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程教育發展的現代性思略
張秀梅 楊改學
【關 鍵 詞】現代性 后現代性 遠程教育
各國的遠程教育都具有的共同的本質特征就是距離、通訊技術的使用以及學習的個性化和自主化。其中距離是開展遠程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正如基更所說,“教師與學生相互準永久性分離是遠程教育中問題的關鍵和機遇所在。”遠程教育自誕生之日起,為了克服這種時空距離就與通訊技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如今,網絡象人體神經系統一樣觸及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空間距離正在消失;時間上也為了適合學習者的不同需求而同時具有同步性和異步性,學習時間大大縮短;技術的廣泛而恰當的使用,使實體處于分離狀態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物理與心理距離大大地縮小了;同時遠程教育強調對課程的結構化設計,使得學習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性。
但是由于各個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狀況各異,因此遠程教育就對應著不同的發展思路和相應的發展模式,處理好“遠程教育普遍規律與中國國情和傳統特色的結合”[1]的關系文化背景作一下探討。
一、后現代性對教育的影響
本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遠程教育學者試圖從后現代性角度去探討遠程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比如,彼得·賈維斯在論述遠距離經驗哲學基礎時指出:“正如 Otto Peters 論述遠距離教育可以用工業化生產的觀點進行分析一樣,也可以把遠距離教育看作是晚現代性的象征。”又如德國的奧托·彼得斯認為,德國“哈根的遠距離大學已經出現了后現代趨勢”,“從后現代的觀點看使得遠距離學習的學生從事全日制工作及長時間緊張的學習,這種雙重負擔是不人道的”[2]等等。那么,后現代性是什么?
后現代性是當今西方興起的“后學”之一,是通過批判現代性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化思潮,同時又是現代性的接續與發展。現代性是從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率先走上了現代化之路開始的,它崇尚科學與理性,并因此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富足的生產力。然而到本世紀五十年代后期,西方社會開始步入了從工業化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的后工業化社會。此前的現代化(現代化是現代性的具體化)在給西方國家的人民的帶來富足的物質的同時,又給人們精神上以重創,人們在下世紀將面臨的四大挑戰竟是“和平、不平等現象、可持續發展和‘醉漢船’綜合癥”[3]。這一切導致了高度物質文明之下人們精神的彷徨、失落與無奈。生態惡化、核恐怖、極權統治等惡果使人們開始對工具理性產生了懷疑,繼而批判現代性,興起了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這種思潮迅速蔓延,擴展到包括文學、社會學、哲學以及教育等領域。后現代主義按照反現代主義的不同程度分為激進的后現代主義、建設性的后現代性主義和庸俗的后現代主義,其總體特征是非理性、反中心和否認終極真理的存在。后現代思維有三個顯著特征:反思現代性、多元思維和否定性思維。這種思維在教育上的積極影響就是重視個性和差異性,教育的本質被更多地理解為學習者獲取信息和自主選擇、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過程;學習的內容也不再是現代性支配下的“給定”(given)的東西,相反后現代性要瓦解這些“給定”的東西,“使教育具有批判的特性和適當的不確定性;鼓勵通過寬松的爭論去發現悖論和錯誤,追求一種異質性標準。”[4]。
可見,從某種意義上說,后現代性教育能給學習者更多的自主機會,追求個性化和異質性。而以通訊技術的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現代遠程教育使得這種追求成為可能。反照我國的現代遠程教育,我們主要研究視角是否也要轉向后現代性?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先看一下我國遠程教育發展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即國情如何,因為正確認清中外遠程教育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就為我們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遠程教育理論與實踐找到了根本、找到了落腳點。
二、我國遠程教育對現代性的選擇
(一)我國的社會、文化背景
根據世界發展進程的一般規律,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GDP處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往往對應著人口、資源、環境等瓶頸約束最為嚴重的時期,同時往往也是當今國際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關鍵時期。這就使得遠程教育在完成自身手段、方式、理論的現代化的同時,還要擔負起喚醒人們保護家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艱巨任務。我們的文化背景也不是連西方沒有定論的后現代性,相反卻是如何從傳統性向到現代性的過渡,在我們這樣一個現代性還未確立的國家要正確認清社會、文化背景,這對發展我國遠程教育具有重大意義。
我國從80年代就進入了全面工業化階段,并從本世紀90年代起呈現加速發展趨勢,但仍處于實現工業化的第二階段。據預測,到下世紀中葉將完成全面工業化階段。然而在朝這個目標邁進的時候,我們卻遇到了許多阻力。我國目前就面臨著以下主要四個方面問題 :
·人口:人口基數大,到2040年前后,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和老齡人口都將達到最高峰,2050年人口達16億的高峰,老齡人口比重將達34%。人口的數量仍是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痼疾。
·能源和生態: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一次能源以煤為主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消費國,據統計,我國可供開采的能源只能維持供應30年。30年后將出現能源危機。煤引起的污染是我國環境問題的主要根據。我國的酸雨區已占國土面積的1/3以上,許多大城市空氣的污染程度已遠遠超過國際認可的標準。CO2的排放量已超過8億噸碳。廣大農村和鄉鎮企業所需商品能源短缺,60%的農村居民靠柴草生活,長期過量燃燒的柴薪秸稈,造成生態質量繼續惡化。同時,毀林開荒、圍湖造田所造成的洪澇災害以及過度農墾造成的土地沙漠化也是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明證。
·文化、教育:從人口素質上看,我國一直未能擺脫掃盲的困境,而且由于科技的發展,不懂英語、不會使用計算機、不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的新文盲卻正在出現。我國的教育體制在不斷的進行改革,可是依然在教育管理體制、教育評價方法體系、教學內容等許多方面存在著問題,比如:教育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政府有關部門對學校主要是對高等學校統得過死,使學校缺乏應有的活力;教育評價一直以定量化的考試、考核為主要手段,甚至出現了用分數去評價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和愛國情操;在教學內容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脫離各地區、各民族的農村實際的情況;等等。這一切不但嚴重地阻礙了我國現代化進程,而且給現代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
從社會學角度看,我國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轉型社會,而且現在轉型正處于加速期。也就是說,我國遠程教育所處的大背景不是現代社會,也不是信息社會,而是一個過渡社會,因此,在這過程中,我們面臨著兩大任務:一個是工業化,另一個是現代化。而且,中國在21世紀所追求的現代化目標已步再是傳統的現代化,要再實現工業化時代目標的同時疊加信息化時代的現代化目標。當前,現代性成為一種全球化趨勢,可以說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次強刺激。在中國,目前缺少的不單是后現代主義,更缺少現代性這種東西,如果不注重現代性的培育,而幻想一步進入后現代狀態,不但是幼稚的,而且將導致社會發展主體目標的缺失。中國現代性確立的過程就是現代化的過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社會變遷,它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同時,我們還要借鑒后現代主義中的合理因子,使之為我國遠程教育的現代化服務。 三、現代性指導下的中國遠程教育發展策略
前面已經討論過我們國家的國情,并提出了現代化這一艱巨任務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遠程教育,因此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遠程教育就離不開現代性思想的指導。
(一)現代性要求遠程教育手段信息化
“……在很多情況下,似乎可以考慮采取某種技術‘捷徑’:發展中國家沒有必要依次經過發達國家已經歷的各個階段;從一開始就選用最先進的技術,這對他們往往是有好處的。”[5]遠程教育對技術手段的依賴性使其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比如在我國,由于時代不同,所采用的技術手段也不同,導致遠程教育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分期性: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第三代遠程教育,即現代遠程教育。先進的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在遠程教育方面信息化的具體表現是:教學形式網絡化、教學媒體數字化和教學信息多媒化。
2000年10月下旬科技部副部長鄧楠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指出,“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這給遠程教育的啟示就是以信息化促進遠程教育的現代化,這也是現代性在遠程教育手段和技術方面的具體體現。目前我國遠程教育所采用的具有雙向、同步傳輸以及寬通道、大容量、多媒化特征的VBI、HFC、B—ISDN等技術正說明了這一點。同時,我們也不應放棄普及率很高的電視對計算機、電話等數字信息的傳播,“天網”與“地網”的相接就體現了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的融合與實踐應用。
(二)遠程教育理論要體現現代性
現代遠程教育思想體現在對教學模式的選擇、研究方法的運用等方面。比如我國的電大就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探索新的實踐模式,先后經過了1979年的“自學視聽生”、1993年“大學基礎教育”、1995年的“注冊視聽生”、1999年“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開放教育試點”等四次改革,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又如德國遠程教育專家彼得斯早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工業化理論”,雖然在西方它有被“后工業化理論”所替代的趨向,但對我國遠程教育的發展仍具有很大的現實指導意義,其中的“合理性”、“大批產品”(即學生多)等理論十分適合我國的國情。遠程教育理論的現代性還體現在其他與其緊密相關的理論的現代性上,如學習理論、教學設計理論、傳播理論等。最重要的是,遠程教育在體現思想現代性的同時,要立足國情,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的遠程教育理論體系。
(三)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和運作要體現現代性
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資源相對短缺,特別是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還要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以彌補原來粗放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損失,這就決定了我們用到教育上的資金是有限的。在教育方面,國家大力提倡“科教興國”、并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等許多戰略,也因此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如何使這些投入的經費能帶來長期效益,使其周轉下去,實現遠程教育可持續發展,而不是一次投入、就辦一件事,不考慮長遠的發展,這就是現代性所要關心的問題。因此,遠程教育要實現產業化運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自主經營,以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而不是等、靠、要,一味地依賴國家無限的投入。這也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的遠程教育經營策略。
(四)遠程教育的目標要體現現代性
我國遠程教育應該以培養能力強、高素質、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新型社會主義勞動者為主要目標。當今社會是信息爆炸的社會,教師的任務不只是傳授知識,更多地是要培養他們學會獲取信息、創新信息的能力。孫福萬先生認為遠程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觀念是后現代的(參見“遠程教育——一種后現代教育”孫福萬《開放教育研究》1999年第五期),這是從遠程教育系統內部來考察的,非常符合西方遠程教育的實際情況。然而從宏觀上看,我國的遠程教育在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方面表現得更多的是其現代性。
綜上所述,我國在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的過程中,要時刻以現代性為指導思想,同時借鑒后現代性合理的東西,促進我國遠程教育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中國遠程教育的實踐創新和理論思考” 丁興富在2000年4月上海電視臺舉行的“教育技術與遠程教育發展”學術報告會上的報告
[2]:《遠距離教育理論與原理》德斯蒙德·基更編 丁新等譯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1999年8月第一版
[3]、[5]:《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雅克·德洛爾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6年12月 第一版
[4]:“教育理論的世紀回顧與展望——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第七屆年會綜述” 《教育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