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方法及現代借鑒的探討
佚名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預期效果,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自我教育。古代的修身教育不只是為人們找到了一條提高道德境界的方法途徑,更為重要的在于它把培植自我內心的道德良知看成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看成是人性修養的最高境界。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很好地借鑒這一經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從關注外在的表現轉向關注內在心靈的培養,從根本上提升人的自我修養水平和道德境界。
中國古代自從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盡管沒有明確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卻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以往的剝削階級社會以至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確實沒有‘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名稱,但這種活動卻是實際存在著的。任何統治階級都力圖用他們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來影響全社會的成員,使社會成員尤其是年輕一代成為統治階級所要求的人,從而鞏固其統治。這就決定了在任何階級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是一種客觀存在。”[1]4認識與了解中國古代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及方法,不僅有助于客觀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對現代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體系建構也有借鑒和參考價值。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方法主要包括經學教育、禮儀綱常教育、道德楷模教育和修身教育等。
一、中國古代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及其特色
(一)經學教育是貫穿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具有價值觀屬性的經學教育是古代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價值觀是指導人行動的靈魂,是社會運行發展的精神核心。任何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在社會生活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必然是統治者的價值觀。統治階級為了使自己的價值觀被社會成員接受認同,就要進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中國古代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是儒家的價值觀,它集中體現在儒家的經典著作中。所謂的經學也就是儒家經典著作之學。從西漢王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經典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性即靈魂性內容。西漢開始的經學教育包括《五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經、春秋和《孝經》、《論語》,通稱為《七經》。經學不僅成為漢代學校教育的內容,而且也成為官考入仕的內容,尤其是實行科舉制度以后更是如此。由于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和統治者的不同需要,以及統治者認識程度、主觀偏好的差異等因素,經學的教育內容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有所變化發展。西周原來的《六經》到西漢變為《五經》乃至《七經》,唐朝時期把《七經》擴展為《九經》和《十二經》,而到了宋朝,經學的內容發展為《十三經》。從宋朝開始的經學包括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也都被包括在經學之中。經學之所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因為經學中具有統治者所需要的價值觀念,諸如《春秋》中的“大一統”觀念,突出強調重視國家統一,不能分裂。南宋學者喻樗說:“六經數十萬言,只十個字能盡其義,要之,不出乎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而已。”(朱彝尊《經義考》卷二九六)。喻樗強調“五倫”是儒家經典的核心內容,所謂五倫也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統治者特別看重的是五倫中的君臣有義。(二)封建綱常和禮儀規范教育是貫穿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線封建綱常和禮儀規范教育是中國古代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線。一個社會得以運行的基本條件之一,是社會生活中要有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沒有規范的約束和對行為的規范,社會生活就不能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就無法保證。封建綱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古代社會經過長期積淀和總結提煉出來的處理上下尊卑關系和人與人關系的基本準則,類似于現代社會中的道德原則或原則性的規范。禮儀規范包括禮儀和規范兩個部分,前者是社會生活中方方面面禮儀的規定,后者則是社會生活中帶有強制性的規范。禮儀是告訴你應該怎么做的規范,規范是告訴你不怎么做所要承擔的后果,二者分別從不同方面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規范約束。中國古代社會統治階級把規范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在如何讓社會成員認識接受社會規范上花費了心思。一方面,通過學校教育來進行封建綱常和禮儀規范教育,把封建綱常和禮儀規范納入教學的內容體系,在基礎層面對人們進行教育;另一方面,通過入仕的途徑進行封建綱常和禮儀規范教育,綱常的原則和禮儀規范的具體內容是入仕考試的重要內容,這在實際上是通過入仕的途徑強化綱常和禮儀規范的教育。此外,中國古代社會的統治階級還不忘用社會教育的手段來實現封建綱常和禮儀規范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會生活中,乃至通俗讀物中貫穿滲透綱常和禮儀規范教育。“道德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的綱常名教,以臣忠、子孝、妻順為代表的三綱五常成為中國社會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2]從西周的萌芽階段到西漢的完善階段,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以封建綱常和禮儀規范作為基本內容,而中國封建社會所以能夠延續兩千多年,與綱常和禮儀規范教育的深入與普及不無關系。(三)不同層次的道德楷模教育增強了教育的感召力中國古代社會格外重視道德楷模和典范的教育。首先是選擇不同層次的楷模。古代社會的楷模和典范教育最突出的特點是注重層次性,不同層次的人有不同的典型和楷模。對于統治者來說有統治者的楷模,士人階層選擇的是士人的楷模,而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則有普通民眾的典范。比如,堯、舜、禹、周公等,這是歷代君王所要學習的楷模;孔子、孟子等圣人則是士人或者書儒需要學習的楷模,成圣教育則是典型的象征;而對于普通百姓來說,他們的楷模則是那些遵守封建禮教和規范的人。其次是通過楷模典范的推選過程進行教育。推選典范楷模集中體現在士人和百姓的層面上,每一次對楷模和典范的推選,實際上都是一次現實的教育過程。推選要有推選的標準和條件,明確這些標準的過程也是對人們進行教育的過程;而按照這樣的標準去選擇對象的過程同樣也是一種教育。誰成為典型和楷模,是因為他具備了什么條件;誰在推選中落馬則是說明他不具備什么條件。古代社會的道德楷模教育作用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通過推選過程實現的。第三是對道德楷模和典范進行廣泛地宣傳和旌表。一方面通過有效的途徑讓更多的人們知道他們的事跡;另一方面,對典型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賞,有的甚至被加官進爵,成為封建統治階級隊伍中的一員。道德楷模和典范教育的作用在于,對于被推選的人來說,由于推選和宣傳過程,使他們自身受到鞭策而更加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對于目睹典型楷模被推舉的過程和社會給予的肯定旌表來說,也會增強典型的感染力,不同程度地成為效仿的對象。應該說,中國古代社會通過典型楷模教育來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在實踐領域引領人們行為的效果。此外,中國古代社會還突出強調社會的教化。教化的要義之一就是要求統治者的行為能夠成為百姓效仿的榜樣。這也是楷模和典范教育的應有含義。(四)修身教育強調內心感悟修身教育是讓人們尋找修煉途徑的教育,它同樣在古代社會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修身是古代社會的思想家和統治者們找到的有助于人們按照社會要求去做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修身突出的是自我教育或自我修養,它是通過自我對社會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的理解體悟,從內心生成的按照社會要求做事的自覺性。修身強調的是“優良的道德品質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后天逐漸培養起來的,即使是圣賢也概莫能外。道德品質的養成,不僅要靠社會、家庭的教育,更要靠自我教育、自我磨練,這就是修養的功夫。”[3]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統治者告訴人們:修身是成人之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突出強調修身的根本價值,只有修煉好自己,才能成大事;而要成大事者,就必須修煉好自己。修身的內容包括立志、為學、重行、改過、自省、慎獨、重微、日新等。立志,即確立高尚、遠大、明確的奮斗目標;為學,即學習文化知識和道德倫理知識;重行,即高度重視道德倫理知識的實踐;改過,即自覺、勇敢及時地改正自己的錯誤;自省,即自我反省自己的錯誤和不足;慎獨,即在自我獨處的情況下也要遵守道德;重微即重視生活中細微的小善和小惡的道德價值;日新,即不斷進步,不滿足已有的成就。修身強調的是人向善的本性不能丟掉,而不丟的有效舉措就是不斷反省自我的人性,按照人性來修養自己,也即修心養性。古代社會強調修身教育,注意在人們內心深處對社會價值和規范的接受,不僅調動了人們內心修煉的自覺性,而且大大節省了社會教育資源和教育成本。修身教育是古代社會面對所有成員倡導的教育方式,君主要修身,官吏要修身,普通的士人甚至百姓也要修身,盡管不同境界的追求有不同要求但都要進行修身。因此,修身是古代社會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貫通的內容。自孔子在《大學》中提出修齊治平以來,一方面它成為圣人君子賢人追求的目標和境界;一方面成為統治者面對所有社會成員進行社會教化的內容。之所以會如此,就是因為自我修養是一個人在社會中謀求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自我修養的水平從總體上決定著一個人發展的前景。當然,也決定著社會的發展狀況。總之,強調自我修養,是統治者為社會教化找到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它通過為人們的發展進步尋找路徑的辦法,使人們自覺接受社會的要求和統治者的意愿。
二、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的現代借鑒
“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要注意符合我國國情和民族傳統,其中包括批判地繼承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優良傳統。”[1]48縱觀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體系,盡管它有著歷史與階級的局限,有著明顯的封建糟粕,但它還是給我們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諸多借鑒。無論是價值觀念的引導,還是社會規范的約束,抑或道德楷模和典范在實踐中的引領,修煉的方法途徑等,都可以讓我們思考如何使現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方法體系更加完善,更為有效。(一)將價值觀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中國古代把經學作為思想教育的核心內容,具有統一思想的明確導向,也就是用經學來引導人們形成符合統治階級意志的價值觀。為了使經學教育更加深入,進而收到較好的效果,統治者還不斷組織文人對經學內容進行梳理和注釋。這在客觀上擴大了經學的影響,發揮了經學在社會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盡管在封建社會的后期,學校的教育內容不斷更新,經學的內容不同程度受到限制和調整,但在貫徹統治階級主導的價值觀方面,還是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經學教育之所以貫穿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始終,就是因為經學為封建社會統治的合理性進行了論證。學習儒家經典既能“學到豐富的知識和掌握從政的本領,更為重要的是進行道德意識的培養和道德行為的訓練。”[4]古代社會的經學教育,用現代的術語說就是核心價值觀念體系教育,它最根本的價值在于引導人們樹立有利于統治階級統治的價值觀。應當指出,我國古代社會統治階級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們把社會主導的價值觀熔鑄于經典著作當中,并在現實中通過有效機制讓人們去閱讀進而接受之。這一點值得我們很好地研究借鑒。我們要學會打造自己的有影響力的經典著作,并設法讓人們去讀、去接受其中的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價值觀教育亦即價值體系教育擺在首位,要把它貫穿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始終,發揮它的統攝作用。(二)重視社會規范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地位原則和規范的存在為規范人們的行為提供了可能,但僅僅在實踐層面上執行規范還不能最大化地發揮原則規范的社會價值,在執行原則規范的同時,還必須通過教育的手段,讓更多的人認識社會規范,進而才能更好地執行規范,以使統治者的統治更加穩固,社會生活更有秩序。中國古代社會的規范禮儀教育體現在兩個層面上,一是知識層面,二是規范價值層面。而我們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強調一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社會規范的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不僅要讓人們知道社會規范的內容,還要讓人們懂得社會規范的價值所在,學會用社會的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是十分重要的。(三)培養宣傳道德楷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能道德楷模教育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方法。古代社會的統治者和思想家們在重視經學教育的價值引導和禮儀規范封建綱常約束強制作用的同時,還非常注意道德楷模的行為典范教育。在他們看來,讓人們知道儒家經典著作中所蘊涵的社會主導價值理念,是為了使人們清楚社會的價值追求,以便調整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讓人們知道社會的規范禮儀和社會倡導的封建綱常,是為了讓人們知道社會的規范體系,使人們能夠自覺地用社會的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而通過道德楷模的典范作用,可以為人們的行為樹立看得見、摸得著的榜樣,使楷模和典范成為在實踐領域引領人們行為的活的規范和現實的價值理念、行為準則。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時期、不同層面都有自己的楷模可以供人們效仿,使人們學有榜樣,追有目標,趕有方向。我們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高度重視道德楷模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不但要樹立各個層次的典范,使其具有時代感召力和親和力,而且要利用現代傳媒和工具廣泛宣傳,使之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