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新時期師范教育的啟示
楊志紅 楊美余
摘 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對我國及世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他對師范教育的極端重視,“教學做合一”和“真人”思想及理論對于當前我國師范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師范教育;教學做合一;真人
陶行知是我國二十世紀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為促進我國的教育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非常豐富,概括起來主要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即由此形成的“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體系。對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非常豐富,本文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對當前我國師范教育的啟示談幾點看法。
一、極端重視師范教育
陶行知先生從國外留學回來首先進入的就是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后來更親自創辦了曉莊師范,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他對師范教育的高度重視。他立志“籌募一百萬元基金,征集一百萬位同志,創造一百萬所學校,改造一百萬個鄉村”。陶行知先生深深地了解當時中國的國情,了解國家積貧積弱的現實,立志救國救民,改造中國,使國家強盛起來。如何實現這個宏大愿望呢?他深知就要靠大量的新國民及建設人才,而人才培養離不開學校和教師,而教師的培養當然就離不開師范教育。因此他說:“農不重師,則農必破產;工不重師,則工必粗陋;國民不重師,則國必不能富強;人類不重師,則世界不得太平。”
重視師范教育,把師范教育置于優先發展的重要決策,是我們黨和國家一貫的教育發展戰略。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一是高質量的基礎教育需要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還要靠高水平的師范教育來培養和培訓。只有辦好師范教育,才能形成和促進整個教育事業的良性循環。二是科教興國、教育為本,振興教育、師資先行。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迫切需要師范教育培養和造就千百萬優秀的人民教師,去培養在德、智、體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的新一代公民。三是迎接挑戰,參與國際競爭,從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度,從提高民族素質,弘揚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從我國現階段支撐龐大人口數量的基礎教育的實際,師范教育在教育事業中均處于先導性、基礎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其作用不容忽視,也不可替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師范教育獲得了長足發展,培養大量合格的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為我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了前提條件。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2856個縣(市、區)全部實現“兩基”,全國“兩基”人口覆蓋率已達到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2.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26.5%。這些成就都離不開師范教育優先發展的功勞。正如袁貴仁部長在《我國師范教育的發展趨勢》一文中所指出的:“在一定意義上說,只有師范興,教師興,才能教育興,國家興。”但是,在成績面前我們更應該看到不足。我國的師范教育還存在投入不足、布局不夠合理、培養質量有待提高等諸多問題。因此,師范教育發展的路還很長,今后還必須在模式開放化、職業專業化、培訓一體化、課程綜合化等方面下大力氣。
二、在教育教學中貫穿“教學做合一”的理念
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得益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學”等理念的啟發,也是對其理論的繼承和發展。1919年2月24日陶行知先生發表著名的《教學合一》一文,精辟地論述了“教學合一”的思想。他說:“因為重教太過,所以不知不覺的就將教和學分離了。依我看來,教學要合一,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第二,教的法子必須根于學的法子。第三,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生賣不盡的。”隨著教育探索的進一步深入,陶先生感到“教學合一”尚未觸及傳統教育的另一個更為嚴重的弊端,即“學校專重書本,講書便成為教,讀書便成為學”,教學與實際生活脫節。故而在生活教育的實踐中又把“做”引入到教和學當中來。于是他進一步提出: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學做”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三個方面,“教”與“學”側重理論,即理論教學和理論學習;“做”側重實踐,即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教學做合一”以“做”為中心,“做”既是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又是其歸宿,強調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對知識的應用。陶行知先生還在學校實踐這一理念,老師學生自己動手蓋房,還自己動手燒飯燒菜等。這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勞動意識,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增進了師生的平等意識,融洽了師生關系。
“教學做合一”的理念自覺不自覺地符合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因而是辯證唯物主義在教育領域的運用,對于當今深化師范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毋庸置疑,我國當前的師范教育與其他教育一樣,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還存在著不少不科學現象。比如:過多注重書本教學,很少走出書齋去與社會實踐結合;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也只停留在教師課堂講授和學生課堂聽講這一層面上,有的甚至延續“填鴨式”教學方法,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對人才培養質量帶來了不良影響。
事實上,古今中外提倡實踐教學的不乏其人,關鍵是在教學實踐中如何落實問題。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的教育方針就一直堅持“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從我國師范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發展的歷史看,我們的教育長期存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節的現象,甚至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信條,這是我國傳統教育的最大誤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教育事業,就是要徹底改變以往這種不科學教育方式和方法,倡導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進步。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由于受到極“左”路線的干擾,曾經出現過過分強調實踐教育的情況,如以“開門辦學”之名行政治掛帥之實的情況,嚴重地影響了文化科學知識的教學,甚至影響了一代人才的培養。如果按照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理論,這一時期雖然十分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但是此時的“做”實際上與“教”與“學”是不相協調的,也是脫節的,所以是不科學的。進入新世紀,我們又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實際上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等幾方面都得到發展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師范教育,培養的是未來的教師,影響的是整個下一代人。必須高度重視塑造全面發展的人才即教師這一環節,再通過這些教師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培養千千萬萬個新的全面發展的新人。因此,在師范教育中適當增加實踐教育和勞動教育課程的分量,并在教學中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是今后師范教育教學改革所取的方向。
三、以培養“真人”為師范教育目標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一名言道出了教育特別是師范教育的真諦。“真人”與“求真”是分不開的,歸結到一點,就是一個“真”字。如何求真呢,在他看來,就是求真知,說真話,辦真事。1941年,他在給育才學校副校長馬侶賢寫信說道:“我們追求真理,愛護真理,把著真理為小孩、為國家,為人類服務,社會必有了解之一日。”在陶行知看來,“真人”決不是人上人,而是人中人。他在《育才學校創辦旨趣》一文中說道,育才學校“不是培養他們做人上人。有人誤會以為我們要在這里造就這些人出來升官發財,跨在他人之上,這是不對的。我們的孩子們都是從老百姓中來的,他們還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們所學到的東西貢獻給老百姓,為老百姓造福利。”從這里可以看出,“真人”也是一個有著高尚道德的人。此外,“真人”也是一個“完整的人”。1925年陶行知先生應邀在南開中學做了一場題為《學做一個人》的演講,他說:“學做一個人,要做一個整個的人,別做一個不完全、命分式的人……做一個整個的人,有三種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體;(二)要有獨立的思想,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獨立的職業。”而且,“真人”還是一個善于創造的人。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說:“創造主未完成的工作,讓我們接過來,繼續創造。”“要用四通八達的教育,來創造一個四通八達的社會。”他進而提出:“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即是創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是開辟精神。創造時,目光要深;開辟時,目光要遠。總起來說,創造開辟都要有膽量……怕難,怕苦,怕孤,怕死,就好好的埋沒了一生。”
陶行知提倡學做“真人”的思想,實際就是從德育層面闡發其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即教育要培養“智仁勇”、“真善美”協調發展的人才。因此,陶行知先生學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當前師范教育乃至整個教育都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當前,我們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市場因素的作用下,加上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等因素的交互影響,青少年思想觀念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強力沖擊。有的同學理想信念迷失,對前途缺乏信心,導致學業荒廢,無法勝任一個人民教師的重任;有的同學信奉“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的實用主義信條,以所謂“富二代”、“官二代”自居,不思進取,荒廢著自己的青春;還有的在學校不認真學習,而是把時間耽誤在其他邪門歪道上;更有的學生道德法紀觀念淡漠,沉溺于網絡,甚至有的墮入黃賭毒的深淵…… 所有這些現象表明了當今青少年思想領域里存在的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性,從而凸顯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而陶行知先生學做“真人”的思想正好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另外一個參照,因為他符合高校人才的培養目標,適應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特別對師范教育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因為,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首先自己必須做到的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首先是一個“四有”新人,也就是一個“真人”。
參考文獻
[1] 袁貴仁. 我國師范教育的發展趨勢[J].中國高等教育,2000,24.
[2]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1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