怕吃苦的精神,勇攀科學的高峰,養成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在生活中發揮艱苦樸素的精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與人相處中發揮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一句話,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必須滲透,或者說融入到大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中。
三、把經常性特色教育作為艱苦創業教育的途徑
對大學生進行艱苦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艱苦創業精神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為了提高艱苦創業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唯有堅持經常性特色教育,把艱苦創業教育貫穿到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工作格局,才能更切實有效地塑造大學生的艱苦創業精神。石家莊鐵道大學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采用“四課”的方式和途徑,在本科生中四年一貫地開展艱苦創業教育,成效顯著。(一)入學教育的必修課堅持從入學教育開始對新生進行艱苦創業教育。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對學生進行以軍訓、參觀校史展覽、觀看校史紀錄片和輝煌成就展、學習優秀畢業生事跡等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為了進一步擴大教育活動范圍,強化教育效果,在以軍訓為主要內容的新生入學教育中,突出艱苦創業精神教育,邀請一些老革命、勞動模范、道德標兵等有突出貢獻的人士為入學新生作報告,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人生感悟、理想信念為大學生講解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追求成功,實現人生價值。組織新生收看《高擎五星紅旗的人們》、《大路朝陽》、《青春鑄路魂》等紀實錄像片,大力宣傳畢業生到基層、到艱苦行業建功立業的先進典型,使廣大新生深刻體會到肩上的社會責任,明確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激發他們刻苦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二)校園文化建設的養成課校園文化是一種潛在的無形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園文化對每個學生都有熏陶和感染作用。將艱苦奮斗精神注入校園文化可以使學生從中得到啟發,從而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首先,注重學校精神文化建設。學校校訓、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都注重艱苦奮斗精神教育。同時,利用廣播、櫥窗、校報和校園網宣傳優秀校友艱苦創業的先進事跡,“艱苦創業、志在四方”的傳統、“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的作風和“軍魂永駐,校企結合,育艱苦創業人”的辦學特色,都成為學校的精神財富。其次,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在鐵道大學校園內安置了詹天佑、茅以升等雕塑;把校園內的道路命名為青藏道、秦沈道、西康道等;在圖書館、教室、辦公室、食堂和路邊文化牌張貼或懸掛鐵大學子艱苦創業的圖片;記載著校史的八零廣場等,這些都營造了崇尚艱苦創業的校園文化氛圍。再次,開辦以艱苦奮斗教育為主題,形式多樣,融時代性、教育性和艱苦奮斗精神為一體的系列講座活動。通過濃郁的以艱苦創業歷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環境隨時隨地感染并激勵著學生弘揚傳統,發憤學習,將來報效祖國。(三)擇業就業期間的指導課擇業、就業教育旨在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培養大學生的擇業意識和能力,使大學生就業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為大學生開展擇業、就業教育活動,將“就業指導課”列為必修課程,在“就業指導課”中,為學生介紹就業創業形勢,激發學生艱苦創業的熱情,為學生在基層創業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礎。把“到基層去、到艱苦的地方去、走基層成才之路”的思想貫穿到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的始終,使學生牢固樹立基層成才、艱苦成才意識和服務國家基本建設的職業意識。向學生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與他們座談在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領域發生的變化及發展趨勢,幫助學生認清形勢,轉變觀念,自強自立,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勇于到基層鍛煉成長,善于在艱苦、復雜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1]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5.
[2]溫家寶.青年人要把命運和國家的命運連在一起[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