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師范院校中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
張宏旺
摘要: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師范類高校中少數民族學生的培養關系到民族地區未來發展,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發現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深入細致的探究,科學地設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努力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及時有效解決問題,從而促進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師范院校
中圖分類號:G6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267-02
由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和風俗習慣,且成長環境與漢族大學生有所不同,因此,其思想和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引導民族大學生、尤其是師范類院校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必須認真分析并準確把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特點,不斷探索思想教育的新途徑,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本文擬就加強和改進師范類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探討。
一、師范類院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師范類高等院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是民族地區未來教育、思想引領的排頭兵、踐行者。要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就需要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備的各類建設人才,然而,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中堅力量和不可或缺部分依然是本民族師資。在當前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加強師范類院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對于深入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和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繁榮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的團結穩定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一群體的思想和心理特點既反映時代特征,又是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因素在思想觀念中的反映。
(一)民族意識與宗教信仰對思想教育的影響
少數民族大學生有著強烈的民族情感,隨著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他們在特殊成長環境中形成的本民族自我意識有所增強。民族自我意識是維系一個民族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過分強調民族意識,其結果必然會強化族群的邊界,推動以族群為單位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軍事行為。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缺乏足夠的閱歷,加之社會上的某些消極因素的影響,其中的一些人不能歷史、客觀地認識各民族間的差距以及本民族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容易產生偏激情緒。有的學生對民族問題極為敏感,稍有疏忽,就會挫傷民族情感,制造新的矛盾和問題。因此,民族意識的強化,會給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帶來不良影響。另外,對宗教教義無條件的服從,使信教者的思想和觀念被嚴重地束縛在宗教領域里,拒斥對自身存在和發展有利的新的信仰的認同,削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信仰的群眾基礎,在現實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立和傳播的巨大障礙。
(二)經濟發展滯后與教育欠發達對思想教育的影響
西北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少數民族家庭經濟狀況普遍較差。加之少數民族家庭一般孩子較多,家長為全家的生計忙于奔波,無法顧及子女的日常生活,更不用說他們的學習及思想狀況。缺乏必要的監督,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處于一種自發狀態,極易受到各種不良思想文化的影響。此外,由于許多學生成長地經濟落后,家庭困難,在生活上處處感到拮據,他們對家境好的學生既羨慕又不平。由于經濟上的貧困導致心理上的自卑、孤獨和壓抑,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基礎教育階段,由于西北民族地區多數地方經濟條件較差,教師素質普遍不高且流失嚴重,致使這些地區的基礎教育遠遠落后于全國。導致提供給學生的教育資源有限,學生受教育水平不高。由于重視宗教教育而忽視國民教育,少數民族大學生表現出文化素質相對較弱的特點。
三、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方法探究
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點,特提出如下辦法和途徑,以利于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一)多渠道解決少數民族學生經濟困難問題,把實際問題與思想問題的解決結合起來
由于少數民族多數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時一定要深入實際,真實了解并掌握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上的困難,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解決思想問題結合起來,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工作,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解除后顧之憂,增強信心,使其安心學習。一方面,國家近些年來不斷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民族學生的資助力度,也取得了顯著成果;例如現行免費師范生政策,逐步傾向于西部民族地區師范類院校,逐步傾向于立志于落后的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學生。此外,許多民族地區的高校成立了專門的少數民族工作部門,從學習、生活、思想指導以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給予少數民族同學關心、幫助和正確引導。例如,西北師范大學自1985年就設立了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每年面向西部省區招生,不僅解決西北少數民族邊遠貧困地區入學難的問題,同時為回、藏、維吾爾、哈薩克、土、滿、壯、蒙古、東鄉、裕固、保安、撒拉、錫伯、苗、彝等42個民族培養培訓了大批師資,中國第一位藏族教育學博士巴登尼瑪也誕生于此。同時,在少數民族學生培養過程中,通過設立“少數民族學生獎勵基金、新疆少數民族困難學生資助金”等扶助政策激發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因此,該中心的成立在服務、推動西部民族地區教育和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維護民族團結進步、促進各民族地區共同繁榮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堅持正確引導、嚴格要求、促進成才的工作方針
高校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在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學校在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注重道德情感的培養,避免單調的道德知識的灌輸。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培養大學生道德判斷、道德推理等能力,同時要通過學校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師生的道德行為。二是加強文化素質,尤其是法律素質的教育。向學生宣傳講授有關民族、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規,使少數民族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民族政策與法規。三是注重少數民族師資建設,通過支教、培訓等方式提高師資水平,大力推行雙語教學,在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中華文化,使少數民族學生既認同本民族文化,也認同中華文化。例如,西北師范大學在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方面采用“結合專業特點,融預科教育于本科教育之中”的獨特辦學方法,大力推行雙語教學,同時對少數民族學生在政治上關心、生活上照顧、學習上堅持標準、紀律上嚴格要求,融民族教育于普通高等師范教育之中,實現了民族高等師范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三)強化心理訓練,提高綜合能力,培養少數民族骨干
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使他們正確地認識自身的不足與差距,尋找差距產生的原因,并且探討縮短差距的辦法。積極探索新思路、新辦法,幫助他們克服在思想意識、自我約束、社會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不健康的心理現象。培養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戰勝困難的堅強勇氣和堅定的信心,鍛鑄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學生社團活動等多種途徑,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其競爭力。同時,培養一部分少數民族骨干,使其深入群眾,發揮其模范作用。大學生很看重身邊的榜樣、現實生活中的模范。隨著對社會認識的加深,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視野的擴大,也急需有典型引路,有榜樣示范。
(四)加強不同民族學生的交流,增進各民族同學的認同與友誼
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尤其要打破民族文化的封閉性,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在漢文化情境下的適應性。比如讓部分優秀的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混居,或者到少數民族地區支教、調研等方式,以共同的生活達到相互了解、彼此尊重、最終和諧共處并建立深厚友誼;舉行各類少數民族學生的特色活動,鼓勵漢族同學積極參與,從而在課堂之外形成不同民族同學間的團隊意識,達到彼此的信任,增強民族間凝聚力;對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同學同等要求,鼓勵公平競爭,以提高他們的民族自信和認同感;此外,在高校科研活動中,鼓勵各民族同學混合組隊,共同參與,加強不同民族同學之間的學術交流,培養團隊精神相互尊重意識,例如可以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大賽,數學建模大賽,計算機應用能力大賽等重要賽事中的參與。學校對這些措施密切關注,給以必要的引導,使他們處理好不同民族宿舍、班級、異性之間的人際關系,從而達到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和諧共處。
[1]甘生龍,孟競玲.淺析影響民族大學生思想的因素[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6,(4):69.
[2]孫孝文,格日勒圖,趙虎.把握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5,(5):63.
[3]馬木提江.淺談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180.
[4]毛立剛.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思考[J].高教論壇,2009,(9):18.
[5]蘇麗蓉.談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絲綢之路,2009,(1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