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師范院校公共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
趙小鵬
高等師范院校的根本宗旨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教育事業的接班人,其目的是“教書育人”。所以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必須滲透德育的內容,使學生的知識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得到共同提高?!吨袊逃母锖桶l展綱要》指出:“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到教育和教學全過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音樂教育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是以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道德品質教育為中心展開的。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愛祖國、愛科學、愛勞動、愛學習、愛自然、樹立遠大理想、繼承革命傳統等多方面的道德品質。 大學時期是長知識的時期,也是完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時期,他們這個時期對周圍的一切現象都具備了分析和鑒別的初步能力。但極易受到其他思潮的影響而變異,在此階段音樂教學具備了間接或直接影響其形成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功能。音樂教學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在進行審美的同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斷發展學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為媒介來感染人、塑造人的過程,它是以情感教育為主要方式的。注重人的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滲透豐富的德育內容。 德育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所反映的不是現實行為的寫照,而是一種社會行為準則和規范。道德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認識和了解自己的思想行為應該是怎樣的,它是一種心理情感變化的動態。如果脫離了情感的教化和理性的認同,那么道德教育就如同文學、歷史學的教育,只是單純注重書面和口頭的教授,而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夠通過自身對音樂藝術的感受和理解達到心靈深處情感的和諧。席勒也曾指出:“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發展而來”。由此可見,道德的形成始于審美,而審美狀態直接影響到人的道德水平。下面從四個方面來談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 一、把德育教育融入音樂藝術審美之中 “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要注重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弊寣W生在欣賞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中發現內心的感情。這樣的音樂教育必須是以審美為核心,通過美感教育來啟發學生的道德情操。通過音樂的美來陶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絕非空洞的政治說教。 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于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緊抓旋律、節奏、主題、拍子、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歌(樂)曲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因此,音樂的德育功能要體現在與藝術美感成為一體來進行。 例如在學唱《國歌》時,除了讓學生了解它的歌詞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的音樂語言:如號角式旋律音調以純四度音程再三強調的“前進”,及弱起部分的急切吶喊以及三連音的運用等特點。既準確地表現了歌曲,又激起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進而樹立時代責任感。同學們在演唱時嚴肅、自豪、情感真摯,可謂是情不自禁、寓情于理、情景交融。 我國著名音樂家賀淥汀指出:音樂是表達人民高尚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手段。一首好的歌(樂)曲,常使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尤其是對青少年更能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曾鼓舞了多少愛國志士拋頭顱、灑熱血,走上抗日最前線。今天,一曲《愛的奉獻》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災區,幫助素不相識的失學兒童……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識別能力,能受到更深刻的思想教育。這樣,寓思想教育于音樂教學之中,通過音樂藝術形象、音樂的內在感情來感染學生,使心靈美的花朵在他們心中悄然開放。 二、音樂教學能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音樂具有教育感化的功能。通過欣賞多種題材、體裁、風格、形式的優秀音樂作品,不但能使學生豐富聽覺感知、擴大視野、積累音樂語匯、發展音樂思維,并且把聽、唱、演奏等各種音樂實踐相結合,使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受到感染。這種功能在教育上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例如: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音樂思想主要集中在《論語》中,提倡“禮治”、重禮樂的政治作用,強調音樂從道德上能教化人。如《樂記》寫道:“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就是說,在當代的音樂教學中,音樂教育工作者不是要把他們的學生全部培養、訓練成專業的音樂人才,而是通過音樂教育培養、擴展學生的音樂素質,使他們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其實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本身就具有一種人們自愿接受的“教化”因素。利用這種“教化”作用,從演唱歌曲、演奏音樂、欣賞音樂作品教學和音樂知識教學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及品質教育。 為了更好地通過音樂教學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首先,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更多采用師生互動的形式,優化課堂評價、建立積極健康的藝術和道德氛圍,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積極上進的音樂作品,與學生達到平等、互動,建立民主的課堂氛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輕易地去判斷錯與對、是與非,應更多地誘發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活動和評價討論中,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與他人探討,在合作中建立自信和自尊。教師還應尊重學生的見解,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機會施展音樂方面的創新能力。只有這樣的音樂氛圍和輕松的環境,才能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心態,才能促使學生全面協調發展。其次,在教唱歌(樂)曲前就介紹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詞曲作者以及歌詞的含義,并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歌詞和演唱,掌握歌曲的情緒,理解、體會其內涵。如《國歌》、《歌唱祖國》等,同學們聽到歌聲,仿佛看到了五星紅旗在冉冉升起,進而想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在雄壯的樂曲聲中正以無比堅定的步伐闊步前進。這樣,學生不僅受到了音樂的熏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愛國主義思想反映在音樂教育之中 古今中外的音樂文化藝術淵源流長,各時期的著名音樂家及其音樂作品以及民族、民間的優秀音樂作品浩瀚無垠。這給我們的音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如何根據我國國情,如何根據學生的個體特征及接受能力等因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及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呢?在教學中選擇音樂作品要更有針對性。一方面選擇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同時又有很強的思想性,能培養學生美感的優秀作品;另一方面教師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內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豐富的內容及藝術形象。才能使以音樂之美來陶冶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目的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蔡仲德.《中國音樂關學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 [2]吳靜欣.《音樂教育中的道德教育》[J].音樂天地,2004年。 [3]陳四海.《中國民族音樂概論》[M].陜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 [4]吳岫明.《中國民歌賞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李準.《國內音教當前我國文化市場對青少年的影響及其對策》[D].2004年。 [6]羅藝峰、鐘瑜.《音樂人類學的大視野》[Z].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 [7]曹美韻.《中國音樂史與名曲賞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 [8]何梅.《音樂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分[J].中國音樂教育,2001年。 [9]蔡覺民.《音樂教育過程的審美體驗模式》[J].中國音樂教育,2002年。 [10]廖家驊.《音樂欣賞與創造性思維》[J].中國音樂教育,2002年。 [11]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展概況》[J].中國音樂教育,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