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積極發展繼續教育的認識
高翔
摘 要: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現實促使以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為理念的繼續教育得到發展,這對建設的學習化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普通高等學校如何在社會變革中擴展教育的社會服務職能,充分利用豐富教育資源積極發展繼續教育,既涉及高校教育的若干認識問題,又是高校教育實踐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普通高校 發展 繼續教育 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要積極發展成人教育”,這深刻反映了當今時代知識經濟、信息社會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對構建創新型國家、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深刻體現了國家對繼續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積極推動繼續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協調發展是高校提供社會服務的重要任務,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要求積極發展繼續教育 當人類社會進入以知識經濟、信息網絡和全球化為重要特征以人為中心的新世紀時代,社會各個領域都正在發生并將繼續產生深刻的變革,這些變化引起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要求人們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和知識技能等等,這使得繼續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繼續教育從廣義上說是指那些已脫離正規教育,參加工作或負有成人責任的人所受的各種各樣的教育,狹義說一般是指對有一定專業或知識基礎的對象進行的知識更新和擴展教育。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在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趨勢愈加明顯,信息化與國際化帶來了社會的巨大變化,這種“專才”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大量的人才需要不斷更新知識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從而為繼續教育提出了要求。市場經濟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這種人才不僅以工作為導向,不僅強調知識的多元化,更重視能力、文化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特別是“再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再學習”基礎的確立。發達國家,包括著名跨國公司,對人才標準的界定早已走出了“唯學歷”、“唯學位”的誤區,而主要強調兩個導向。一是能力導向,雖然要考慮人才的學歷和職稱,但更突出其綜合能力和專業水平,從而真正做到唯才是用。二是業績導向,在競爭環境中,業績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只有業績才能把一個人同其他競爭者區別開來。所以,人們不可能在完成一次正規教育后就能應付一生的挑戰,而且在現代時代和社會,人的生存本身就意味著一個接一個的挑戰,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使人們在得到益處的同時感受到壓力,社會發展的迅速變遷使得終生教育和終生學習的興起和發展。為此,今天的繼續教育已經發展成以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的寬門類、多樣化、靈活性地開展的包括準學歷教育、大學后繼續教育、各類行業、專業培訓的大眾教育,并且已經成為社會化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為建設學習化社會奠定了基礎。 學習型社會的最基本、最顯著特征有兩個:一個是學習是全社會的經常化、普遍化、制度化的行為,社會的每一個人都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更新自己的知識,豐富自己的信息資源,進而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否則就會落伍并被淘汰。另一個是學習終身化,人們已把作為人生起步、就業準備的學習階段延伸到了終身,使人們不再有學習階段和工作階段的嚴格區分,學習成了人的生活方式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成了人生之中的一種需要。由此,學習和教育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學習的內容不僅是知識和技能,還包括態度、方法和行為習慣;學習和教育的場所不只是學校等教育機構,整個社會細胞和組織都成為學習化社會學習和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學習的時間也不再受到限制,無人不學、無時不學、無地不學的人人學習和受教育、時時學習和受教育、處處學習和受教育、終身學習和受教育的局面和格局就會形成。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和教育的觀念上要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和有所發展,樹立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的素質的學習和教育理念;要面向大眾和社會,在學習和教育中,充分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學習風氣;要著眼建設,構建學習化社會大眾化的學習和教育機制和體系。 二、普通高校要為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做出貢獻 以終身學習和教育為理念的繼續教育作為一種現代教育理念是在社會不斷發展和變遷中發展起來的,它作為一個人一生的教育和社會整個教育的綜合統一,既保障了一個人終身受教育的權利,又體現了現代學校教育在職責、功能和時間上的延伸與擴展,也對現行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一是要改變學校教育學科遞進,自我完善的封閉狀態,把重點放到為學生的終身生存和發展打基礎;二是學校教育擴展了普通學歷教育以外的職業技術教育、非學歷補償教育等繼續教育功能;三是要求學校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更加緊密地聯系和合作,建立學校與社會之間雙向參與、相互促進的體制和機制。這些新要求的本質反映了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對高等教育的社會職責和功能提出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