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引入本土音樂資源探析

董 靈

內容摘要:本文從高等師范教育的母機功能、高等師范院校的文化傳播作用方面,對地方高等師范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資源的開發進行了闡述,指出地方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在本土音樂的繼承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還提出了實施本土音樂教學的具體措施。

關 鍵 詞: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本土音樂傳承和保護

我國是一個民族音樂資源十分豐富的文明古國,各個不同的民族都流傳著屬于自己的獨特的風土音樂:在風俗禮儀和民俗節日中經常會伴隨一些民間樂曲,民眾口頭也傳唱著許多動人的旋律。這些鄉土音樂資源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這些寶貴的音樂文化資源進行整理和保護,是擺在我國音樂文化工作者面前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也是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

一、地方師范大學音樂教育在本土音樂資源保護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機構是我國音樂人才最為集中的地方,是人才的孵化器,而其中,高等師范院校又是其中最重要的生力軍。它擁有著豐富的智力資源,可以提供相應充足的專業指導,而且長期形成的高等人才培育生產機制,包括教育內容的體系化、教育方法的集約化和教育手段的規范化等,都有相當的優勢。高等師范院校是以培養教師為主的高等學校,而教師又是大眾音樂文化的啟蒙者,如果師范院校的民間音樂教育能夠得到加強,那么這些學校的學生——未來的音樂教師們,將會在社會上更為廣泛地傳播民間音樂文化。尤其在解決傳統音樂文化傳承方面,更是具有明顯的優勢。更為重要的是,本土民間音樂資源的引入向學生傳遞了藝術源于生活的理念,向他們展示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給了他們一把打開藝術之門的金鑰匙,為學生今后走上藝術道路,指出了方向,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石。正如這一藝術之源滋養了無數大師的心靈,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一樣,豐富的民間音樂,必然會以其豐富的營養,滋養新一代音樂人的心田,開闊他們的音樂視野,豐富他們的樂感,給他們的藝術生命注入新的活力。

但是,我國現有的高等級音樂教育體制,特別是專科性的音樂學院,主要是培養有關音樂的創作表演和專門研究人才,在音樂傳播尤其是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的繼承與發展人才的培養方面,從專業設置到教學安排,還都存在一定缺陷。而許多高等師范類院校的音樂系科,由于人才的培養方向不是過分的“高精尖”,學校的學科設置較全,資源背景的依托面較寬,便可以在相對“平面”的教學機制中,融入并且加強對于本土音樂文化資源繼承發展的教育力度。這樣,不僅使本土音樂教學在音樂教育中得以普及,而且通過本土音樂繼承發展的專門課程設置、確立自身特點、依托本校的綜合性學科資源和鄉土音樂特色,打造自身的獨特品牌,使自己的專業教學,有新的開拓和創新。“近水樓臺先得月”,這是地方師范院校的音樂系科在本土音樂文化繼承發展中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

其次,高等師范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主要定位于培養教師,是培養教育人的人才。這種特殊的教育職能,決定了其所傳授的知識,在未來發揮作用與效能時,具有相當的持續性和普泛性。因為,學生在一般的專業藝術院校畢業之后,通常是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與自身個體追求相關的社會領域與生產生活實踐之中,音樂藝術尤其如此。這就使得其教育的手段與方式,特別是表演展示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依然是靠“師傅帶徒弟”這樣個別指導的方式來進行,這就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養的集約性。而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教育職能,由于主要不是著眼于專業創新人才的造就,而是著眼于普及性人才的全面培養,其教學的集約化程度相對較高。它能通過教師對學生的集體傳授,將知識以幾何級的“裂變”形式,迅速傳播開去。因此,在教育母機上增加相應的專業,進行民間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傳播性教學,很容易形成氣候。所以,利用高等師范類院校的音樂系科進行民間音樂文化的繼承發展教學活動,不僅很有必要,而且完全可以非常有效地規模化進行。

再次,在現在的許多高校師范院校中,音樂學科之外的其他專業的學生,也都可以選修學校開設的“音樂知識與鑒賞”課,進行音樂知識的基礎性普及教育。這就給那些音樂專業之外其他系科的學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音樂常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果將現在許多院校開設的此類選修課,統一改造為必修的公共課,并且系統地增加鄉土音樂文化的教學內容,則不僅會在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生中,普及民間音樂文化知識,而且對于他們在未來各自的專業領域,適時適當地進行與民間音樂有關的教育和教學活動,也會有所裨益的。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也可以從民間音樂的教學中獲取營養。民間音樂蘊含著豐富的大眾情感元素,又因其旋律節奏與當地自然環境、語言和風土人情的有機契合而為老百姓喜聞樂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歌曲唱一方人的心聲,研究其地方特色,揭示其間的內在聯系,汲取其中豐富的營養,將直接為我們社會主義新音樂的推陳出新提供新鮮素材和生活源泉,廣大教師也必然能從其中得到生活的啟發,獲得教學、創作的靈感,推動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再上一個新臺階。

總之,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在本土音樂資源的保護方面責無旁貸。本土音樂資源進入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不僅自身得到保護,而且還能借此發展,對于師范院校的音樂學科建設是一個有力的促進。

二、地方師范大學音樂教育引入本土音樂資源的措施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機構對于我國本土音樂資源的吸收利用還很不夠;對于我國本土音樂的傳承方式、教學方法的研究尤其不夠。這種現狀對我國本土音樂文化資源的保護十分不利。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同樣存在這些問題,本文對此給出如下三點建議。

首先,要培養學生對本土音樂的深厚感情。教育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肩負的職能和承載的任務,不光是進行簡單的知識與技能傳播,而且在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的繼承發展過程中,要發揮好高等師范院校的重要作用。其方式方法與手段途徑很多。我們既要緊緊抓住民間音樂文化的深刻繼承與廣泛傳播這個主題,又要圍繞音樂學科的自身特點,從人才培養的自身規律出發;既要傳授知識和培養技能,更要傳播新的理念,不忘通過系統的專業教育,養成學生對于民間音樂文化的深厚感情。絕不能因為屬于專業性的特殊教育,就放棄對這類專業人才的高標準鍛造和高規格要求。長期以來,失之偏頗的音樂教育理念,使得許多人對祖國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文化資源有著錯誤的認知。好像只有外國的音樂及其教育手段與理念才是先進的,一提到中國的民歌、戲曲,似乎都是“土氣”“簡陋”“下里巴人”,甚至是“落后”的。所以,在高等師范院校音樂系科的教育內容中,不僅要加大民間音樂文化的知識容量,更要加大對祖國音樂文化的感情培養力度。換句話說,高等師范院校音樂系科本土音樂的教學工作不能只強調教學內容的知識性及其系統性,同時必須重視教學內容的情感性與思想性。要將思想觀念的教育,寓于知識技能的教育之中,通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養成正確的情感與觀念。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感與觀念的教育,更能體現教育的本質。因為,知識可以不斷加以補充,而思想觀念一旦走偏,就有可能影響整體的發展道路。

為此,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系科在進行民間音樂文化的教學活動時,要對所進行的教學活動有一個正確的規劃與認知,關注每一個環節,抓好每一項落實。要從教師培訓入手,首先在教師中明確開設此類課程的重要性的認識,使教師真正樹立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民間音樂文化學習和傳承的正確思想觀念。同時,要合理布局課程設置,抓緊進行教材編寫,探索適合進行本土音樂文化繼承發展教育的教學方法,并在學生招考、試題設計、考試方式和培養方向等方面,進行與之相適應的改革,將在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系科開設民間音樂文化課程的教學改革,和在“未來的教師”之中廣泛開展熱愛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思想感情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對此類教育內容的加強與落實,糾正偏頗的音樂教育理念,豐富現代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內容,為維護祖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以及加強祖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與弘揚,發揮應有的作用。

其次,在采風和教學活動中要針對不同民族音樂文化采取不同的方法。一些民間性很強的本土音樂,大都具有在特定的民俗節日與風俗禮儀中進行演唱或演奏的特征。為此,在采風發掘和錄音錄像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對這些本土音樂的存在方式及其文化意蘊進行深入地考量,使之能夠作為傳承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要結合民俗節日和風俗禮儀活動,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現場觀摩性教學,讓學生能夠真正體會那些“山歌”“情歌”和“勞動號子”,包括“禮儀曲子”的人文內涵,了解傳統音樂的文化淵源。正如我們所知,傳統的“樂譜”記錄方式只能記錄下音樂的基本“旋律”和“節奏”,其中的“色彩”和“感情”,很難被完全反映出來。就如一個沒有到過陜北且沒有聽過正宗陜北民歌演唱的人,很難憑簡譜或五線譜,演唱或演奏出陜北民歌或器樂曲的地道韻味。民歌歌曲和民歌器樂曲的傳承性教學,如果沒有對民族語言的掌握和對民俗風情的深入了解,不但無法繼承,無法學到其中真髓,更談不上發展了。

還有一些民間性很強的本土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而構成這些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的語言或方言,以及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是影響某個地域或某個民族本土音樂形成、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系科在進行諸如民族民間歌曲的傳承性教育時,必須要尊重這些民歌的自身特點,嚴格使用民族語言或者地方話語(方言方音)實施教學,以保持傳承性教育的規范性,維護民族民間歌曲的正宗性。為了確保這個目標能夠較好地實現,招生時生源的選擇,要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上述的民族與地域的要求。這樣做,不是排斥其他民族對該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而是尊重該民族文化自身的鄉土血緣關系。俗話說:“甜不甜,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感情的紐帶有助于學生深刻領悟當地音樂的豐厚內涵。不僅可以解決傳承教育的技術性困難,而且還可以聯系到學生畢業之后的工作去向,通過對當地傳承人的專業化培養,真正全面保護該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提升本土音樂文化發展水平。

再次,教育作為一個產業,在“生產”人才的過程中,要進行相應的成本核算。進行民間音樂文化的繼承發展教育,也要考慮和兼顧當地教育資源的科學配置與合理利用。各個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系科,除了要從民族地區和教學內容所需要的地方話語(方言方音)區進行招生之外,還要從教學觀摩和實地考察的低成本角度出發,將自己學校所在地的民族民間性音樂文化資源,作為首先實施傳承教育的開發利用目標。如廣西師范大學音樂系,就應該首先將廣西地區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納入自身進行傳承教育的視野,挖深采透,學好教好,通過對廣西這個“民歌的海洋”的科學而又合理地開發利用,來構建自身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發展教育體系。這樣做不僅符合教育經濟學的原理,也符合民間藝術教育的自身規律。所有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系科,都應做出與自身發展的客觀實際相適應的選擇。

當然,有關民間音樂繼承發展教育的主客觀因素還有很多,此處所舉,但求拋磚引玉,能夠引起一定的關注。只要我們都能本著保護好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的良好愿望,結合各自的工作和教學實際,開動腦筋,科學規劃,我們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一定會在我國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1]項陽.當傳統遭遇現代[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2]中國傳統音樂的詮釋. 國際傳統音樂學會第 37 屆世界年會[C].2004.

[3]劉沛.世紀之交的美國音樂教育戰略[J]. 中國音樂學,2001年第4期.

[4]楊碧華.關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弘揚傳統音樂的設想[J].中國音樂,1996年第1期.

[5]馮光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3 年第1期.

[6]張天彤.高師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傳承——關于高師民族音樂教學的現狀調查與對策[J]. 中國音樂學,2004年第1期.

[7]謝嘉幸.中國學校教育中的民族音樂傳承. 中國音樂研究在新世紀的定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8]張慶善編:中國少數民族藝術遺產保護及當代藝術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2004.

[9]陳其射.民族音樂的傳承與高師音樂教學初探[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