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日本集團意識培養模式對我國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啟示
陳國秀
論文摘要:集體主義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是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至關重要的部分。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新時期,但我國大學生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認識令人堪憂。借鑒日本集團意識培養模式,加強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探索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集體主義教育模式對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推動與促進作用。從社會、學校、家庭的角度分析借鑒日本集團意識的培養模式,結合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情況,對我國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進行了新的探索。
論文關鍵詞:日本集團意識;集體主義;“三位一體”培養模式
在我國,集體主義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集體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至關重要的部分。2001年,中共中央頒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概括了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再次強調了集體主義原則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本文試圖從當代大學生集體主義觀念的現狀出發,分析日本集團意識的養成模式和實踐成果,以期實現新時期、新視野下對當代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新探索。
一、當代大學生集體主義觀念的現狀
中國改革開放后,社會的變革引起了人們價值觀念的沖突與嬗變,其中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沖突尤為尖銳。因此,在當前高校德育工作中,集體主義教育的實效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堅持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是時代賦予德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轉型、社會結構的整體性變化以及西方某些誤導性思潮與言論的影響,使得大學生集體主義觀念面臨嚴峻的挑戰。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家長過多注重強調個人奮斗、個人價值與個人實現。因此,學生缺乏對集體主義的正確認識,在處理個人、集體和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時,往往從個人角度出發作出判斷。
就此問題,筆者曾向500名在校大學生發放問卷調查,分析結果后發現,在回答“如何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這一問題時,只有51.2%的學生認為“個人利益應服從集體利益”,有18%的學生對“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持否定態度;在回答“在選擇就業時優先考慮的因素是?”這一問題時,選擇“國家利益”的學生僅為6.1%,選擇“有實權單位”的學生比例為18%,選擇“高收入單位”的學生比例為43%;在回答“你如何概括當今的時代特征”這一問題時,有54%的學生回答“人人逐利,先己后公”,12%的學生選擇“集體主義仍是時代主流”,14%的學生認為當下是“自由主義的時代”,20%的學生選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由此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在處理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時凸顯出相對狹隘的特性。學生過分注重自身利益的取得,競爭至上、個人能力至上的觀念使很多學生忽視了集體的協作。此外,集體意識淡化,缺乏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也是當代大學生的顯著特點。
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新時期,加強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借鑒中外優秀實踐經驗,探索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集體主義教育模式是加強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推手。中國與日本同屬亞洲國家,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傳承等因素,中日兩國人民在傳統觀念以及對新事物的認知上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分析借鑒以團結行動、集體主義至上的民族特點而著稱的日本集團意識養成模式,將會對我國大學生的集體主義教育在理論與實踐上提供有效的借鑒與指導。
二、日本人的集團意識與集團意識培養模式
1.日本人的集團意識
日本人的集團意識作為日本典型的民族精神之一被廣泛關注。此種集體主義至上的國民精神不僅為戰后日本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動力,也是維護日本現代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重要保障。日本的集團意識具備鮮明的特色,因此被評價為日本人民的國民性或民族性。“作為日本的民族性,日本人具備一種離開集體就無法生存的本能,這種本能意識是自然樸素的,強烈于其他任何一個發達國家”。
中國的集體主義與日本的集團意識本身都是東方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兩國自古以來都是崇尚以國家利益為重,倡導先國后家,先集體后個人,反對個人主義。在現代日本社會,集團一般被理解為工廠、公司以及相關的實體單位。集團意識則具體表現為個人與其他企業成員的合作及對企業共同利益和領導者的忠誠。社會共同體中的領導者對共同體的生存、發展和每個共同體成員的利益負責,而共同體成員則對自己所屬的集體表示無限的忠誠,以實現共同的愿景。
2.日本人的集團意識培養模式
日本人的集團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日本的教育特色對日本人集團意識的養成起著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歷來重視德育教育,并把集團意識的培養列為學校德育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日本人在此種教育基調下,在集團意識支配的日本社會和家庭的影響下,集團意識日漸影響日本人的行為方式,成為指導日本人行動的首要準則。
(1)政府政策引導方面。二戰后,日本進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將集團意識培養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務,并最終確立了學校教育的三大作用:一是教會學生基本技能;二是教會學生基本知識;三是教會學生在社會和集團中生活的智慧。其中第三條內容對學校教育中集團意識和集團意識的培養做了明確的規定。小學階段對學生集團主義意識的培養主要通過社會課教學來實現。1948年,日本文部省公布了《小學社會課學習指導綱要補充說明》,具體要求有:正確適應自己所在的環境;在此環境中形成愉快的人際關系;為自己所屬的共同體的發展與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學生通過教育學會如何不破壞集體的秩序,在這種基調下培養出的日本人都非常重視自己所在的集團,能與所處的社會集團保持一致。日本人認為,未來社會的長久發展需要培養國民的敬業精神和與他人合作的集團意識。集團意識的養成已被看作是一種使命,是政府和社會都不能推卸的時代責任。 (2)學校的具體實踐形式。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指出:“美國人與日本人的人生起點是不同的。美國人極力引導兒童確定一種與眾不同的獨特的觀念,而日本人則引導兒童首先學會如何與集團成員和睦相處。只有通過集團的協調一致,個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熱情關照,個人的愿望才能自然而然的變為現實”。在日本義務教育階段,集體上下學、穿校服上學、集體吃午餐等舉措是延續至今的方式。日本中小學運動會的集體特征也非常鮮明,從不設個人項目,所有的項目都強調團結,讓學生時時刻刻受團體的熏陶。
近年來,現代日本家庭的少子化現象越來越突出,重視個性培養的家庭不斷增多。針對此情況,日本文部省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培養集團主義精神的“特別活動”。“特別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首先,全體學生參與討論并開展一項集團活動,保證學生對活動目標達成共識。其次,全體學生共同思考實現目標的手段,并共同努力、共同實踐。再次,活動要求既尊重每個人的發展要求,也注意相互之間協同合作,結成緊密的聯系。最后,成員之間保證團結,達成團結一體的默契和歸屬感,培養集團成員之間的協調性。“特別活動”實施的目的在于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集團主義精神,培養他們對集團的歸屬感和忠誠度,使學生在發揚個性的同時修煉作為集團成員的意識。
日本高校中的社團活動是“特別活動”的生動體現,大學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學園祭”,給各類社團提供展示的舞臺。“學園祭”完全由學生組織參與,在“學園祭”中各類社團間形成了積極的競爭意識,培養了社團內部成員的集團歸屬感和相互協作的精神。正是日本的學校與特色教育培養出了團結守紀、組織性強、富于犧牲精神的優秀人才,為日本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3)家庭教育的影響。日本的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延長,在培養日本人集團意識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家庭教育中非常注重對孩子集團意識的培養,家長在關愛孩子的同時又與學校灌輸的集團意識教育保持高度一致。例如,在購買學習用品或其他物品時,家長不會標新立異,而是讓孩子與其他孩子用一樣的東西,家長會時刻用心不讓自己的孩子獨立于集體之外。與學習成績相比,家長更關心孩子能否與他人融洽相處。在家庭教育的影響下,日本人從小就會意識到集團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是服務于某個團體或組織的。如此,社會、學校、家庭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集團意識的培養宗旨貫穿于“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之中,此種培養模式的實效性和實踐性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三、對我國大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啟示
日本“社會-學校-家庭”的集團主義教育模式雖然成效顯著,但任何先進經驗亦不能完全照搬效仿,而是要結合我國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實際需求,取長補短,為我所用。
1.校園文化建設與集體主義培養有機結合
學生社團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支中堅力量,有效的社團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欲與求知欲,還是大學生集體主義情感養成的有效手段。合理利用學生社團等學生組織,根據學生興趣,最廣泛的發動、組織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擴大學生的交友范圍,并號召學生共同創意活動,通過活動使學生自主自愿的加強與他人之間互助合作與默契。引導學生在集體中認識自己,跳出自我的視角,培養學生對集體的歸屬意識和與他人協調合作的能力,使集體主義價值觀念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2.德育工作者要提高對集體主義教育的認識
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與學生有著最直接的思想交流,教師的價值觀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社會和集體的認識。尤其在大學生入校初和畢業前,思想波動大、情緒不穩定,如果教師對集體主義原則存有疑問必將導致學生難以正確認識社會的變革和發展,拋棄集體主義價值觀。因此,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師和管理者要提高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認識,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在當下經濟轉型、社會結構調整的特殊時期樹立正確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3.豐富集體主義教育的內容
由于高中階段某些學生受高考影響,集體主義教育內容的相對缺失導致大學生尤其是新生容易產生不和諧的競爭意識。在準備高考的特定時期,學生從團隊中脫離出來,成為相互競爭的個體,這些都為大學的集體主義教育埋下了障礙。要改變學生盲目競爭的觀念,正確啟迪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讓學生理解長遠的個人發展是建立在和諧的集體環境和人際關系中的。個人的努力直接影響集體的發展和未來,而集體的發展也會對學生自身的發展有直接的回饋。
4.發揮育人合力深化集體主義教育
日本的集團意識培養模式是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效結合。三者相互配合,在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方面發揮著卓有實效的作用。但現階段我國高校的價值觀教育缺乏育人合力,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有很大程度的脫節,影響了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的養成。因此,要想取得大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成果,有必要學習和借鑒日本“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發揮育人合力,培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