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德\美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經驗對我國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
晉保山
論文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德國 美國 成功經驗 啟示
論文摘要: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已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同時,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教育觀念陳舊、發展經費不足、校企合作不充分、教學改革遲緩等。本文通過介紹德國的“雙元制”辦學模式、美國的社區學院開放性辦學等先進的高等職業教育經驗總結出幾點啟示,以對我國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起到借鑒作用。
高等職業教育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20世紀50年代起,世界發達國家相繼建立和發展了這一新的教育模式,從而對本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全面總結并借鑒世界發達國家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經驗,對推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進而使我國生產方式由勞動密集型向智能型轉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德、美兩國發展高職教育的成功經驗為鑒,希望能對我國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有所啟示。
一、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驗
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可歸納為三句話:辦學目標的全球化、專業設置的市場化、培養模式的開放性。德國高等職業院校辦學不僅著眼于學校、國內,而且立足歐盟、放眼全球,緊跟歐盟和全球對人才規格、質量的需求,把學校、教師和學生放到歐盟和全球的環境中熏陶和磨煉。以下兩方面,尤其是“雙元制”辦學模式值得我們學習。
1.“雙元制”校企合作辦學。
“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技術教育中一種比較先進成功的辦學模式,被譽為二戰后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雙元制”中的“雙元”,意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思維與動手相結合、學校與企業相結合。這是一種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緊密結合,以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的職業教育模式。[1]
在“雙元制”教育中,德國的企業擔負著職業教育者的重要職責。在某種意義上,企業的職責比學校的職責更重要。
首先,企業為實現職業教育目標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雙元制”的職業教育中,大約60%的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教學,大約40%的時間是在職業學校進行理論課程學習。從中可以看出,企業的技能教育是“雙元制”的主體,職業學校的理論教育是服務于企業技能教育的。
其次,企業承擔了職業教育的大部分經費。按照德國職業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規定,職業教育經費主要的來源渠道是聯邦政府、州政府和企業。其中職業學校的經費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負擔(通常是州政府負擔教職工的工資和養老金等人事費用,地方政府負擔校舍及設備的建筑與維修費用和管理人員的工資等人事費用)。企業投資建立職業培訓中心,購置培訓設備并負擔實訓教師的工資和學徒的培訓津貼。但“雙元制”中企業的職業教育經費完全由企業自己負擔,企業除了負擔自己的培訓設施、器材等費用外,還必須支付學徒工在整個培訓期間的學費、實驗費用和生活費補貼。給予學生的生活費補貼多少與具體的行業有關。
2.政府與行業協會參與管理。
“雙元制”教育中的管理是由德國聯邦政府、州政府進行宏觀管理,各行業協會進行考核,職業學校和培訓企業根據教學大綱組織教學和培訓的三層負責制來進行的,即“雙元制”教育中的企業教育部分由聯邦政府直接管轄;對企業職業教育辦學資格的認定,實訓教師資格的考核和認定,考核與證書頒發,培訓合同的注冊與糾紛仲裁,等等,由聯邦職業教育法授權給各行業協會負責;學校教育中的教學由州政府負責管理。
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負責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等要求。“雙元制”中職業學校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由各州的文教部制定,它的基本教學要求是在服從企業培訓要求的前提下實施普通的理論和專業教育,深化企業實踐教學中的專業知識。企業培訓教學要按照聯邦教育部和有關專業部門共同頒布的培訓條例進行,包括確定教育內容、時間安排及考核辦法等。各培訓企業根據培訓條例和本企業特點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并組織實施。在“雙元制”職業教育中,有統一的教學大綱,但沒有統一指定的教材;組織實施教學的職業學校和企業是根據大綱的要求由主講教師來具體安排教學內容。
“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考核、成績認定及證書發放由各行業協會負責??己朔譃橹虚g考核和結業考核兩種??己藘热莘譃闀婵荚嚭蛯嶋H操作技能考核兩種。通過考核的學徒工可以得到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成為相應崗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美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驗
美國的職業技術教育實施機構主要為綜合高中、地區性職業教育中心、職業技術學校、社區學院和企業辦培訓中心或學校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區學院。美國的社區學院創建于1896年,上世紀60年代獲得較快發展。社區學院是被美國各州認可的高等教育機構。社區學院頒發的最高學位是學士,主要招收走讀生,學生所支付的學費和其他費用遠遠低于四年制學院或大學。據2000年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統計,美國社區學院在校學生占在校大學生總人數的44%,社區學院在美國高等教育系統中有著重要地位。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
們借鑒。
1.開放性辦學。
當今美國社區學院中職業教育受到越來越多青年人的歡迎。據統計,它培養出來的學生75%能迅速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這是社區學院堅持開放性辦學指導思想的必然結果。美國社區學院的開放性辦學指導思想顯現在各個方面:首先,它的專業和課程設置不僅具有多樣性的特點,而且具有開放性的特色。由于科技不斷進步,經濟發展極為迅猛,勞動力市場需求結構也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社區學院充分意識到這一點,極其重視對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以及人才需求的預測,不斷調整自己的辦學方針和專業設置,及時增設社區需要的專業、課程,停辦內容陳舊、缺乏生源的專業;同時在課程中經常納入最新科技成果內容,使專業和課程設置處于相對穩定和不斷更新的狀態之中。[2]
2.重視實踐性教學。 美國職業技術教育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普遍建立了以培養職業能力為基礎的教學體系。在教學安排上以實際應用為方向,運用科學的方法和知識解決實踐中的問題,特別強調實踐課程和活動。為了保證實踐課程的教學效果,美國的社區學院非常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特別是實踐教師隊伍的建設。它們通過聘用兼職教師的辦法來解決并保證教師隊伍中實踐教師的比例。通常情況下,社區學院的教師主要承擔通用課程的教學和日常教學管理,承擔實踐課程所需的大多數教師一般都通過聘用實踐經驗豐富的外部人員兼職,這些兼職教師都是從社會、企業各部門中聘用的技術高超、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或工程管理人員,從而有效地保證了實踐課程的教學效果。
3.校企合作。
社區學院的職業教育極其重視學校與企業的廣泛合作,社區學院通常采取與企業合作辦學、與企業協作教育,為企業培訓職工,以多種方式廣泛開展合作。這些合作方式,對學生本人而言,有利于提高職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而言,有利于提高職工素質和擴大未來可供選擇的高素質新增勞動力來源;對學校而言,能充分利用企業的設施、設備、場地和人力等教育資源,將理論教學與企業實際工作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社區學院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
三、德、美兩國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
德、美兩國成功的高等職業教育經驗,對我國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1.轉變教育觀念,加大經費投入。
我國長期受著儒家教育思想的影響,重“學”輕“術”,“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觀念根深蒂固。要徹底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在短時間內是有一定困難的,這就決定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前景是復雜的、艱難的。當前,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隊伍中,辦學條件好一些的??圃盒2畈欢喽荚谂ι究?,帶有明顯職業教育特色的“職業大學”之類的院校也在想方設法去掉“職業”二字。避開“職業”,攀附普教的現象比比皆是。剩下一些本來辦學條件就差的學校早已困難重重,哪有精力和熱情去深化改革。在職業教育經費來源方面,世界發達國家基本上采取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級撥款為主,社會和企業合理負擔為輔的經費投資體制。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經費雖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但有限的撥款對于學校建設與發展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因此,政府要舍得花錢辦教育,增加對高職教育的投入,同時動員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更多地參與和支持,解決高職院校維持與發展的經費問題,這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
2.調動企業與高職院校聯合辦學的積極性。
發達國家的高職院校已與地方經濟融為一體,院校與企業已形成互為依托、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態勢。院校融入社區(即地區)經濟,面向社區、服務社區,發展社區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院校根據當地經濟特點設置專業并及時調整專業門類和課程計劃,使人才培養目標更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3]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參差不齊,絕大部分地區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意識十分薄弱,企業與院校缺乏溝通與聯系,從而導致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十分緩慢。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首先,企業對所需人才缺乏足夠的認識,“人盡其才”、“量才錄用”的意識沒有形成。有的企業甚至認為:現在到處都有大學生,何苦還用高職生。不只造成企業的“學歷高消費”,同時未能做到“人盡其才”,對國家、對企業、對個人都是損失與浪費。其次,多年來,企業長期受到“國家培養,我用人”的傳統觀念的束縛與影響,從未意識到企業還有培養人才的義務與責任。最后,多數企業目光短淺,沒有意識到合作培養人才的積極作用,而是錯誤認為:企業承擔人才培養任務,妨礙企業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
德、美兩國的成功經驗給了我們足夠的啟示:要改變我國落后的職業教育現狀,必須充分調動企業與高職院校聯合辦學的積極性。在教學工作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廣泛實行產教結合,院校聘請企業管理人員指導院校的教學工作,幫助院校隨時展開專業教學論證,研究專業課程設置,或調整教學內容,或更新培訓計劃;院
校還應聘請工程技術人員或工程管理人員充當學院的兼職教師,用以指導學生的實驗、實踐課程的教學活動。企業向學校提供勞動力市場和教學設施、設備和教學場所,院校為企業培養和輸送合格的勞動力大軍,兩者互為依托,共同發展。
3.實踐以能力為基礎的教學體系,搞好教學領域的各項改革。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要圍繞能力培養搞好教學領域的各項改革,從各環節上予以保證。專業的設置要與行業、企業對人才技能需求相結合,課程的制定及教學的評定吸收行業、企業的專家參與和指導,并根據勞動力市場變化不斷修改。在能力培養方面除了要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外,還要加強實踐環節和現場教學,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快速走上工作崗位。為此要下大力氣搞好學校的實訓基地建設,并引進最新的設備和技術,還要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促進全體教育者更新觀念。
參考文獻:
[1]王志強,黨慶志.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簡介[J].職業教育,2007.12,(A):7.
[2]吳雪萍.國際職業技術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277-278.
[3]劉艷麗.提高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理論與對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