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科健康教育的調查分析與探討
麥巧嬌
【摘要】 目的 探討實施健康教育在孕產婦孕期、產前、產時、產后中的效果。方法 比較孕產婦孕期情緒、自然分娩率、母乳喂養率、新生兒護理知識有無顯著差異。結論 健康教育可以緩解孕婦焦慮情況,提高自然分娩率和母乳喂養率,增強新生兒護理知識。
【關鍵詞】產科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教育過程,促使人們自覺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為,以改善、維持和促進個體的健康,提高護理質量。2009年我科對孕產婦實施孕期、產前、產時、產后健康教育,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2009年1-6月,我科共收治孕產婦1100例,年齡21-38歲,平均28歲,高中以上學歷849人,占77.2%,對其實施健康教育,為觀察組。2008年1-6月共收治孕產婦1021例,年齡19-42歲,平均27歲,高中以上學歷812人,占79.5%,未實施健康教育,為對照組。兩組資料無顯著差異。
1.2方法 發放調查問卷,評估孕婦情緒、新生兒護理知識。采用X2檢驗統計學方法,比較兩組在孕期情緒、自然分娩率、母乳喂養率、新生兒護理知識的差異
2 結果
3 討論
3.1孕期健康教育每周六上午開設孕婦課堂,組織專業素質較高的護理人員進行系列講課。利用多媒體或模具,通過語言教育、圖文宣傳、視聽教材播放等形式靈活教學。授課內容均由課內集體備課討論決定。內容包括:妊娠期心理生理變化,孕期營養與保健,孕期胎動自測,認識孕期各種危險因素,乳房護理,分娩前兆知識和分娩知識等。通過互動學習交流,使孕婦掌握相關知識,對其進行持續性心理安慰情感支持,緩解其緊張焦慮情緒,正確對待分娩,增加其安全感和自信心。
3.1.1孕期心理護理孕期孕婦常因生理不適或對妊娠、分娩認知不足導致焦慮情緒。通過健康教育及孕婦間相互交流,指導其采用相應措施緩解不適,并通過家屬的有效支持,減輕焦慮情緒。通過健康教育,調查結果顯示有焦慮情緒者明顯減少,共105人,占9.55%。講授正常分娩與剖宮產對母嬰雙方的利弊關系,從產后出血量、母親近期和遠期的并發癥、嬰兒抵擋力等方面進行教育。通過對媒體觀察自然分娩與剖宮產的不同恢復情況,使孕婦樹立信心,積極主動的面對分娩,自然分娩率達71.35%。
3.1.2孕期營養與保健 孕期孕婦全身血液循環量增加,代謝旺盛,指導孕婦攝取廣食譜營養,維持自身健康和嬰兒需要。孕期乳房逐漸增大,宜穿大小合適的棉質乳罩,減輕不適感。常用溫水清洗乳頭,鍛煉乳頭韌性。乳頭凹陷者,經常將乳頭向外牽拉,防治哺乳時乳頭破裂或嬰兒吸允困難。
3.1.3孕期胎動自測 胎動計數是孕婦自我監護胎兒宮內情況的一種實用方法。孕婦每日早中晚各數1次胎動,每次1h。每小時胎動數應不小于3次,胎動頻繁或胎動減少時應及時就診。
3.1.4臨床先兆告知孕婦臨近預產期使應提早做好入院準備,出現見紅、陣發性下腹墜脹等為臨產先兆,應及時入院。
3.2產前健康教育
3.2.1入院健康教育 責任護士熱情接待孕婦,做好自我介紹,介紹病區環境、主管醫護人員、病區規章制度。通過溝通取得信任,建立指導合作式護患關系,提高孕婦對護理工作的理解和滿意度[1]。
3.2.2待產健康教育 評估孕婦身體狀況,確定健康教育重點。如糖尿病孕婦給予飲食指導;妊高癥孕婦指導左側臥位,間隙給氧,自計胎動;胎膜早破孕婦講解臥床方法,提高臀部,保持會陰清潔,觀察羊水性狀等。
3.3產時健康教育
孕婦進入產房后安排有經驗的助產士進行“一對一”護理模式,指導產婦通過合適的呼吸模式,減輕宮縮疼痛。同時給予安慰、撫摸消除其緊張情緒。及時告知產程進展,開設導樂分娩,讓家屬陪伴給予精神支持,最大限度調動產婦的主觀能動性,使之順利度過分娩過程[2]。胎兒娩出后祝賀產婦初為人母,并早接觸早吸允,建立母子感情。通過吸允可以刺激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并為母乳喂養打好基礎。 3.4產后健康教育
3.4.1飲食休息指導 產婦經歷了艱苦的分娩過程,身心處于極度疲憊狀態,指導產婦食用高熱量、高蛋白、低脂肪營養豐富的湯汁或易消化食物促進體力恢復,并有利于乳汁分泌保證母乳喂養的順利進行。進食適量蔬菜補充維生素,為嬰兒提供豐富營養。產后24h臥床休息,無特殊24h后可下床室內活動,促進惡露排除、子宮恢復,保證充足睡眠。
3.4.2 母乳喂養指導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物。講解母乳喂養知識,提供錄像觀看并示范指導正確喂奶姿勢、擠奶手法,幫助嬰兒正確含接,嬰兒按需哺乳。做到早吸允、早接觸、早開奶,使母乳喂養率達89.64%。對有母乳喂養禁忌癥者教會人工喂養方法。
3.4.3 新生兒護理指導 指導產婦及家屬學會觀察新生兒哭聲及大小便情況,臍部護理,更換尿片,嬰兒淋浴、撫摸等,指導更換小兒體位,定時翻身和側臥。講解新生兒期常見生理現象,如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生后2-3天出現,5-7天高峰,2周后逐漸消退。女嬰受母體雌激素影響出現白帶、血跡,數天后消退。通過健康教育,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掌握評分達95分,明顯高于未經過健康教育者。
3.4.4 出院健康教育 指導產婦合理搭配飲食,勞逸結合,保證母乳喂養4-6個月;囑產后42天內禁止性生活和盆浴,采取有效避孕措施;42天到醫院行產婦和新生兒健康檢查;建立新生兒預防接種檔案,使母嬰健康照顧由依賴醫院逐步轉向依賴自己和家庭[3]。
4 小結
通過對孕產婦實施孕期、產前、產時、產后健康教育,使產婦正確認識孕期的生理、心理變化,緩解焦慮情緒,增強自我保健意識,使自然分娩率、母乳喂養率大大提高,產婦較好的掌握了新生兒護理、產后計劃生育、新生兒預防接種相關知識,促進母嬰身心健康。同時通過互動交流,拓寬了護理人員專科護理理論知識和溝通技巧,增強責任感和積極性,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
參 考 文 獻
[1]姚梅萍.淺談在產科開展健康教育[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4,1(1):39.
[2]關桂冰,周肖郁.一對一分娩護理模式的探討[J].現代護理,2004,10(6):493-494.
[3]方秀蓮.產科護理潛在的不安全因素與管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