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試析怎樣提高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

杜佩蓮

論文摘要:當前,我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較差,與政府的相關政策、機制不完善執行力不強;用人單位門檻不合理;高職院校缺乏辦學特色及高職畢業生自身存在的問題有關。因此,應通過促進國家經濟轉型,政府調整和制訂合理的就業政策;加強相關法規的執行力度和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引導企業依據崗位與人才相匹配的原則進行招聘;提高高職院校辦學質量,轉變畢業生和家長就業觀念等措施來提高就業質量。

論文關鍵詞: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高職教育 一、高職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就業質量一般是指就業者所獲得工作的優劣、穩定性及其發展前景等。就業質量關系著就業者的職業發展、培養學校的發展前景和社會的穩定。近年來,高職畢業生就業率雖然高于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但整體就業質量仍然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就業區域分布不平衡;專業對口率相對較低;勞動強度大、待遇較低、起薪總體水平隱性下降;畢業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就業適應性、穩定性不高;企業滿意度一般,學生滿意度較低;社會整體認同度還不樂觀;高職畢業生職業拓展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需進一步提升。 從高職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到參加工作以及工作生涯的整個過程來分析,就業質量不高主要有四個方面原因。 1.政府的相關政策和機制有待完善,政策、法規的執行力度有待加強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和政府主管部門及社會各界對高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也逐漸深化,但目前有關就業的政策、機制還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的執行力度還有待加強。新浪—麥可思高“考生與家長月度跟蹤調查2009年11月報告”顯示,高考生和家長期望就讀一本院校的比例回升,而期望就讀二本或三本院校的比例有所下降,報考高職院校的意愿繼續偏低。截至2009年12月5日,有60%的高三學生認為自己畢業后最有可能就讀一本院校;33%的學生認為自己最可能就讀二本或三本院校;認為自己“就讀高職高專院校”的只有5%。家長方面,有79%的考生家長給孩子制訂的高考目標為一本院校;18%家長制訂的目標為二本或三本;而目標為高職高專的則只有1%。高考生和家長的意愿遠遠低于高職高專實際招生比例(為50%)。顯然,這種現象的存在明顯地與政府的相關政策、機制有待完善以及政策、法規的執行力度有待加強有關。 2.用人單位門檻抬高,導致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 近年來,高職生的起薪水平有了提高。從薪資來看,2009屆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半年后月薪分別為2756元、2241元、1890元,較2008屆分別上升8%、10%、15%。但另一方面,企事業單位面對科技革命的挑戰,在人才選擇上需兼顧現在和未來的需要,因此錄用的標準不斷提高。如在學歷層次上,原來只需錄用專科生的崗位,現在上升到錄用本科生;原來只需錄用本科生的崗位,現在上升到錄用碩士生甚至是博士生。很多企業還強調人才的實踐能力,從而使得更多的高職生因學歷、技能等問題成為相對過剩的勞動力。 3.高職院校缺乏辦學特色 (1)一些高職院校在專業培養中仍沿用學科本位課程體系,將傳授理論知識作為課程的核心,存在“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現象,“中專延長”和“本科縮短”的影子揮之不去,從而忽視了未來就業崗位對學生的要求和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差,不能適應生產一線崗位的需要。 (2)“雙師型”師資數量不足,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不高,影響了學生就業技能的有效培養。2007年,全國高職院校共有專任教師30.7萬人,其中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只占28.4%,比例相對較小。此外,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不高。2008年,通過對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等7所廣州地區高職院校進行的“教師專業發展調查”顯示,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不高表現在:一是教師對高職教育教學認識不足,缺乏職教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技能。5年來,多次參加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能培訓的教師只占37.2%,只參加過1~2次培訓的占55.3%,從未參加過的占7.4%。二是專業實踐操作技能和經驗較為欠缺。調查中認為自己最需要補充所從事專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教師占76.2%,認為最需要補充所從事專業的實踐操作技能和經驗的占63.5%。三是校企合作進行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的深度和廣度有待拓展,教師的科研和教研能力有待提高。 (3)很多院校還缺乏有效的就業指導和服務。 4.高職畢業生自身存在問題 (1)就業預期與社會需求、自身能力、家長期望之間存在較大距離。高職院校在招生宣傳時,由于更多地將高職畢業生的就業預期定位在管理崗位上,給予高職生“我將是管理者”的心理暗示,提高了他們的就業心理預期,導致在就業時認定崗位必須與自己的身份、家長的期望相符,待遇要與名聲相配。因此,一部分高職生在就業過程中好高騖遠,片面追求高薪待遇,不愿到生產、技術、服務一線工作,造成就業困難。 (2)對專業和就業認知不合理,缺乏職業規劃,前途迷茫,缺乏信心。目前,許多高職畢業生仍存在“學歷本位”的傳統理念,認為與本科大學生相比自己的學歷層次低,就業能力差,在就業市場中是弱勢群體。此外,對所學的專業不太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就業方向和定位,感覺前途迷茫。2010年初,權威職業規劃咨詢機構——向陽生涯聯合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對上海部分在校大學生開展“職前調查大行動”,從800份有效問卷中截取320份進行電話采訪,在“請你說出自己的優勢”提問中,有近50%的同學回答“不清楚”,26%的同學回答“好像沒有優勢”,只有20%的同學能列出1~2條的自身優勢。雖然近年來國家和學校都在大力提倡對大學生開展職業規劃,但許多學生表示不知該如何做職業規劃。 (3)就業信息短缺。向陽生涯聯合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在電話采訪中還發現:很多同學面試后才知道自己所學的知識跟企業需要的技能差得太遠,達不到企業的要求;有的則是所讀專業報考時是熱門,可臨到畢業時已供大于求,根本找不到專業對口的職位。就業信息的短缺加大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4)就業精神一般,缺乏工作崗位責任心。目前,不少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精神一般,在地方中小企業的就業穩定性低于在大企業,在工作崗位上缺乏責任心,不愿意踏踏實實地從生產操作崗位做起,對工作較為挑剔,很難適應需要。 (5)缺乏創業意識。創業意識支配著創業者對創業活動的態度和行為,是創業者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許多高職畢業生還沒有形成先進的創業意識,制約了就業質量。

針對上述原因,筆者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入手提高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1.促進國家經濟轉型,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目前,解決我國包括高職生在內的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出路是促進國家經濟轉型,從以傳統制造業和農業為主向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主轉變。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間,產業結構處于快速變動期,特別是服務業將處于加速發展的轉折期。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將對國家經濟發展起到以下四方面作用:一是成為都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近10年來,以金融、保險、咨詢、廣告、設計、地產、旅游、會展、物流、文化、出版等為主要形式的現代服務業在許多發達國家的大都市產業中比重日益增大,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二是財富創造和勞動就業的主體轉變。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財富創造和勞動就業的主體是低技能的藍領制造業和農業,而到工業化后期,財富創造和勞動就業的主體則向現代服務業轉移。三是有利于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的產業結構呈現向“服務型經濟”轉變的趨勢,許多國家和一些大都市轉向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三大產業之間結構的調整,促進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力地推動了服務業內部產業結構的優化。四是有利于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增加就業崗位。在農業社會階段,人的最大需求是生存需求;在工業社會階段,人的需求是發展需求;而知識社會階段,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更多地滿足人的發展和自我實現需求。現代服務業,無論是金融保險服務、教育培訓服務、旅游休閑服務、咨詢服務,還是信息服務、設計服務都從不同的角度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提高了人們的需求層次和生活質量,并有效地增加就業崗位。 目前,我國服務業仍處在緩慢發展階段,只占GDP比例的40%左右,美國則為80%以上,日本為65%,印度也達到了50%。我國服務業的緩慢發展既限制了現代制造業就業市場的發育,也降低了該行業提供腦力勞動崗位、吸納大學生就業的能力。因此,當前經濟發展中,最關鍵的突破點之一應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為此,政府應放寬或取消對服務業的政策管制,把它作為對外開放的重點積極扶持;應積極創造條件引進高級專業人才,大力培養具有專門技能的服務人員;制定適當的政策向導,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2.政府調整和制訂合理的就業政策,加強相關法規的執行力度和就業指導、服務工作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到2020年要形成適應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因此,政府也應加快調整和制訂合理的職業教育就業政策,加強相關法律的執行力度和就業指導、服務工作。 (1)取消戶口限制,拆除限制包括高職生在內的大學畢業生自由流動的藩籬,打破人才招聘使用上的條塊分割,將就業競爭的范圍由原來的某個地區擴展到全國,以便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2)加強監管和監控,使企業與社會按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規定與高職生建立勞動關系,規范企業行為,維護高職畢業生的切身利益,提高就業質量。 (3)采取積極的就業政策,部署包括高職生在內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每年均進行專門的部署和確定具體的工作措施,對畢業生的就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4)建立全國性的大學生就業信息網絡,建立和完善全國各省市大學生數量、收入等指標的定期發布制度,建立失業信息監控、預警機制,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 3.企業招聘要依據崗位與人才相匹配的原則,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進行 企業在招聘過程中,應依據崗位與人才相匹配的原則,根據實際工作需要招聘相應層次的畢業生,盡可能避免崗位人才的撥高配置現象,減少勞動力資源的浪費,為各個層次的人才提供較為合理的就業平臺。 4.高職院校要準確把握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合理定位,提高辦學質量 (1)高職院校要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要求,積極調整專業方向和優化專業結構,打造自身的辦學特色。 (2)促進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當前我國雙師型師資數量不足,教師專業發展水平不高,除與缺乏國家公認的職教教師專業標準、準入制度有關外,還與高職院校自身缺乏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制度機制有關。因此,高職院校應從制度層面上進行完善,以促進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3)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力度,大力推行工學結合,實施“雙證書”制度,通過學中做、做中學,突出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 (4)重視學生的素質養成。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養他們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樹立團隊協作意識。 (5)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一要通過宏觀就業形勢分析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標準與要求。通過介紹面試技巧與注意事項、擇業要素和優先次序講解,邀請企業人事干部、中介機構經理、優秀畢業生進行專題講座等形式,使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成才觀,使他們及家長的就業預期適應社會需求與現實。二要加強就業服務工作。要完善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發揮學校在畢業生資源配置中的主體性作用,加強學校的就業資源積累,拓展教師的畢業生就業資源,增進學校與上級主管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的聯系,建立畢業生就業基地,為畢業生就業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5.轉變畢業生和家長的就業觀念 高職畢業生作為就業過程的主角,他們及其家庭的就業觀念對順利就業和穩定就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學生本人一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調整心理預期,準確自我定位,有效地獲取高技能型應用人才的就業崗位。二要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遵循擇己所愛、擇己所長、擇世所需、擇己所利等原則,根據自身條件切合實際地設計和有計劃地實施。三要努力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高質量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下載