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師范生群體女性化與基礎教育教師性別生態失衡
賀義廉
在自然界中,無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打破平衡就會招致自然的懲罰。同樣,師范生群體的女性化與基礎教育教師性別生態失衡,勢必受到教育規律的強烈懲罰。
問題提出
(一)師范院校學生群體女性化
在師范院校的師范生中,女生占多數,男生占少數,男女性別生態比例不協調。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敏強教授說:“一進階梯教室,一片‘姹紫嫣紅’的女兒國,養眼是養眼,但是也讓人擔憂啊!”(廣州日報報道)筆者所任教的師范大學不管專科還是本科學生,也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學生中,男生幾乎只占百分之十甚至更少。我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讀的師范,那時候師范學校班級男女生比例是10:1;80年代末是4:1。進入90年代中期,卻變成了1:5。最近男女生比例竟是1:18,一個班四五十人,男生只有三四個。男生被戲稱為師范院校里的“大熊貓”、 “邊緣人”。
(二)師范專業招收男生比較困難
男生報考師范專業較少,師范類學校招收男生比較困難。
沈陽師范大學學生處長趙為介紹,學校歷來就是女生比男生多,面向小學的“初等教育專業”男生比例更少。目前學校男女學生的比例也都維持在3∶7左右。男生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體育等專業,英語、藝術、教育管理等專業的男生幾乎是鳳毛麟角。
為增加男生比例,一些地方使出了一些“招數”:上海師范大學幾年前曾規定,“師范各專業錄取男生一般不低于招生計劃的40%”,對男生錄取適當“降低門檻”。遼寧省有關部門曾出臺過“師范院校錄取男生不低于30%”的政策,“但現實情況是,報考的男生少得可憐,想錄都沒有辦法錄。”
(三)師范男生選擇教師職業更少
報考師范類院校的男生少,最后選擇教師職業的男生更少。22歲的林鵬即將從師范院校畢業,他沒有選擇當老師,而是到溫州找到了一份外貿工作。“我不愿意當老師。”林鵬接受記者采訪的第一句話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當初報考師范類院校,是因為家里經濟情況不太好,師范類學校的花費要少一些。”
在記者采訪中,海師的許多男生表示,他們不愿意到小學執教,是因為小學教育相對繁瑣,收入也不高。此外,還有一些男生認為當老師工作重復、呆板,沒有太多的挑戰性和成就感。2006屆教育技術系畢業的周同學稱,她們班37人中,只有14名男生,而這14人中沒有到小學執教的,大部分男生從事了其它職業。
(四)基礎教育教師性別比例失調
基礎教育教師隊伍中,“女兒國”撐起基礎教育天空。在許多中學里,臨近退休的老師中,男性占大多數;而在新進的青年教師中,則是女性占據絕大多數。“千女易得,一男難求”。
海口市教育局2008年底對直屬學校男女老師統計的數字中,海口市第九小學男老師僅有51人,而女老師則達到230人;海口第四中學有男老師133人,女老師卻高達230人;瓊山中學男老師為103人,女老師也達到了110人。
湖北省教育廳教育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4年,湖北全省小學女教師整體比重接近70%。現有中小學教師68萬余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女教師。各城區中小學,男女教師比例大多為1:7、1:8左右。不少學校只有計算機、體育等科目是男性教師,班主任和主要科目老師幾乎都由女性擔任。”
遼寧省教育廳教育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男女教師比例差距在逐年擴大,女教師越來越多,男教師越來越少。2004年,全省小學女教師整體比例接近70%。
在廣東,現有中小學教師68萬余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女教師。廣州市白云區中小學女教師占80%以上,在今年新招的教師中,女教師仍是“主力”。
貴陽市兩城區中小學,男女教師比例大多為1∶7、1∶8左右,云巖區的女教師比例高達90%。不少學校只有計算機、體育等幾個學科有男性教師,班主任和主要科目老師幾乎都由女性承擔。
2007年12月14日 中國教育報“教師男女比例失衡,教師招聘會成‘女兒園’”,寧波市第六屆教育人才供需洽談會舉行,求職者大多數是女性,教師招聘會好比“女兒國”。北京五中分校校長楊春林說,“在我們收的500份簡歷中,男教師不足50份。
原因探究
師范生和教師性別生態失衡的原因主要有社會擇業觀念、教師職業待遇、男女智力結構等方面使得基礎教育職業對男性缺乏吸引力。
(一)教師職業專業化缺乏社會的認同
一方面,國家規定教師是專業技術人員,另一方面,傳統上教師的準入門檻較低,小學畢業當小學教師,初中畢業當初中教師,高中畢業當高中教師的現象大量存在,直至今天,我國農村仍然有大量的民辦教師或代課教師。教師專業化在某些方面成為一句空話,男性認為教師職業缺乏成就感和社會認同感。“家有五斗糧,不當孩子王”的傳統觀念可謂根深蒂固,加上社會上重商、重權、輕教等影響,多數男性認為整天與孩子打交道沒有意思,男性當中小學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往往會被認為是“沒出息”,被人看不起。
(二)家庭責任意識迫使男性選擇放棄
基礎教育教師職業經濟待遇較低。選擇教師職業很難養家糊口,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說,人有生理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及延續種族的需要等。如此,中國傳統男人要承擔家庭的責任,在家庭中要贍養父母,撫育子女。而相對來說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卻是比較低的。單從收入看,盡管教師工資近年來有所提高,但幅度較小,且與物價上漲幅度不成比例,教師“高付出,低回報”的狀況并未得到緩解。根據《教師法》的規定,教師的工資應不低于公務員的工資,然而,教師的工資卻大大縮水,教師為工資而上訪乃至罷課的情形屢見報端。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獲得勞動報酬的多少應取決于該種勞動創造的勞動價值。教師勞動是一種高級勞動,應獲得比一般社會等價物更多的份額,但目前這種“高—低”落差卻嚴重偏離了經濟學的普遍規律,也成為教師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直接影響著教師的職業態度。教師連找一個滿意的對象都困難,使得原本稀缺的男性教師一有機會就跳槽。即使有一些男性當初選擇了師范類專業,但想方設法選擇“改行”。
(三)神圣的光環下教師的權利被遮蔽
“教師”,有史以來被認為是一個高尚的職業,傳授知識、經驗的人,教師是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在學校中向學生傳遞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體質,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中國古代有尊師重教的傳統,被譽為天地君親師五尊之一。現代社會把教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等,神圣的光環籠罩在教師的頭上。在這個光環下,教師的權利被遮蔽。教師這個群體是權利和義務最不對等群體之一。精神上的極大富有者,物質上的極度匱乏者。中小學教師工作繁重,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過重的工作壓力、過高的社會家庭期望值以及輿論的求全責備使得每個教師不堪重負。
(四)女性參與社會在高考中異軍突起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女性參與社會活動。男女兩性在智力方面各有所長,表現出不同的發展取向:感知覺方面,男性的視覺反應快;女性則聽覺能力強。注意力方面,男性多定向于“物”;女性則多定向于“人”。記憶力方面,男性的理解記憶和抽象記憶較強;女性則機械記憶、形象記憶和情感記憶能力較強。短期記憶方面,女性也強于男性。思維方面,男性的抽象思維能力強;女性則形象思維能力高。想象力方面,男性的想象力常常帶有抽象與邏輯性的色彩,而女性則往往帶有具體與形象性的特點。男女智力方面差異決定女生在現有的高考試題難度下優于男生,從而獲得中等偏上的成績,而師范類專業又招收的分數線恰好在這個線內。這樣,大量的女性進入師范院校,加入到基礎教育教師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