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日本教育財政策對我國的啟示

田志龍 秦惠敏

日本國土狹小,人口比重相當于國土面積比重的10倍,自然資源特別是作為重要工業原料的礦產、石油等資源十分匱乏。所以,重視教育、重視提高人口素質就成為日本的傳統。

一、日本的教育財政政策

(一)日本的教育財政體制

日本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縱向的財政不平衡狀況十分明顯。中央政府每年征收全國財政收入三分之二左右,而它的直接支出僅為全國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央財政收入的一半左右用于向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國家對地方公共團體財政撥款主要是根據日本實施的地方交付稅、國庫支付金制度和地方讓與稅。日本沒有獨立征收教育稅的傳統,教育財政從屬于一般財政制度,教育經費只是從一般財政中劃撥,沒有獨立的教育財政制度。教育行政部門只是對財政所分配的教育經費進行管理。中央政府的教育支出主要用于國立學校的設置與管理所需要的費用,給都道府縣、市町村以及學校法人的教育經費補貼、獎學金和教育貸款等費用。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主要用于地方上的公立大中小學、幼兒園和公共教育設施的設置,管理所需要的費用以及對地方各公立學校教職員工的工資津貼等進行補助。都道府縣主要負責都道府縣里教育機構及教育事業的管理經營費、市町村立中小學和定時制高中教職員的工資以及市町村教育事業的補助金,市町村主要負責市町村立中小學的管理經營費和各種市町村教育設施的管理經營費。

為確保教育投入,日本制定和頒布了專門的教育財政投入法規。這些法規對教育機構的設置和管理,對稅收、免稅和教育投入的核撥乃至校舍和土地的使用等都有規定,因此日本教育經費投入的管理,從宏觀到微觀,一般都有法可依。比如日本在1893年制定的《實業教育國庫補助法》,后來又制定了《公立學校教職員加薪國庫補助法》、《青年學校教育費國庫補助法》、《關于國立、公立義務教育各學校教職員薪金的特別措施法》,以及二戰后頒布的《教育基本法》、《學校教育法》、《義務教育費國庫負擔法》、《財政法》、《地方財政法》、《地方交納稅法》、《市町村學校職員工資負擔法》、《公立高級中學危險建筑物改建促進臨時措施法》等。

(二)日本中小學教育經費的籌措

1、小學和初中。日本憲法規定:所有國民須承擔保證使其子女接受教育的義務,國家和公共團體設置義務教育場所:義務教育不收費,且教材、午餐、醫療保險也免費供應。義務教育經費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負擔。中央負擔各類義務教育學校及養護學校教職員工資的1/2(各類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建設的1/2—2/3,各類義務教育學校教材和教具的1/2,并負責全部各類義務教育的書費,入學財政援助的1/2;中等職業教育設施和設備的1/3:發展邊遠地區教育的1/24振興社會教育和體育的1/2。都道府縣負擔各類義務教育學校及養護學校教職員工資的1/2。市町村負擔各類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建設的1/3—1/2。另外,對于中央所負擔的各類義務教育學校的教材和教具、入學財政援助、中等職業教育的設施和設備、發展邊遠地區教育、振興社會教育和體育經費的其余部分由都道府縣和市町村共同負擔。

2.高中。日本的高中和相當于高中的職業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2000年,日本高中的入學率達到96%左右,實際已成為準義務教育。日本的高中分為全日制、定時制、函授制三種,其中絕大多數是全日制學校。從設置上看,分為國立、公立、私立三種。國立高中由中央政府直接開辦,經費來自中央政府,公立高中由地方政府都道府縣開辦,其經費主要由都道府縣負責(私立學校由學校法人設立。

(三)日本高等教育經費的籌措

日本的高等院校也分為國立,公立和私立,數量上以私立大學為主導,質量上以國立大學為主導。大學包括學部和大學院。學部階段的學習相當于我國本科階段的學習:大學院即研究生院,設有碩士課程和博士課程。根據日本《學校教育法》對教育經費來源的基本規定,國立高等院校的經費由國家負擔,以租稅為主要來源,另外還有學費、入學金、審查費和醫院收入等學校自籌資金,公立高等院校的經費由地方政府負擔,國家通過地方自治體會計制度向公立高等院校支付一定的補助金。私立高等院校的經費由學校法人負擔,以學費為主要來源,并接受國家給予的經常費用補助金。

1.政府撥款。在日本的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中央政府從開始就介入高等教育的發展,這是日本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根據1964年恢復的現行國立學校特別會計制度,國家以財政稅收支付國立高等院校經費。原則上,國立高等學校的收入不能留在學校內部,應與政府財政撥款合并,共同納入國家預算中,進行統一管理、分配,由于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必然導致公立高等院校之間的教育條件和教育機會不均等,國家給予公立高等院校適當的補助和采取地方交付金制度就成為必然。基于科學研究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日本政府支持高等教育主要是向日本大學提供科研經費。20世紀90年代初,文部省對大學研究經費進行了結構性的調整,在原有國立大學經費的基礎上,增加了對科研成果非常突出的院校和研究者提供的特殊經費,以增強競爭意識。政府對私立學校的補助是從二戰后開始的,二戰后,日本政府認識到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高等教育領域可以幫助解決人力資源匱乏和財政資金緊張的困難,于是大力發展私立學校,1975年7月日本頒布并實施了《私立學校振興助成法》,在法律上進一步確定了國家援助私立學校的責任,使政府向私立高等院校支付補助金有了法律保障。

2.學費。隨著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資助相對來說已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高等教育準公共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在政府通過財政給予補貼的同時,學生有責任承擔一部分教育經費。在日本,國立、公立大學學生的學費負擔相對于私立大學學生來說較輕,私立大學學費一般是國立大學的2至3倍。

3.貸學金。日本的貸學金資助政策實行的比較早,而且有自己的特色。日本政府認為,大學生無經濟條件完成學業的情況是暫時的,政府可以通過借貸方式給予幫助,等大學生畢業后,用自己取得的收入逐漸返還貸學金。這樣,讓學生承擔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可以減輕政府的負擔,且歸還的貸學金還可以用來資助更多的在校貧困學生,有利于政府在不增加投入的條件下迅速擴大資助規模。在日本貸學金的管理過程中,日本育英會所起的作用十分明顯。日本頒布的《日本育英會法》和《日本育英會法施行令》對育英會的資助目標、組織編制、資金來源、發放辦法及回收機制等做出了明確規定。育英會的獎貸學金最早來自民間機構,二戰后,私人捐贈已無法滿足對貸學金的需求增加,政府提供的資助資金成為貸學金的主要來源。70年代,全球性經濟危機對日本經濟增長的遏制,使政府財政陷入危機,日本政府將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轉向以嚴格控制財政支出為重點的緊縮型財政政策,日本政府把貸學金由無息改為有息和無息并存,并形成了貸學金最終來源,即政府撥款,育英會向大藏省管理的財務投資與信貸基金借款、民間學生資助機構以及從受貸者處回收的償貸款。

除了以上述資金來源外,日本高等教育經費還有部分來源于社會服務費、大學醫院收入和不動產租用費等,私立高等院校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收益性事業收入。

二、日本教育財政政策對我國的啟示

(一)加強教育立法,完善教育財政法規。我國自1985年起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但這些法規只做了“質”的要求,而忽略了“量”的標準,只規定各級政府的共同責任,沒有對各級政府教育經費的具體分擔責任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缺乏足夠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實施過程中隨意性較大。修訂現行法規中相關教育財政的條款,盡早制定《教育投入法》,以完善我國的教育財政法規體系,使教育經費的籌集、負擔、分配和使用都有法可依,責任明確,從而推進教育財政決策的民主化、法制化。

(二)積極扶持民辦高校發展,緩解教育經費不足的矛盾。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國家財力不足,從而影響到財政對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高等教育的外溢性,決定了政府必須積極干預高等教育發展。在我國目前財政狀況下,政府大力支持民辦高校發展,充分發揮私人提供公共產品的效率優勢,可以彌補國家對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使公立高校更多地承擔起維護高等教育公平和培養社會精英的職責,私立高校更多地承擔起擴充高等教育數量的職責,更好地促進高等教育效率與公平的協調發展。

(三)調整高等教育支出結構,積極增加高等學校科研投入。高校以共享有的人才優勢使其在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科研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積極增加高校科研經費投入,使高校科學研究工作有長期穩定的財政支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續發展,發揮高校科研優勢,促進高校科研與社會需求結合,在增加高校經費來源的同時,推動全社會的科學技術進步。

(四)設立獨立于政府之外的專門從事助學貸款管理事務的組織,確保助學貸款政策順利實施。我國目前管理貸學金的部門比較多,卻難以形成有效合力。教育部是管理貸學金政策的主管部門,但他們對這方面的政策研究并不多;中國人民銀行雖然也是貸學金的一個管理部門,但它關心的重點只是如何減少銀行貸出資金的風險,難以作出比較全面的有效決策,1998年提出成立的全國貸學金管理中心,也只是一個虛名。參照日本育英會,設置一個獨立于政府部門之外的組織,在接受政府撥款后以法律和經濟手段按照市場的運作方式來管理資金,提高助學貸款運營的有效性,不失為當前的一個有益選擇。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