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簡析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對戰后美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影響

李令令

論文摘要: 結構主義教育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產生于美國的一種教育理論,對美國的基礎教育改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以美國戰后教育改革為線索,來論述結構主義教育理論對其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 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戰后美國 基礎教育改革

20世紀以來,為了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美國教育改革迭起,雖然各個時期的改革目的不盡相同,但每次改革都是以基礎教育教學為主,以課程改革為突破口。20世紀50年代崛起的結構主義,對美國課程改革影響重大,自20世紀中葉至今仍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本文試以二戰后美國歷次教育改革為線索,論述結構主義對其的影響。

一、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產生及主要觀點

(一)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產生背景

結構主義課理程論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二戰以后,出于與蘇聯抗衡的需要,美國急需改善教育質量低下的局面,要求改變教育落后的呼聲也日益高漲,而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無疑成為推動美國教育改革的強勁催化劑。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簽署了《國防教育法》。1959年底,在馬薩諸塞州的伍茲霍爾,全美科學院召開了35位各領域專家參加的會議,布魯納擔任主席。《教育過程》一書是布魯納在大會結束時做的總結報告,其中心問題是,教育課程的編制中如何有效地組織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它是圍繞課程改革的中心論題闡述教學理論的,因此又稱為結構課程理論。

(二)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主要觀點

1.課程內容是讓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

所謂基本結構,就是指各門學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則等理論知識。布魯納認為,只有掌握了學科的基本結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這門學科;只有把具體的事物放到知識的結構里去,才容易記憶和便于運用;只有掌握了基本結構,才能舉一反三,有助于理解其他類似的事物。

2.學習準備觀念的轉變,提倡早期學習。

提倡早期學習是布魯納的中心思想。在《教育過程》一書中關于“學習的準備”部分的第一句話就是,任何學科都可以用某種理智的方式教給處于任何發展階段的任何學生。因此,他認為應該將比較高深的科學知識讓學生從低年級就開始學習,隨年級升高,多次反復學習,逐漸加深理解,最終掌握。在課程編排上,提出了螺旋式編排方式。

3.提倡發現法。

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體認識結構的構造過程,基本結構要靠學習者對它的主動作用來獲得。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引和幫助下,自己去探索和發現事物的規律,獲取知識,成為一個發現者。

二、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在歷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一)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改革

這次教育改革就是在以布魯納為代表的結構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的,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在這次改革中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貫徹。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使美國認識到自身科技教育的落后,他們決心改革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數學與自然科學教育。1958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國防教育法》規定,增撥科學教育經費,重點改進各級學校的數學、自然科學和現代外語(稱“新三藝”)的教學,這成為美國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改革開始的標志。

在結構主義的影響下,此次改革在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方面進行了調整和變革。課程目標,從“生活適應”教育轉向基礎科學知識的教育。教學內容,出現了包括數學、自然科學和外語在內的“新三藝課程”。新教材的編寫,采用螺旋式編排方式。內容現代化,使教學適應時代的需求;內容理論化,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概念和結構;某些課程內容逐級下放,貫徹早期學習的理念,等等。教學方法,倡導布魯納的“發現法”,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從未認識的觀念之間的關系和相似的規律性,像科學家一樣思維,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究和發現的積極性。

布魯納的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強調優等教育,強調理智訓練和智力發展,培養天才,制訂了嚴格的學術標準并采納了重視學術性科目的課程政策,加強了自然科學、數學和現代語的教學,適應了美國當時的需要。可以說,這次教育改革有針對性地糾正“適應生活”教育的弊端,提高了美國教育的學術水平和質量,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過于強調學科獨立性和完整性,教材編制脫離學生實際,對教師要求過高,造成“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局面。同時,這次改革由于過多增加了抽象理論知識的比重,忽視了應用知識和基本知識的訓練,產生了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

(二)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改革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的第二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則是源于對結構主義課程的批判,其思想基礎是人本主義思想。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社會動蕩不安,各種社會問題日益嚴重,激起學生對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造成學生對科學的日益冷漠和不信任。人們開始對各種社會問題進行反思,指責學校壓抑個性,是非人道的,學術至上的課程受到懷疑和指責。在這種形勢下,人本主義的課程改革思想興盛起來。 這次教育改革注重個人的自我實現;課程結構方面反對學科中心課程,以“人的能力的全域發展”為目的;課程內容上提出“適切性”原則,即課程要符合學習者的興趣、能力及需要,與其生活經驗和社會狀況密切聯系;課程結構的組織上注重“統合”,打破教材界限,強調知識的廣度而非深度,關心知識的內容而非形式;教學方法上倡導“掌握學習法”,以情感影響為主,提倡在師生之間建立一種情感上的聯系。

可以說,人本主義課程理論是對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顛覆,它對結構主義課程的唯理智、唯學術傾向進行了強烈的批評,反對片面地把重點放在智力和學問上。因而,這次教育改革不僅沒有體現出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影響,其思想反而在改革中受到批判。

(三)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改革

70年代的人本主義課程改革,并沒有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反而助長了反理智主義,造成了學生學業水準低落和紀律訓練松弛,甚至不少公立學校學生對科學的認識、對知識的掌握比60年代的學生還差得遠。這使人們又開始重新反思結構主義課程的價值,重新強調中小學教育中的科學技術文化素質的提高,使學生掌握讀、寫、算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一次改革思潮稱為新學科結構主義思潮,其要旨在于既強調學科知識,又避免學科結構主義的唯理智的片面傾向,美國又掀起了一場“回歸基礎”的教育運動。

這次運動中,各科目注重基本事實、概念和原理的教授,大力壓縮選修課,對學生實行嚴格管理,加強紀律教育。在小學,要把讀、寫、算作為重點;在中學,要把大部分在校時間用于英語、自然科學、數學、歷史的教學等。這場恢復基礎的運動,雖然沒能從根本上解決美國公立學校教育質量下降的問題,但是消除了人本主義課程改革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回歸到結構主義課程理論,注重科學素養,提高教育質量,奏響了80年代教育改革的前奏曲。

(四)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改革

1983年4月,美國“國家高質量教育委員會”發表了《國家處于危急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提出了加強學術教育,揭開了20世紀80年代教育改革的序幕。1984年,美國國家科學教育家學會為加強對學生的科學教育,先后在16個州開始試行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1985年,美國科學促進會又制定了“2061計劃”,倡導“教導所有的學生在各科學和技術方面有相當扎實的基礎”。該組織在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一份題為《普及科學——2061計劃: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的文件,強調教學的重點應集中在最基本的科學基礎知識上,并且更有效地把科學基礎知識教好。

進入90年代,美國已真正認識到學術素養不足是學生培養質量下降的癥結所在,1990年的《全美教育目標》,1991年的《2000年教育戰略》和1993年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都一再強調中小學的核心課程,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和科學素養。

可以看出,自8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又重新強調學術標準,提高教育質量。為達到這一目標,政府頒布各種文件、方案,制定國家標準,來確保教育質量的提高。內容上,注重最基本的知識,不求廣而求精,結構上,要求掌握最基礎的知識,而不在于內容有多高深。這些與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觀點是吻合的。

三、結語

從結構主義課程論在美國歷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來看,不難看出其所呈現出的鐘擺現象,從興盛到被批判再到回歸。結構主義課程論從20世紀50年代享譽世界到現在,雖被批判過,矯正過,但直到今天,仍有著深遠的影響。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